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将梦想作为一种存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将梦想作为一种存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读郁达夫的美文《江南的冬景》,不能囿于知人论世的套路,也不能满足于“从文中找一找有几个画面,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或者“文中用了哪些对比和引用”等从文字浅表层面的筛选,而是要透过文字进入其美感及产生缘由的核心,探究其复杂的情感内涵。

一、从“反刍”到“心造”:被情感照亮的美景

大凡作家笔下的风景,往往只是“一个人的风景”,有着作家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心性体现。读完《江南的冬景》不难发现,文中的风景,是郁达夫坐在“房间里”,凭自己的记忆、感受和想象写下来的。这篇散文不是具体地记一次或几次实在的游历,文章自然没有也不必交代游踪,所写的画面无非是一些关于江南冬天风景的“断片”,结构上也有点蒙太奇的味道,一幅一幅交替着浮现在眼前;即使是写北国和闽粤的风景,也不是刻意地用来对比而抑彼扬此,只是思维的游移。一句话,这些画面及其感受,更多的是作者在心中的“反刍”,是一种回味与咀嚼。

开头四小节,一会儿是北国冬天的“蛰居异境”,一会儿是江南冬阳下“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一会儿是闽粤的“气候异状”,中间还不忘插入“江南冬景”与“北方夏夜”的“特殊情调”之感受。这样的“七想八想”,这样的“东拉西扯”,不是要通过对比来突出唯江南的冬景最美,只是一种品味,只是对以往某些生活体验的回味与咀嚼。从内容上说,想的都是“悠闲”的有“情调”的情境;从行文结构看,插入北国与闽粤的“蛰居异境”和“气候异状”,实际上放慢了行文的节奏,使外在的形式及其内在的“悠闲”与“情调”相适应。

有人说,接下来写冬郊景象及其饱含的生气,是一种实写。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细细品读,我们还是会感觉这是一种回忆,是对以往生活在江南的某些经验的“反刍”,而且这种“反刍”明显带有“当下”即现在写作此文时的感受:“桕子着在枝头”,“可以乱梅花之真”;小草“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青天碧落之下”,“最容易体会得到”“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会马上会来”的“生气”。

在这样的“反刍”里,江南冬景的特点显现出来了;在这样的品味中,作者没了现实生活的奔波,而有了一种从容与淡定;在这样的咀嚼中,作者有了对人生、对生命的真切感悟。正因为这样,作者想象中之“寒郊的散步”,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灵漫步,他才认为这是江南冬景给予的“一种特异的恩惠”。

虽然郁达夫对江南的乡村或山村生活有过真实的经历和体验,但读到“寒村微雨里的冬霖景象”一节,我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在回忆、反刍曾经观察体验的真实美景,更是在“心造”美景,即用自己的心性、艺术素养、文化底蕴,营造出亦真亦幻、幻中有真的理想境界。

至于写江南的雪景,干脆就直接引用他人的诗句来“营造”;不过,引用谁的诗句,引用怎样的诗句,不尽是“江南人”所写、不尽是“在江南所写”的诗句,完全是郁达夫的“随心所欲”。郁达夫引用、细吟这些诗句本身,便让我们看到了郁达夫这位诗人的悠闲与儒雅;而细察其所引诗句,让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本真与情趣、生活的牵挂与惊喜……

从小生活在江南的人,对江南的冬景,往往除了“下雪好玩”之外,似乎也找不出特别的感觉;而从北方到江南来的人,往往对江南冬天的湿冷难以忍受。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景,从回忆反刍到想象心造,虚实结合,却给人一种悠闲、明朗、有活力、有诗意的美感。

这样的冬景,是被他的情感照亮的。这种情感似乎是简单的,无非就是对江南冬景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问题是,只要我们稍微了解一下他写作此文的背景就不难发现,照亮这样的冬景的情感,或许更深沉、更复杂。

二、从“意思”到“意味”:由梦想建构的诗意存在

一般以为,一个词,一个或几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其意义可以切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可以用相对理性的语言解释的“意思”,二是需要调动主观感受且因难以把握而更具丰富魅力的“意味”。

一路读下来,我们对《江南的冬景》的“意思”,似乎没有较大的理解困难,这也正是我们找不到感受其以“意味”为特征的美感欣赏之抓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过,我们若也以“悠闲”的心态,来细细咀嚼、反刍本文乃至“再造”文本的话,还是可以从其“意思”背后获得一些“意味”的。

比如,描写寒村微雨一节,从“意思”的角度看,无非就是这样:

一个小村,只有三五户人家,前面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河边停着一只乌篷船。人家的茅屋边长满了杂树,细雨中能够望见远处隐约的山。晚上,茅屋里映出昏黄的灯光,里面有一些酒客。

郁达夫描写的意味更值得我们咀嚼品味。我们来看原文:

①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②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③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④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⑤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从结构上看,原文这一段深得起承转合之美。第①句是“起”,点明“悠闲境界”;第②③句是“承”,通过画面的细节来具体描绘“悠闲境界”的意味;第④句是“转”,即转到对“这一境界”给人的感受与联想上;第⑤句是“合”,以“迷人”扣合“悠闲境界”,妙在当人们以为到了类似桃花源的境地,“得失俱亡,死生不问”、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的时候,作者不忘把我们拉回到现实: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此外,“你试想想”等插入语的运用,则营造一种临场交流的氛围,仿佛与读者一起完成一幅当场创作的图画。这也是一种“技巧”,是对阅读心理的有效把握。

除了选取富有江南特色和民族文化意味的意象,如微雨、寒村、烟树、长桥、流水、人家、乌篷、茅屋、酒客、油灯之外,在句式上也是长短句参差,错落有致;“门对长桥,窗临远阜”等带有文言色彩的骈句,又给人典雅之感;不失时机地插入“你说还够不够悠闲?”等语气平和的问句,形成一种交流、互动的氛围。

一般读者都能感受这段文字的美感与情感氛围,但很少探究其“悠闲”背后的意味。

普鲁斯特曾说:“作家的文体正同画家的色调一样,是看法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1(]其所说的文体,是文学作品的话语体式,即作家谈论事物的方式,包括词语选择、修辞方式、段落结构等)郁达夫把这段文字写得如此优美,也不只是技巧,而也应该有他自己的“看法”:现实或许是不如意的,是苦闷的,是惆怅的,但我们可以“心造”一个类似“桃花源”般的世界,那里可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虽然被传统文化浸润的郁达夫,对类似这样的“看法”,在写作此文时或许是不自觉的;但透过这段文字,我们还是可以依稀感觉得到,至少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其人性中最质朴最自然的梦想――心灵的悠闲与洒脱。

再比如,文章的最后两段,经常被学生说成是没什么“意思”的,或者说直白的“意思”一望而知:旱冬,晴和,赶快去散步吧!但是,我们能否在这里多花点时间,细细品读点“意味”呢?为阐述的方便,我们不妨引述江南旱冬一节。

①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②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③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④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这一段只有四句话,好像是纯粹的介绍,特别是前三句,没有散文的文笔特征,与上文的优美笔调不太相称,内容上与前文也不太协调。细细读来,第①句中“有几年,在江南也许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其实是一个转接,或许在暗示,至少给读者这样的感觉:江南的冬景并不是永远那么“悠闲”而有趣味的,或许还可能是“倒春寒”(虽然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而且第②句还特别告诉我们,不似有雨有雪那样“悠闲”的旱冬,还可能带来“人口却要受到损伤”的灾难;更何况“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人们要想躲也是躲不过的。不可忽略的是,第③句中,“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只要你自己肯“恣意享受”,这样的冬景,这样的世界,同样会给你“闲步逍遥的机会”。

有人把郁达夫笔下的风景,看成是他心灵的“空中楼阁”,是他在自我麻醉、自我安慰罢了,甚至有人觉得那是作者在乱世之中的倦怠和无奈。如果抓住“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这句看来平实、“意思”明朗的话背后的“意味”,那么,就会觉得这样的理解失之偏颇。因为郁达夫在这里透露给我们的是:现实或许并不总是“悠闲”与美好,但只要我们“自己肯”,就可以尽情地享受;换言之,无论现实怎样不如意,只要心存梦想,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个美好的世界,进入一个理想的存在。

郁达夫写作此文10多天前,即1935年11月19日的日记写道:“……像这样一个平和的冬日清晨,谁又想得到北五省在谋独立,日兵在山海关整军,而阔人又都在向外国的大银行里存他们的几万万的私款呢!”写作此文的前日,其日记写道:“昨天过了一个寂寞的生辰,今天又不得不赶做几篇已经答应人家的劣作……家国沦亡,小民乏食,我下半年更不知将如何卒岁;引颈西望,更为老母担忧,因伊风烛残年,急盼我这没出息的幼子能自成立也……午后因事出去,也算是为公家尽了一点力。下午刘开渠来,将午前的文章搁下,这篇《江南的冬景》大约要于明天才得写完寄出。”

读到这样的日记,笔者总是联想到卡夫卡1914年4月2日的日记,只有两句:“德国向法国宣战。――下午游泳。”卡夫卡把个人的细节与世界、时代的大事件相互连接,说明他不肯为这个不理想的外在世界所左右,而坚持以个人的理想去面对世界,坚持捍卫自己最个人、最内在的东西。以此来思量郁达夫写作此文的复杂心理,我们是否可以从江南的冬景中读出一些社会的隐喻,另一方面,我们是否也可以读见其心存美好的一种慰藉?

参考文献

[1]赵俊欣.法语文体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