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如何在课堂中引领学生获得最大的审美体验,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动机方法上给学生以引导,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关键词:阅读 引领 体验 审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094-01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据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教师的智慧引领中学生深入体验文本,获得最大的审美享受,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品质,就完成了阅读教学中值得深入探究与实践的问题。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调动自己的经验世界,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要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不应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或判定文章的确切意思是什么,在整个阅读中,学生应该一直是阅读的主体,但是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个体阅读活动而言有他的特殊性,即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最大影响者,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的引导一定要充满智慧。

一、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新课标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正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内在的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意义上,教师要注意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首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的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秦观的词中写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说,这不过是不能长相厮守的一句托词,也或许是明知不久还能相聚,只是暂时分开的一句安慰之词,两个深深相爱的人最好的结局该是白头偕老,可是相爱就会在一起吗?梁山伯与祝英台只能以蝴蝶的方式双宿双飞,牛郎织女只能隔河遥望,贾宝玉只能在梦中想他的林妹妹,为什么人间总有这悲伤的眼泪,是谁让刘兰芝和焦仲卿也将这一出悲剧重演?孔雀东南飞,多少离人泪。这段导语将学生带人了诗歌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研读的兴趣。

其次,教师必须激励自己,让自己充满激情,这样才能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教师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的激情能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二、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养成深入研讨的习惯。

首先,我们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改变自己的惰性思维,通常我们会重点强调教师应该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但多年的教学思维习惯不但束缚了教师,同样也束缚了学生,新课程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学生应该克服自己多年养成的懒惰思维的习惯,深入思考,大胆实践。

其次,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以前,教师是作品意义的解析者、权威意见的传声筒、思想道德的训导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没有主见、没有个性,而新课程概念中体现的语文阅读应该是个性化的阅读。因此,教师千万不要把学生思想的火花遏止住。

语文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育首先应该使学生具有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去构筑美丽的梦想,然后使他们应有一只能够把梦想变为现实的魔术棒――阅读品质。面对新课程,教师更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这样,才会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让这种阅读品质伴随学生一生,也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周周. 课例研究:阅读教学的针对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金小平.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 考试周刊,2013,44:26-27.

[3]姚伟胜,钟桂华. 教师如何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挥作用[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