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昆明的隐形逻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昆明的隐形逻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深入调研昆明纺织厂片区之后,试图寻找城市的隐形逻辑,以此来解决该片区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拥挤文化及气候问题来分析研究昆明的城市空间策略。目的是为了找到延续这种语言(空间策略)的方法。

1 城市的逻辑

城市是客观物质实体,像一切有机实体一样,她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考和行动而进化。可以衰败、自我修复,也可以从青涩走向成熟。但同时,城市的逻辑通常不是显现的,她是表达关于人活动的隐形逻辑,是关于空间的逻辑。正如张钦楠在《阅读城市》一书所谈到的城市“母体”,是反应一座城市文化特征的,是识别城市的重要基础。他将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的matrix译成“母体”,与Landmark标志物相对应,指的是城市中非标志物的那些建筑,也是一个城市最平凡的建筑。

本文通过对后大院城市设计的研究来讨论昆明城市中那些非标识的,城市最基础的:自然和人造的,新的和老的建筑,交通方式和活动空间等,找到其自身发展中的矛盾与逻辑,来解决昆纺地块城市设计中呈现的问题。

2 后大院城市研究

地处云南省昆明市主城区一环以内的昆纺片区(图1),曾是昆明纺织厂(以下称“昆坊”)老厂区(其中包括工业厂区及其单位大院),它即代表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工业空间的形态,又反映了计划经济解体后单位大院的空间变迁。

与此同时,内部大院空间格局与功能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外部城市迅速扩张使得这里形成了复杂的空间形态,积极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的缺乏与城市空间肌理结构不完成,人口结构的单一、老龄化严重缺乏活力,以及产权纠纷等带来的居民严重抵制政府与开发商的拆迁等复杂社会问题(图2)。以此为题的城市设计来讨论城市空间更新改造的可能性及方法策略。

那么如何解决昆纺片区的矛盾冲突,如何从建筑角度通过师城市空间改变来更新大院空间格局,缓解内部矛盾纠纷。针对以下思考来发展城市设计研究:①平衡开发与保护,合理更新;②应对空间容量急聚带来的空间合理组织问题;③应对昆明城市气候进行空间策略研究。

3 应对策略研究

针对昆纺片区大院城市空间活力减退,设施不完整,居民与政府开发商矛盾日益尖锐等问题。提出通过原有房屋合理改造、新建高层住宅,更新闲置的老房子为公共建筑等合理的后大院复兴过程(图3),对地块分期更新(图4)。

针对地块人口结构与功能单一与老建筑合理更新以及昆明当地气候特点提出空间应对策略――拥挤文化策略以及气候空间策略。

3.1 拥挤文化策略

3.1.1 竖向空间策略 什么样的平面单元才是最有效的土地利用,多少层才是合理的?对于昆明城市越来越少的建设用地来说,这种拉伸的超薄高层也是其中的探索。昆明的高层住宅基本都是塔楼,新建的高层住宅一般都不会低于30层。而这种标准化是地价,高容积率,良好采光等要求的产物。高地价与高密度成为城市高压空间的动力(图5),使得城市母体(住宅楼)无限向上生长(图6)。

3.1.2 竖向混合空间策略 空间的竖向整合是拥挤文化中典型空间策略,如将居住、商业服务、停车被全部叠加到一个建筑之中,车库位于地下层,一至三层为商业,四层以上的塔楼为居住。商业是居住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分界,形成内外空间的划分(图7)。综合体空间也是一种竖向混合空间,城市设计中将艺术中心的全部功能与公共服务空间组织到一栋高层之中(图8),留出首层大面积的空地,成为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3.1.3 模糊空间策略 适合昆明的一种模糊空间当属“拱廊街”,它是街道的另一种形态,它介于外部与内部之间,也可以说是没有外部的内部。它是家庭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既没有雨雪风霜,也没有烈日炎炎,同时又具备采光的功能。叫卖声,嬉闹声,讨价还价声,食物的香气,各种事物,混杂在拱廊街中。拱廊街的更新也可作为城市模糊空间,增加市民活动领域,提升空间活力(图9,10)。

3.1.4 边缘化空间策略 高层的增多,使我们不得不探索高层之间的边缘化空间,形成另一种街市。这样充分利用了城市中所有可利用的“剩余空间”:倚着高层搭建商铺,在夹缝中再建商铺,可移动的商铺,高层与高层之间增建中庭(图11)。而移动式商铺在各处都可以灵活使用。

3.2 气候的空间策略 昆明处于云南滇中高原地区,自古就有 “四季如春,遇雨逢冬”一说,四季的强日照与冬季逢雨在空间上找到了几种应对的策略。

3.2.1 灰空间 昆明太阳高度角高,紫外线长年很强,相当于北京三伏天的强度,这也是为什么昆明的女生出门的时候都会带着太阳伞。开放式柱廊、骑楼式建筑或者披檐形成灰空间,可以形成阴影区,减弱辐射(图13)同时在雨季作为另一种室外活动空间。

3.2.2 减小物间间距 朝南或者东南房间为最宜。减少建筑物之的间距,利用东西向狭窄的街道可以使南北两边的建筑墙面较接近,形成的阴影区能减弱辐射(图14)。

3.2.3 架空城市 “架空城市”源于柯布1926年提出的“底层架空支柱”的新建筑五特征之一,这就是他后来的“架空城市”的基础。将建筑地面层架在柱子上――即底层架空(图15),地面是城市的地板,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和景观绿化空间。或者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网,机动车直接通过房屋下面,与人行道和高速交通分开,避开居住密集的居住建筑,形成竖向分层的功能空间,也是空间有效利用的一种策略。

如果一个工程要在它的建筑师死后继续的话,它一定要由某个懂这种语言而且能实现这种语言的人来完成。这种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的工程的传递,正在变成一种关于 “城市建筑”的规范。本文试图在解决昆纺片区种种矛盾的同时,提出建筑师的语言――空间策略。好的点子只用一次岂不可惜了?笔者希望这种语言可以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美】C.亚历山大,S.伊希卡娃,M.西尔佛斯坦,M.雅各布逊,I.菲克斯达尔-金 S.安吉尔;著建筑模式语言[M].王听度,周序鸿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张钦楠著.阅读城市[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汪原,著.边缘空间――当代建筑学与哲学话语[M].中国建工工业出版社,2010.

[4]张卫平著.隐形逻辑[M].南大学出版社.

[5]朱文一著.空间・符号・城市 一种城市设计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张鲲编著.气候与建筑形式解析[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7]【日】原广司著.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于天伟,刘淑梅 译.马千里,王昀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昆明-苏黎世友好城合作办公室编.昆明-苏黎世 友城合作城市规划作品集[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9]【丹麦】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M].四版.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