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中的数字故事创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中的数字故事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文化是数字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儿童已成为数字文化的土著民,如何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文化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鉴于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以软件工具的简单操作和技术知识的接受学习为主,忽视了对儿童多方面素养的综合培养,尤其是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得不到较好地体现,因此,考虑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革新,进行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中的数字故事创作,是一条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好途径。

那么,我们借助什么样的技术工具来进行数字故事创作呢?使用一些简单易用的编辑软件(如MovieMaker、iMovie、会声会影、PowerPoint等),就可以制作出精彩的数字故事作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校本课程需要,选用Scratch程序设计软件和PPT软件。Seratch程序设计软件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门针对8岁以上的儿童开发的一款面向对象的编程软件,简单易学,利用模块(图1上)像搭积木式地编写脚本控制角色的表演,同时很方便地录制(图1下)自己要说的内容,将声音导入并应用到脚本设计中,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共享到官方网站(www.scratch.mit.edu)上去,与世界各国的小朋友共享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儿童从中获得创作的无限乐趣,此软件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PPT软件同样简单易学,可以方便地插入图片和文字,使用者可以利用PPT自由创作并能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该软件是一款常用的、功能强大的并极具表现力的多媒体工具。

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强调的不再是“教操作”而是“学创作”,儿童能够利用技术创作表达他们自己观念和思想的数字文化作品,并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特别是在创造陛思维和创新能力上得到进—步拓展与提高。其课程教学是围绕“提出创作主题-范例研习-模仿设计-自由创作-分享交流”的过程模式而展开的“为创作而教”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是“范例教学法”和“基于设计的学习”。我分别选取了scratch程序设计软件和PPT示文稿设计了数字故事的教学案例。

利用Scratch软件设计数字故事的教学案例

1.提出创作主题

上课开始,我先请学生欣赏兴趣小组所创作的故事,很快便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随着一个个作品的播放,他们从欣赏中渐渐感受到了今天将要创作的主题。

故事欣赏完后,学生迅速打开Scratch软件,一边观赏范例、一边构思自己的创作主题,积极进入到故事创作的氛围中。在我的启发下,不一会儿,五花八门的故事主题就从学生的电脑里相继出现了。

2.研习范例

Scratch教学范例是很重要的学习材料,是拓宽学生创作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动力源。

学生经过大量由浅入深、不同类型的范例学习后,积累了不少设计方法,很快便有了自己的想法,上课后,他们打开多个范例,一会儿把范例中的不同角色的脚本块进行单步运行,观察角色的变化;一会儿拆开脚本块尝试执行,想从中发现什么秘密;一会儿又转到自己的故事创作中来,尝试用不同模块搭建脚本控制角色,设计自己的想法;偶尔上网搜索图片和音乐。我看到的是学生在Scratch中忙忙碌碌地自主探究学习情景。

3.自由创作

学生利用Scratch设计故事时,只需要按自己的想法去设计,教师则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创作时间。有的学生拿着麦克风录制自己的说话声,不时还引起同学的笑声,有的同学在一起互相讨论交流,有的学生通过不断尝试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角色在舞台上的表演,而情不自禁地发出各种兴奋的声音;还有的学生举起小手请求教师的帮助等。学生在创作中也会遇到困难,我作为学生创作的引导者,一会帮他们解决脚本设计的问题;一会儿解决声音格式转换的技术,帮助他们排除创作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学生有信心完成自己的故事创作。此外,我充分调动同伴互助的作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若发现有很好创意的,我会及时在班上展示,一方面给予这些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另一方面也启发了其他学生,使他们获得创作的灵感。

4.分享交流

当班上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故事创作后,我就请愿意展示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故事创作中最有特点的地方,其他同学也可以向他提问。同时,鼓励学生将作品上传到网站上,与世界各国小朋友分享。

这是我校学生用Scratch设计“新刻舟求剑”的故事,如图2所示。

本作品以成语故事刻舟求剑为创作背景,采用小黑人为故事中的人物角色,用叙事的方法设计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学生大胆想象,把现代工具GPS融入故事创作中,影片以小黑人用GPS找到了丢失的剑为结尾,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故事创作。

上传到Scratch官方网站(http://scratch.mit.edu/users/hafxzuopin)的学生作品,如图3所示。利用PPT软件设计数字故事的教学案例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是用PPT工具创作数字故事《寒假趣事》,教学活动仍然是参照“为创作而教”的模式开展数字故事创作单元教学实践过程。

1.我的故事,提出创作主题

上课开始,我打开范例“寒假趣事”。随着音乐的响起,“快乐、短暂的寒假悄悄溜走了”飞入,接着,“迎来了新学期”渐变出现,随后,故事娓娓道来,学生情不自禁地由衷感叹:哇,真妙啊!细细品味,他们对故事创作的好奇之心表露无疑,并进发了“我也来尝试”的强烈欲望。我暗自高兴,对数字故事教学增加了不少信心。

作品欣赏完后,我逐步引导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字故事创作的内容,确定自己的故事创作主题。学生开始忙碌起来,打开PPT开始构思自己的“寒假趣事”,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为了保证下节课学生能构思好自己的故事,我在下课前,要求他们回家后把自己的故事用文字写下来。

2.研习范例,设计故事脚本

上课后,我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精简故事内容,在幻灯片里用文本框输入文字,并用叙事的方法,把故事串起来。接着,我让学生观察范例中的图片和文字出现的设计效果,演示并告诉学生把自己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讲出来并吸引观众,可以适当地用自定义动画来实现,引导学生尝试找到合适的动画表达效果。这里,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自定义动画的教学。

师生共同研习范例后,我就把时间留给了学生。巡视指导时发现:5年级的学生以精简的文字叙事还是有点困难,因为,他们还缺乏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于是,我就让学生将教师的范例故事进行改编,降低难度,慢慢领悟,让有能力的学生独立设计。

3.自由创作,完成数字故事

上课后,我继续引导并鼓励学生继续完成他们的创作。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创作过程中设计不妥的地方,比如,文字偏小和表达不够准确、应用的图片不够清晰、文字图片出现的自定义动画效果不佳等,我及时给予指导和提醒,使学生逐渐体验和掌握PPT创作中的一些技巧,积累了创作的经验。

在创作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喜欢一边设计文字脚本,一边上网收集和处理图片,同时设计自定义动画,导致他们用在收集图片上的时间太多,我就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图片库和声音库,以方便他们使用。

必要时,我会向学生介绍利用Photoshop和Scratch进行图片处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扫除了创作中的障碍。当学生有了很好的设计,我就及时在课堂上展示,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他们打开设计的思路。我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适当调整课时,留心关注贪玩和进步的学生,关注设计不妥的地方,给予多方位的指导和帮助,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故事的创作。

4.分享交流,体验快乐

成功和喜悦需要分享。我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品,肯定和鼓励他们;学生也可以邀请同伴来欣赏并提出意见,从而进行改进;对于优秀的和存在典型问题的作品,我会在全班展示,讨论交流,积累学生创作的经验。

学生在数字故事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既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同伴互助,少数学生还需要教师的个别辅导。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的“网上学院”(http://xk.省略/school/netstudy/sample/work.asp?id=56)。对于颇为优秀的作品,由老师通过视频转换软件将其转换成avi格式的文件后上传到优酷网(http://i.省略/u/profile),以供学习和交流。

在第二单元以《校园里的事》为主题的教学中,有一名学生创作了数字故事作品《总是躲在角落的她》。如图4所示。本作品讲述的是一名学生看到班上有一位孤僻的同学被人欺负,呼吁其他同学来帮助她的故事。这个故事以数字故事的形式在班上展现,配以动画、文字和音乐的渲染,给学生很深的触动,学生不仅了解了信息技术,还收获了情感体验,可谓教育意义深远。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为理念,将数字故事创作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提升儿童的数字文化素养,发展儿童健康、积极的品格。首先,数字故事创作将技术的应用融合在数字故事创作之中,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技术学习向媒介文化和数字文化的特征方向转变,其次,数字故事创作可以超越数字技术本身的特性,极大地促进儿童的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再次,数字故事创作的过程可以使儿童得到一种高质量的学习和情感的体验,这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一种有趣的快乐创作之旅。

此外,通过数字故事创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便及时和他们沟通交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自己通过制作数字故事范例,可以提升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中的数字故事创作把儿童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使儿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他们各自的思想和生活,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作品。数字故事创作的教学实践才刚起步,它的应用推广需要广大教师的大胆尝试和运用。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