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农村小学中大批留守儿童随之产生。本文在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合理布培养学习动机、建立爱心桥梁和更新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对策分析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农民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3亿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亿人,比上年增加473万人。特别是西部偏远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方面比较差,造成当地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有关资料显示,贵州农民工总量已有800多万人。由于户籍、高昂的借读费用和父母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原因,打工农民的孩子们只能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以遵义市余庆县为例,全县共有3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2.68万人,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大概有6.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农业人口的27.8%,留守儿童大约有13000多名。
一、问题和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因此在思想上、行为上和心理的成长中易偏离正常轨道,最终造成孤僻的性格和消沉的意志。
1.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动机不科学,成绩差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科学,不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父母来学习,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听了父母及亲人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描述,想通过认真学习“跳龙门”考上大学,以实现跨入城市的愿望,是为走出家乡而学习。因此,不同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后劲。
2.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性格孤僻、冷漠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常常会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和身体成长造成一些后遗症。当前,大多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彼此之间有代沟,孩子同祖辈不能有效沟通,慢慢就会形成孤僻、敏感、暴躁的性格。他们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发生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也有一些留守儿童为了吸引老师和别人注意自己,故意做出一些特别和怪异的举动。另外,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朋友,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的现象。
3.焦虑心理突出,精神压力大
农村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知道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种种原因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他们认为自己肩负的责任很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和亲人。因此,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导致心理和精神压力大,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
4.依赖心理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祖辈们由于思想观念陈旧、教育观念落后等因素影响,常对孩子过分地照顾与保护。他们都将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个别老人对孩子可以说是百依百顺,百事包办,除了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另外,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总觉得对孩子照顾不周,因此经常给孩子钱以补偿,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祖辈和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
5.逆反心理强,违法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情感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有时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孩子喜欢逃学、旷课,甚至参与社会不良青年团体,沾染上抽烟、打架、赌博和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四处流浪。调查资料显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青少年犯罪率比一般家庭高70%。由于祖辈本身种种原因无力对孩子进行行为的控制和心理的教育,加上孩子的逆反心理较强,因此一些留守儿童极可能被社会上违法人员勾引,走上病态社会化的道路。
二、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种种不正常表现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安全稳定工作的一大难题,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等问题,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工作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进步,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教育新课题。
1.建立留守儿童学生动态档案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配合各学校对山区留守学生进行综合调查,走访留守学生,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给每一个留守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主任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补充档案内容,为留守学生的动态管理提供了依据。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进行联系,并做好联系记录,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2.培养留守儿童科学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兴趣与动机。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提到:“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他把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在活动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学校、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自觉去学习。留守儿童在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后,老师要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增强其自信心,让他们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进而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成绩。
3.建立家校爱心桥梁
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联系和沟通,及时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提出相应建议,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关心爱护孩子。另外,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时家长返乡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沟通,形成合力效应,共同关爱孩子的成长。
4.更新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儿童全面发展能力
学校应该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班主任应该既当教师又当家长。全体教职员工树立“留守儿童不等同问题儿童”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教与学转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提高教学内涵质量,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能力。营造尊重、关心留守学生的氛围,让留守儿童更多参与校园活动中来,多举办一些能增加孩子动手能力的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其中,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做人和做事,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犯罪
心理健康问题不是病,但是如果不重视可能造成比生病更严重的后果。对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讽剌打击,要像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校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受过专业培训和指导的心理老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大力开展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劳教所,安排失足少年报告会,让他们对犯罪的后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他们珍惜生活,珍惜现在,预防犯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会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儿童的队伍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不只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教师的积极参,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也将发生较大变化。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新兴的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来适应留守学生更具挑战性的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帆,刘琴,赵勇等.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8).
[2]纪中霞,陈水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2008,(10).
[3]梁建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