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态田园城市发展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田园城市”是一种融合了“生态城市”和“田园城市”优点的全域型城市发展模式,通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原理,协调全域内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组织形式。“生态田园城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域内交通的流畅便捷、环境的优雅文明、经济的低碳环保、文化的品位提升、规模的合理控制,实现全域内经济价值、服务价值、人居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哲学价值的最大化。在“生态田园城市”中即可以感受到大都市的繁华,又能感受到乡村的宁静。“生态田园城市”的构建是人类可持续利用资源与环境,寻求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以及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突破,追求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乃至高效有序发展。“生态田园城市”是由生态、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整合而成的全域型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强调整体高效运作,重视环境质量,追求全域内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全面体现了全域内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规划原则。“生态田园城市”继承了“生态城市”和“田园城市”的优点,具备以下6个特征:一是全域性。“生态田园城市”的“全域性”是由“田园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和“生态城市”的“区域性”这两个特征演化而来的。“生态田园城市”不仅研究城市及其周围农村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也不仅是研究城市及其周围相关城市之间的平衡发展关系,而是全面研究城市所管辖的所有区域以及其周围相关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二是高效性。生态田园城市的“高效性”来源于“田园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生态城市”的“高效性”这两个特征。“生态田园城市”就是对其所管辖的所有区域进行合理分区,并对各分区进行详细的规划,提高各分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多层次资源和能量循环利用体系,协调各分区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相互联系。三是和谐性。生态田园城市的“和谐性”即继承了“田园城市”的“和谐性”,又继承了“生态城市”的“和谐性”。“生态田园城市”是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既遵循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又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城市全域的建设过程中,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放在首位,以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和谐发展。四是持续性。“生态田园城市”的“持续性”是对“生态城市”的“持续性”特征的继承。“生态田园城市”要在其建设中坚持全域内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循环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根据各功能分区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走一条工业低碳化、生态系统化、社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五是均等性。“生态田园城市”的“均等性”是对“田园城市”的“均等性”特征的继承和发展。“生态田园城市”中的所有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未来人口)都应享有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资源,不管是公共服务中的基础设施服务,还是公共服务中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居民生活服务都应具有均等性。六是系统性。“生态田园城市”的“系统性”继承了“生态城市”和“田园城市”的所有特征。“生态田园城市”不是单单追求全域内生态的持续、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而是系统地规划和协调全域内社会、经济和生态三者之间的整体效益,同时也要系统地协调各功能分区之间社会、经济、生态、产业、人居等之间的关系。
二、江阴市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的探索
江阴市作为长江三角洲以及“苏南模式”的典范和代表性城市,近年来积极抓住中国城镇化发展浪潮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到目前为止,江阴市全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区域竞争力逐渐加强,城乡社会和自然环境全面和谐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不仅为江阴市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为江阴市全面建设“生态田园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完善的基础设施2014年,同志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明确了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长远目标。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江阴市积极响应国家“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号召,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底,江阴市全市“六纵八横”主干路网骨架形成,路网密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到达2363.5公里,且所有公路都是高级、次高级公路,全市实现了城镇、城村、镇村、村村之间的公路互通,即实现了公路“村村通”;移动通信业实现了全域覆盖,全市达到了人手一部手机的标准;水电气基本实现了全市普及,只有供水没有达到全市普及。由此可见,江阴市已基本上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
2.繁荣的市域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中国经济既面临着与全球经济接轨的机遇,又面临着未来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江阴市紧紧把握住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全域经济的发展。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中国研究中心”在2011年末推出的“2012年中国经济百强县”排行榜中江阴市以9.56的高分位列全国百强县第二名,其中评分标准中的10项指标有7项指标(竞争力、居民收入、教育、区域影响力、贫困与失业指数、居民福利)高居榜首,其它指标也都位居前列。江阴市不仅全力发展城市经济,还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积极转变城乡二元化结构。由表4可知,截止到2012年底,江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3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660元,远远高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同时,江阴市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为2:1,低于全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比3:1,也低于上海市的2.3:1和北京市的2.2:1。这不仅说明江阴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在逐步改善,也说明了江阴市在实现全域型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在了我国的前列。
3.合理的全域规划江阴市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全域的工业和农业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保证了江阴市经济可以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根据《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江阴市将坚持优先推进城市化、区域特色差异化、发展模式集约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江阴市的工业园区主要规划在城区,且市区和居民区与工业园区之间大多存在生态隔离带;而农业区主要规划在离市区很远的市与市之间的交界地带。这样既保证了居民区和市区不受工业园区各种污染的影响,又保证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江阴市不仅在整体规划中大下功夫,同时也对各镇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如璜土镇制定了“一园三区、南城北园”美好蓝图,让江南田园水乡小城与特色园区完美结合起来,树立“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形象,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黄金西大门。
4.均衡的公共服务近几年,随着江阴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化方面,江阴市目前建成17个镇(街道)图书馆分馆、23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42个文化广场、257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店和203家农村书屋,极大地丰富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文化休闲。教育方面,江阴市目前拥有各类学校586所,其中成人技术培训学校440所,小学和初中普及率达到了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了98.2%,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6年,这不仅增强了农村转移人口的再就业能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医疗方面,江阴市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82所,其中医院及卫生院39家、三等乙级医院2家、社区服务中心74家、村卫生室129家,初步形成了以市医院为龙头、片区二级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机构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江阴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5.优美的城乡环境城市环境保护一直是江阴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江阴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治理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在江阴市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江阴市的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年,江阴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达到93.7%,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3.82%,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2434.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9平方米。通过多年来对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努力,江阴市获得了社会和人民的一致好评,被评为“江苏省节水型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环保型城市,并被授予“2009年度江苏省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奖项①。
三、江阴市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的建议
1.加快全域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江阴市全域户籍制度的改革,以便实现江阴市由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向城乡一元户籍制度的转变。以江阴市城镇的户籍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城镇的落户政策,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状况。同时,要逐步弱化社会福利与户口挂钩的制度安排,通过修订或废除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法规文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稳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分享公共服务方面的公平对接,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养老等方面的均等化,最终实现全域居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
2.建立全域生态保障体系以江阴市的市区为中心、各镇区为副中心,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全域型生态保障系体。大力发展低碳产业、高新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等环保高效型产业,争取做到全域内工业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的宏伟目标。加大全域生态整治力度和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出台一系列生态整治措施和污染治理措施,严厉打击“夜间偷排放”的不良企业,给江阴市全域居民带来一个“蓝天白云”的生活环境。加大市区以及镇区各部门的生态环保力度,增强居民“节约用水”“爱护树木”“节能减排”等生态环保意识,提高全域居民的生态保护自我责任感。
3.构建全域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协调江阴市各部门制定全域产业规划,构建江阴市全域产业生态体系。以长远的眼光合理布局全域内各产业,合理安排各产业的建设用地,使江阴市按照合理的规划实现健康、快速、高效的产业发展。加快全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推进高新产业、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的引进;增强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增强全域内各地区产业的区域联动,带动各地区产业链的形成,实现地区内产业的合理聚集;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加快全域内旅游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全域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本文来自于《西部论坛》杂志。西部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4.构建全域民生保障体系适时减缓江阴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强常住居民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居民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和社会的运作效率;加强全域民生保障体系的建设,努力建设全面和谐的“生态田园城市”。建立全域民生保障体系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第一,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的投资力度,全方面提高常住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第二,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的支持,积极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融入江阴市的社会环境中,并建立完善的外来居民保障体系,努力弱化本地居民的排外心理。第三,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全域人民的生活质量,加快全域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四,加大对小企业的整合力度和对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田园城市”。
作者:桑东升 孙兴华 杨霏 文传浩 单位: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 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