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析电影改编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析电影改编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影视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当代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影的成功带来了小说原作或其衍生读物的热销。同时小说改编电影后的改编现象对小说带来了反影响,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自觉地在作品中注入了更多的影视手法,这种创作手法能够促进小说的艺术转向,可以说是影像化时代下小说变革的一种新策略和生长点。另外,电影艺术家的批评实践还能够为小说批评开辟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改编 反影响 艺术转向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4.001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文学与电影关系的天平已开始发生明显的倾斜。在影像文化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白纸黑字的传统形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唤起人们的种种热情,人们更热衷于影像世界所提供的丰富、形象和生动的视听效果。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异彩纷呈的图像簇拥着、环绕着我们,我们已逐渐步入到后影像阅读的“读图时代”。与文字相比,图像更能引起视觉的直观性、阅读的综合性和即时性视听冲击力的诱惑,把小说中所承载的沉重的文化思考置于镜头之后,让观众自己去审视或玩味。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也让文学与电影出现了另一种层面上的互动:昔日高高在上的文学不仅可以借助电影等新的传播手段重新获得“轰动效应”,而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依赖电影,找回曾经的辉煌。

我们不难看到,作家们耐不住文学的清贫与寂寞,他们从先前的自恃清高,被动地接受电影的青睐转而向电影投怀送抱了。因为电影带给作家的名利远不是文学本身可以望其项背的,文学与电影进入“新同居时代”也是迟早之事。王朔的小说几乎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厚厚四大卷的《王朔文集》也就这么应运而生,被搬进了千家万户的书柜,从而奠定了王朔在百姓中的知名度。另外,莫言、苏童、余华、刘恒、叶兆言等一些原来这些自甘寂寞、和者甚寡的先锋作家,也因为张艺谋、陈凯歌以及一些国外电影奖的缘故而频频曝光于媒体,极端个人化体验的小说也被纷纷结集出版,露脸于大街小巷的书摊。《红高粱》、《红粉》、《妻妾成群》、《白狗秋千架》引发了莫言影视小说的连锁反应;刘震云以《一地鸡毛》为开端,在影视文本这个最大众化的领域中赢得了更高的知名度,作为贺岁片的《手机》,在影像世界中又引起巨大反响;从1988年改编《本命年》正式“触电”开始,刘恒先后改编、创作了《菊豆》、《四十不惑》、《秋菊打官司》、《红玫瑰与白玫瑰》、《美丽的家》等多部电影剧本;凡一平的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寻枪》、《理发师》;东西的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被改编为《天上的恋人》,并在东京电影节上获奖。近年来,很多小说几乎是刚一出版,就被慧眼识珠的编剧、导演改编为电影。如果说从2002年杨金远发表在《福建文学》的小说《官司》到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2007年上映还间隔5年的话,那么,刘震云创作的小说《我叫刘跃进》2007年11月出版,由他亲自编剧、马俪文导演的同名电影便于2008年1月上映。根据麦家2007年出版的小说《风声》改编的同名电影2009年上映并赢得广泛好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2007年出版,徐静蕾导演的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2010年4月首映。作家艾米的《山楂树之恋》虽然在网络上流传已久,但直到2009年12月才正式出版发行,张艺谋导演的改编作品2010年9月上映,同小说一样赚取了不少人的眼泪。而根据华裔女作家张翎2009年出版的小说《余震》改编的冯小刚2010年的作品《唐山大地震》上映25天,票房便破6亿,开创了华语电影票房的新时代。

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上,好莱坞的习惯做法是,让电影搭乘畅销书的顺风车,依靠畅销书给电影设置一道保险系数。在中国,图书、影视搭车也衍生出一种现象,就是影视和图书“比翼双飞”。 像《杜拉拉升职记》、《山楂树之恋》这些书在还没有改编成电影时就已经很有人气了,电影播出后让这些书的销售势头变得更猛。但更多的中国电影是反其道而行之,中国导演更像一个慧眼独具的发现者,在浩瀚的文字矿藏中挖掘合适的改编对象,不少热门影片往往是在《收获》、《中国作家》这样的纯文学期刊中发现题材的,影片的成功更是反过来打响了原来默默无闻的原著的知名度。赵本夫的小说《天下无贼》在被冯小刚改编成电影之前是无人问津的,而刘震云的小说《手机》还未完工时,冯小刚已经把前两部分改编成了后来取得高票房收入的贺岁电影《手机》,小说《官司》、《风声》、《余震》的命运同样如此。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影的成功则又带来了原作或其衍生读物的热销,近年来“影视同期书”的出现又称得上是一大奇观,这是90年代以来文学传播的新动向。以往,创作者多是把文学读本改编成电影,而现在则是电影衍生出许多相应的文学读本,出现了文学与电影“同步推出”的新现象。同名小说《刮痧》、《庭院里的女人》、《大腕》、《无极》、《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赵氏孤儿》、《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等都是在电影热播后,图书跟着就出版,借助电影的名声而热销。这些图书之所以能跟风出版,很大程度上依靠电影的品牌影响力。与电影同名的图书所提供的信息一点也不比电影本身少。这些书在图书大厦以带有一定冲击力的姿态强行进入人们的视野,“剧本”与“小说”这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概念被很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堂而皇之地成为文化市场上的新宠。

小说家主动“触电”,或是从写小说转向写电影剧本,或是一面写小说,一面写电影剧本,更多地是为了使自己的小说能够成为电影改编的首选对象,在进行小说创作时,自觉地在作品中注入了更多的影视手法,如更加注重题材的通俗化,故事情节、人物的动作性,画面感、语言的简洁,加强人物之间对话的生活化等。这一切表明:当影视文化成为当代文化中心时,作为文字文化的小说与其联姻,乃是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正是在这种联姻中,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小说,使其在价值追求、美学趣味、题材、主题、内容、手法、风格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电影中成熟而严密的蒙太奇结构给予小说创作相当程度上的启发,二者在“技”的层面上也的确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像电影化手法在刘恒等作家小说创作中的应用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黑的雪》是奠定刘恒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小说讲述了劳改释放犯李慧泉重新踏入社会后的种种遭际以及和整个社会的隔膜,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事力求客观。值得重视之处在于,小说的叙述过程基本上是由一个个描写非常细致的场面构成,犹知一架摄影机在工作一般。如 “咖啡店的大玻璃窗紧挨着便道。路灯耀眼,窗户里的灯光却十分幽暗。走近了,才发觉里面挂着厚厚的窗帘,什么也看不清。铝门上贴着几个桔黄的大字:卡拉OK。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外间的售货厅只有几平方米,没有顾客,柜台后面站着一个满脸倦容的女售货员。”[1]这样短短的描写,完全可以看作是几个镜头顺次剪切在一起,是非常电影化的手法,作家极其准确、传神地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这些场景和细节被改编成电影,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同时可见,刘恒的小说语言是极具动感和跳跃性的,它们使小说描摹生活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地。正如高行健所指出的那样:“电影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小说的读者的审美能力影响很大。现代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被由电影培养起来的审美习惯所左右。他们对冗长的环境描写和静态的叙述感到烦腻,希望文学作品多提供活的画面,也就是一个个相互联结的镜头。”[2]

针对作家创作小说时的这种剧本化倾向,我们可以去批评它: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倘若以文字刻画、描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方法被大量的场面语言代替,忽视了语言的雕琢和细节的刻画,任情节发展的脉络拖拽读者,不仅会带有电影模式化的痕迹,而且由于是剧本的思维模式对小说文本的还原,很多小说的因素就被忽略、,人们只能从行文中补充形象上的缺失,却很难找到小说层面上的内涵和精彩。这时候,文本就成了一个工具、载体,它身上所带有的是小说之外的功能,不过是电影的双生儿,不具有自己的鲜明的独立性。但是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思辨地看,这种创作手法又何尝不是“读图时代”小说变革的一种新策略和生长点呢?小说不是采用一些主观的感受或抽象的评论,而是使用视觉造型动作来表现人物,会使人物更加栩栩如生;小说对色彩和声音的渲染,会增强读者视觉上的美感效应;而电影手法中的“蒙太奇”、“平行剪辑”、“快速剪接”、“长镜头”、“特写”等更是频频被当代小说家在纸面上模仿、实践。这些新的创作手法无疑使小说产生更大的包容力,使日益走向弱势和边缘化的小说创作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可能性,也使其在视觉文化冲击下获得相应的转变和存在空间。

在小说的电影改编所引起的一连串效应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电影改编对小说批评的影响。进入电影时代之后,出现了一个新型的小说批评和研究群体,即电影创作群体,主要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在张艺谋完成他的一系列改编影片并获得颇多荣誉后,文化界就流传着这样的笑谈:中国的小说读者只剩下一个张艺谋了。显然,张艺谋不是一般的小说批评家,而是能够将其对小说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付诸于实践的艺术家。作为一个特殊的批评群体,电影艺术家的批评实践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些人对小说批评的开创意义在于,找到了小说批评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可见,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电影不仅给小说提供了诸如主题、素材、表现手段等,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范式,使空间与时间的通常范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重要的是,电影艺术革新了小说批评的思维方式,为小说批评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今天的小说批评需要一种新的批评理论、一种新的分析技术,这种新的批评理论和分析技术建立在现代的电影艺术理论基础之上,把电影艺术作为小说研究的参照系统,运用业已形成的电影概念、范畴、体系和方法来对小说作品做出评价与判定,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小说的电影批评”。也许,影像化冲击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小说写作的革新,还有小说批评的革新,这也许是致力于小说批评的学者所应该凝眸的。

参考文献

[1]刘恒.黑的雪[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41.

[2]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77页.

作者简介

张海欣(1980―),女,汉族,河南永城人,硕士,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助教,从事影视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