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实验渗透化学教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实验渗透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适当拓展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本领

毋容置疑,初中实验渗透是至关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建立也都离不开实验,但限于篇幅原因,教材上又不可能编制所有的实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能给学生增加动手的机会,又能通过丰富神奇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内部,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本领,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时,笔者通过在课堂上补充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演示的效果也很好,充分说明了金属与盐溶液置换反应的条件,学生也在直观真实的现象中记忆深刻。在教学中适当拓展补充一些实验,既可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可让化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化学课堂的奇妙。

二、借助实验改革,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初中实验渗透化学现象对学生来说是奇妙神奇的,化学实验对学生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很多学生甚至期望每天都能上化学实验课,我们所有的同行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一节实验课后,总有部分学生围着老师问下节课还是否在实验室上,可见他们对化学实验的期待。实验可谓是最能触动学生神经的活动,也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的手段,就连那些平时腼腆害羞的学生,在实验时也总是全神贯注,可以说,化学课上,没有哪一种教学活动能如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这样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也为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实验教学为切入点,给学生组织探究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从而极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坚持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扭转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主动思考,积极质疑,善于观察,对事物做出分析评价的习惯,从而养成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不甘落后,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这样的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巧用现代媒体,创设直观情境,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是当前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借助情境创设,可将学生置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去理解感受知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媒体和各种直观教具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常用手段,我们的大多数老师也都能自如的运用,这为化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些实验,通过以往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不明就里,雾里看花,而通过多媒体手段,将那些平时学生看不见,摸不到的实验进行直观的模拟,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实验教学的效果得以极大的优化,学生也能够充分的感知,效果可谓事半功倍。如对于原子结构的知识,以往的教学,要么是借助模型或图片,要么是教师费尽口舌的讲解,但是效果总差强人意,学生稀里糊涂,而如果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功能,将原子的结构组成由内到外依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感知,去体会,学生则在图声并茂,静动适当,直观生动的氛围中达到获取知识的明显效果,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更让学生真正走进化学世界的内在,感悟化学的本质。

四、注重学科渗透,丰富展示联系,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强,富含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初中其他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生物与物理,更与化学学科可谓水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实验教学中要适当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交叉和综合的感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领。如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通过给学生编制一些跨学科的综合题,让学生去分析解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本领。如笔者曾经给学生编制了这样一道习题:为测定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广口瓶内盛有一颗正在萌发的种子及一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经过一段时间后,与广口瓶相连的U形管的a,b端液面有什么变化?请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知识解释原因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综合题,它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个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前期准备,然后进行观察,然后在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只要我们教师科学引导,学生一定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圆满解决问题。

总之,实验是化学的生命,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化学,热爱化学,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创新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凸显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从而让学生既深刻理解化学知识,更在实验教学的进程中逐渐了解化学的本质,增强他们对化学学科的深厚情感。

作者:杨连平 单位:江苏省金湖枫叶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