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至名归”的种种误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至名归”的种种误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至名归”意思是有了实际的本领或成就,相应的名声自然随之而来。语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十五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例如清・朱庭珍《筱园诗话》:“七言,唐人如崔司勋《黄鹤楼》,杜工部《登楼》《阁夜》,李义山《筹笔驿》《重有感》诸篇,此千古杰作,实至名归,勿庸多赞。”苏雪林《孙多慈女士的史迹画及历史人物画》:“两位学养有素,造诣深邃,在文艺学术界,久负盛誉,这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

这条成语涉及“实”与“名”两个方面。“实”是实际,这里指实际的本领或成就;“名”是名声。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做出了实际的成绩,所以自然就会得到应有的名声。“实至名归”通常用来说明取得某种成绩、获得某种荣誉,是理所当然、当之无愧的。有些人没有弄懂这条成语中的“实”和“名”指什么,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便随意运用,以致造成种种误用。例如:

1.更名不仅使原来的《国家安全法》实至名归,而且更加突出主题、具有针对性。(人民网,2014年8月26日)

2.应该把保本的和不保本的理财产品用不同的名称加以区分,让金融产品实至名归。(《京华时报》,2014年6月23日)

《国家安全法》更名为《反间谍法》,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名使这部法律的内容和名称更加吻合。用不同的名称区分两种理财产品,目的是使名称同实际更加一致。这两例都同做出成绩和获得名声毫无关系,显然不能说“实至名归”,可以改用“名副其实”。“名副其实”的意思是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例如叶圣陶《桥上》:“这也是缓不济急的事;而况教育能不能名副其实,还是个不能便下断语的问题。”魏巍《火凤凰》:“这是老北京名副其实的大杂院,前前后后不说有二十家,也有十八九家。”这条成语用在上述两例中正好合适。

3.真正值得关注的还是,针对官员群体的不动产登记如何实至名归。(《华西都市报》,2014年6月3日)

4.新劳动合同法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对劳务派遣比例作出合理限制是必要的,但关键还是要让劳务派遣同工同酬的规定实至名归。(《人民法院报》,2014年2月7日)

“不动产登记”是一项措施,不是什么名声,而且尚未实行,更谈不到做出什么成绩,人们关注的是它怎样才能收到实效。“同工同酬”是一项规定,也不存在名声与成绩的问题,人们关注的是要让它落到实处。显然都不能说“实至名归”。

5.被挤成麻花的少年宫的大门,恰恰影射出了如今教育环境的扭曲和施教者以及家长们教育心态的扭曲。当兴趣实至名归成为兴趣而不被学习的重负挤压……少年宫的门必然会回归正常状态。(《北京晚报》,2014年1月27日)

6.做一笔有来有往的人情买卖和倒一场实至名归的行贿之间,到底隔着怎样的天然鸿沟?(新民网,2014年9月1日)

说“兴趣真正成为兴趣”是可以的,说“兴趣实至名归成为兴趣”便不像话了。至于说什么“行贿”也可以“实至名归”,已经纯属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