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玉米病害发生的种类及症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高纬寒地玉米种植的面积逐年加大,品种增多,所用的品种抗逆性相对较差,使玉米的病害也在逐年加重,特别是苗期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品质影响极大,病害的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
【关键词】玉米病害;种类;症状
我国是世界玉米生产第二大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是病害发生为害较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病虫造成的损失约5%-15%,局部地方的严重病害可达到50%-70%以上的严重损失。目前,发生比较严重的病毒病害2种,即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粗缩病;真菌性病害中发生严重的叶斑类病害8种,即弯袍霉叶斑病、尾袍霉灰斑病、纹枯病,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玉米大、小斑病、圆斑病、霜露病、疯顶病;还有全国普遍发生且较严重的茎腐病、穗粒腐病、丝黑穗病、黑粉病和局部地方发生较重的玉米褐斑病、全蚀病、锈病、炭疽病等。曾经是检疫对象的玉米干腐病在局部地区也有发生。细菌性病害中,零星发生的有细菌性茎腐病。细菌性枯萎病是我国进口检疫对象,但国内至今没有发现。
这些发生比较严重的病害,有的曾经流行为害,造成玉米严重减产,但经采用种植抗病品种和药剂拌种得到了控制,但近几年又死灰复燃,发病串明显回升,又成为为害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
玉米病害总的发展趋势是病毒病害流行成灾(玉米矮花叶病、粗缩病),土传病害日趋严重(茎腐病、玉米丝黑穗病),种传病害逐渐蔓延(玉米疯顶病、菌枯病),叶斑病害发展加快。
1.玉米病害发生的原因
玉米病害发生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盲目推广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忽视或弱化了对抗病品种的选育、推广力度。为了追求高产、优质、耐水肥等性状,就不可避免地散失了部分抗病能力,特别是在品种审定推广前把多抗性末作为硬性指标把关。二是抗病基因狭窄,多抗性品种不多。过去几十年间主要针对玉米大、小斑病和丝黑穗开展育种工作,选育推广的主栽品种大多是单抗品种,或纯系品种,这就大大减少了种间和种内异质性,抗病谱狭窄。品种的更新代换,又不停地破坏着品种和病原之间相互斗争逐步达到的“自然平稳”,加上种质基础脆弱,又大面积连片种植血缘相近、抗病谱相似,抗病类型相同的品种,这些新品种虽然抵抗了某些病害,但又容易使原来次要病害找到适合寄生的新寄主,发展成主要病害。从玉米遗传性看,有的抗病基因常与不良农艺性伏的基因发生连锁,同时病原物和它寄生的作物品种又是连带进化的,即每育成一个新品种,病原物必然产生定向选择和适应性变异,不久就会出现新的病害或产生新的生理小种。为此在改良品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改良了某些病原菌,并为玉米生产带来了新的复杂性。况且,我国目前常用的自交系和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弯袍霉叶斑病、灰斑病、疯顶病就没有很好的抗病性,形成了这些病害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作为主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但推广的杂交种需要高水肥,而且是高密度,偏施氮肥,使土壤养分失衡,而且使田间生态环境和植被中的小气候恶化,使植株徒长、郁闭,通气透光性差,植物体内碳、氮比下降,导致植株本身抗病力降低,容易诱发高水肥病害。有的地方,在栽培上连作重茬,间作套种或带状种植,使土壤根系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土壤病原苗积累增多,导致玉米茎腐病、丝黑穗病和以土壤越冬为韧侵染源的其他病害日趋严重。四是气候变暖,南病北移,传毒介体昆虫越冬基数增高。加上制种缺乏统一规划,乱调滥引种子,都为引发新的病害和病毒病的流行造成了有利条件。
当然植保工作者不能要求弱化高产栽培措施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只有在促使玉米增产、质优、产品安全的前提下使病害控制在经济阈值水平以下,才能真正达到和体现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中的真正水平。
2.玉米病害发生的种类
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病原生物的侵害或外界条件的胁迫,导致其新陈代谢紊乱,生理或生物化学过程改变,最后导致内部生理和外部形态发生异常,即发生了病害。由病原生物侵害而发生的称侵染性病害,由外界条件胁迫或营养丰缺等非生物因素而发生的叫非侵染性病害。玉米已经生病,常造成生长不良、品质变劣、抗逆性降低,甚至全株死亡,给玉米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玉米发生侵染性病害160多种,我国玉米发生侵染性病害约66种,其中真菌病害54种,病毒病害9种,细菌病害3种。目前,给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的真茵病害有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茎腐病、苗枯病、纹枯病、灰斑病、霜霉病、锈病、全蚀病、褐斑病、炭疽病、疯顶病、穗腐病和弯袍霉引起的叶斑病;病毒病害有矮花叶病、粗缩病。侵染性病害一旦发生,不能因采取防治措施使玉米被害部位恢复常态,常因牺牲局部或个体而告终。
非侵染性病害约有37种,主要有各类营养元索缺乏引起的缺素症,空气污染、环境胁迫和各类除草剂造成的毒害或烧伤等等。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是在玉米株间不会相互传染,因此又称作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这类病害一旦发病,及时排除对玉米生长有害的胁迫因素,还可缓解症状或恢复原态,正常生长。
3.玉米发生病害的症状
玉米受到病原物侵染和不良环境条件的胁迫,在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上表现出的病态称为症状。
3.1坏死
玉米植株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称为“坏死”。坏死可以在植株局部部位出现,也可以在整个植株上产生。玉米根、茎、叶、果、各部位出现的坏死,称为斑点或病斑,严重时造成叶枯、茎枯等。坏死产生在叶片上,称为叶斑或叶枯,叶斑的形状、大小、颜色和出现的特异性特征,如粉状物、毛状物、军状物、茵核、颗粒状物、毡状物或漆斑状物、脓状物或胶状物等,称做病症,这些都是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病斑的形状有圆形、卵圆形、近圆形、椭圆形、轮纹形、梭形和不规则形等,有的受叶脉限制,沿叶脉平行发展的形成条斑或条纹,有的扩大呈多角形,有的病斑周围失绿形成黄绿色或黄色失绿原因,有的迎光观察呈水渍状或油渍状晕环。根据病斑的颜色可分为白斑、灰斑、黑斑、褐斑、黄斑、红褐斑等,有的病斑中央色淡,边缘色深。由于侵染的病原不同,受害的程度不同,病斑的大小差异很大,有的小不到1mm,有的大可达几厘米或十几厘米,后期病斑发生多时常汇合,形成大块斑,甚至造成叶枯。
3.2腐烂
腐烂是玉米植株细脑和组织被病原物破坏、分解产生的症状类型。根据腐烂发生的部位可分为穗腐、茎腐、根腐。柔软组织或受病原物酶的分解作用使细胞浸解、组织崩溃成水渍状的称软腐或湿腐。腐烂后不呈水渍状或水分失散、质地蛮干或变硬者则为干腐。根据腐烂部的颜色和形状不同,可区分为黑腐、褐腐、绵腐、灰腐、白腐等。幼苗根部首先腐烂,尔后全株死亡,称做“苗枯”。
3.3变色
病部细胞叶绿素被破坏或叶绿素形成受阻,花青素等其他色素增多而产生的其他颜色称为变色。叶片变为淡绿或黄绿色的称为褪绿;叶片均匀或不甚均匀变黄的称黄花,叶片淡绿与浓绿或淡绿与黄色相间的称花叶,有的花青家形成过盛,可形成红叶或紫红叶;在平行叶脉间出现条形变色的称条纹或条斑;主脉间褪色的称为脉间花叶;主脉和次脉为半透明状的称做明脉。
3.4畸形
玉米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有的组织出现丛枝、徒长、膨大、瘤肿等增生性病变;有的出现皱缩、扭曲、矮化、小叶等抑制性病变;有的出现卷叶、拐节等发育不均衡病变。
3.5萎蔫
玉米根部受病原物侵染或茎部维管束受害,产生大量毒素破坏输导组织或产生大量菌丝堵塞导管,使水分和养分输导功能破坏,引起玉米植抹萎凋,桓株迅速萎蔫死亡。叶片呈灰绿色如开水烫状称育枯.叶片枯死呈枯黄色的称黄枯。
【参考文献】
[1]陈凤芝.玉米苗期病害的种类、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0(20).
[2]薛玉梅.玉米主要病害的鉴别[J].安徽农业科学,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