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自我妨碍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干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大学生自我妨碍的影响因素,应积极进行教育干预,一是淡化性别差异;二是提倡正面评价,提高学生自尊和自我效能;三是在表现情境中灵活调整任务难度,侧重任务目标发展;四是改革调整评价制度,进行正确归因。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妨碍;影响因素;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42-02
一、大学生自我妨碍概述
1.自我妨碍的界定和表现形式
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自我设限。其倡导者Berglas和Jones将其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通俗的理解就是自我设障,给他们的成功设置障碍。由于个体害怕失败,有目的地创造一个对当前任务不利的条件,对可能出现的失败结果进行了合理化安排,一旦失败就可以归因到障碍原因,避免了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大学生自我妨碍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在考试或者比赛之前拖延,不做作业,减少努力或练习,上课不认真听讲等;沉溺于网络游戏,故意生病,睡眠不足,与朋友交往太频繁或参与活动过多等;个体在活动之前所宣称的焦虑、心情影响以及重大的生活事件;等等。任何对成功不利的事情几乎都可以被学生用来作为自我妨碍的一种手段。
2.自我妨碍的分类
大学生自我妨碍分为行为式自我妨碍和自我报告式妨碍。行为式自我妨碍是指通过一些不利的行动给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比如考试前降低努力学习的程度、选择妨碍学习的环境等等。行为式的自我妨碍为可能出现的失败提供了信服的借口,在实际上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报告式妨碍则是指过分地夸大成功中可能存在的不利条件。这些条件一般是一些状态特质性的事件,如不利的环境、考试焦虑、较差的师资条件等等。自我报告式自我妨碍只是在投入活动之前声称可能不存在的一些借口,没有不利于任务实现的行动,从而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不会减少成功的可能性。
二、自我妨碍产生的心理机制和结果分析
自我妨碍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在其功能方面。自我妨碍的功能有以下两种:第一种功能是自我价值理论的自我保护策略,即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个体行为就是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和维护自我形象。因为失败会否认自我价值,如果努力了,最后结果还是失败的,就会被认为是低能力的。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自我妨碍是一种保护自我概念或价值的策略,同时还是一种预先策略,一般它发生在成功或失败之前。在青少年期,学生就知道努力与成功的关系:取得成功但付出的努力少,意味着自身能力高;自身非常努力结果却失败,就意味着能力低。所谓自我价值主要是指能力,因此在成就情境中个体会采取措施避免对其能力的质疑,转移人们对于其能力的注意力,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第二种功能是印象管理,驱使个体关注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关心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超出了对自己的实际表现的关心,这是一种从外部角度来监控自己的行为。
个体使用自我妨碍策略的结果是怎样的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有两种观点并同时伴有相应的证据支持。一种是积极正面的观点,Deppe和Harackiewicz等人认为:自我妨碍者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降低失败的消极意义;而且自我妨碍者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失败找到了借口,不再担心不佳的结果表现,没有了内在的和外在压力,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第二种观点,MiddleyArunmar和Urdan等人认为,自我妨碍带来的是消极的结果,增加了失败的可能性以及消极的情感体验。
我们认为: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短时间内保护了个体的自我价值,避免了能力的质疑、摆脱了外在的情景压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减少努力、为自己设置障碍、回避现实等等这些自我障碍的使用,影响了自己应对困难的能力和学业成绩,产生不良的情绪,最终会降低自我能力和价值,容易导致低成就,对个体的发展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后果。
三、针对大学生自我妨碍的影响因素而应采取的教育干预措施
1.淡化性别差异
Harris和Snyder的研究发现,男女生都会采用自我报告式自我妨碍,但是只有男生会使用行动式自我妨碍。并且高成就的男生使用自我妨碍要多于女生,低成就的男女生在使用自我妨碍上几乎没有区别。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社会文化对男女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认为男性比女性有能力、能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且要成就一番事业,对男性有着较高的期望。因此,男性更看重自我形象以及自身的能力表现。男性就更容易采取自我妨碍的措施来维护自我,并且部分男性会使用行为式自我妨碍。因此我们在工作实际中要认真分析男同学吸烟酗酒、沉迷于游戏的真正原因。由于女性在社会文化中一般处于弱势,对她们的能力要求不高,相反对她们的品德和外形要求要高一些,她们会采取自我报告式自我妨碍,声称考试焦虑、环境不适应等,但不会存在实际的行动。其次,在努力程度和能力重视程度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看重能力,而女性更看重努力。
鉴于以上的自我妨碍的性别差异,作为学生教育工作者应采用相应的措施。首先,要做到男女平等对待,采取无性别差异的教育措施,淡化他们的性别差异。其次,对于他们学习、工作的结果不要进行涉及个人能力的评价。最后,在归因上面,要强调内部努力因素,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相应的成绩。
2.提倡正面评价,提高学生自尊和自我效能
相关研究表明,自尊和自我妨碍存在一定的关系,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都会容易采取自我妨碍。高自尊者为了提高自身的形象,会故意使用自我妨碍;而低自尊者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贬低,更容易使用自我妨碍,因为低自尊者受到过去失败经历的影响,担心再次失败。虽然这两者的动机不同,但使用自我妨碍都会为自身不努力寻找借口,将会贻误个体的正常发展。
针对这两种状况,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区分学生个体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学生中的低自尊者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寻找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多给予正面的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对于高自尊者,考虑到他们高自尊心的特点,要有意识地提高任务的难度,进行正确的归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3.在表现情境中灵活调整任务难度,侧重任务目标发展
决定个体是否采取自我妨碍策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表现情境。在成就情境中,尤其在会引起能力评价的公众场合条件下,个体容易采取自我妨碍。在活动任务比较重要时,个体也会采取自我妨碍策略。在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时,要注意调整活动的难度,预计会造成的后果,在活动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对于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动员方式,并对不同的结果分别进行评论。
学业成绩对于自我妨碍也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学业不良者鉴于以往学业的失败,他们会避免再次对自己能力的消极评价,更容易采取行动式自我妨碍,而这种策略的使用又增加了学业的困难,导致新一轮的学业失败,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于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要注意进行辅导和鼓励,找出他们身上的发光点,给以无限扩大,从而肯定他们具有的能力,并将其移植到学习上来,推理出他们通过努力会取得较好的成绩,使之不再重复以往学业中的失败,驱使他们进行自我的肯定,从而树立信心更好地学习。
个体的活动目标也会影响自我妨碍。活动目标分两种:为了发展能力的目标即任务目标和想证实能力的目标即个人成绩目标。个人成绩目标强调了学生之间的相对能力和竞争,个体为了获得高的能力评价,在面对高难度任务或者激烈的竞争时,就容易采取自我妨碍策略。任务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强调努力的过程和能力的增强,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所以不会采用自我妨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提倡使用任务目标,加大过程评价,肯定学生能力的提高。
4.改革、调整评价制度,进行正确归因
每个个体都有优势点,可能表现方式不一样,有的体现于优异的学业成绩,也有的体现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社交方面。所以教育者要采用全面性评价和单项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考评制度,以减轻学生面临的评价性威胁,缓解每次考核前的焦虑情绪。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这一情景中学习并获得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师也可呈现一些学习活动中的成败事例,要求学生讨论和分析成败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相应的努力、解决问题要求的技能、正确的策略以及对任务的准确理解等,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可以控制的因素才是决定成绩最关键的因素。通过一系列学习、反馈及强化措施,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这样,学生面临考试时,就不会为成绩感到过分焦虑而采取自我妨碍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