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农村建设中的贫困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农村建设中的贫困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贫困问题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因此,怎样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贫困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妥善解决好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列举了新农村建设中贫困问题的突出表现,并提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贫困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贫困;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我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民心工程,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新农村建设牵涉到农村、农民、农业等各个方面,和千家万户都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的周期相当长,资金投入的需求量也相当大,所以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实施长期建设,通过深入总结经验,不断加以推进,从而让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 新农村建设中贫困问题的突出表现

一是生产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滞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贫困农村主要是种植农作物、发展养殖业,多数农户缺少能够增收的多种经营类项目。与此同时,因为贫困山村往往山高坡陡,其生产规模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非常缓慢,传统意义上的种养殖方式具有非常大的比例,而产品增产空间也不够大,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一直保持着比较低的生产水准,商品率极低,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二是基础设施落后。贫困农村往往是地广人稀,交通极其不便,甚至饮水也十分困难,信息极为闭塞,因而严重影响到该地区和外界之间的交流以及物资流通,将资金与技术等资源挡在了外面。三是劳动力素质相当低。因为教育滞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往往比较低,农技人员数量较少,且人口结构不够合理。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进行自由流动,年轻人以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开始往发达地区或者城镇集聚,而留下来的则多为老弱病残人员等,所以,在当地务农者往往素质偏低,主要是以开展简单劳动为主,导致生产率很难加以提高,实用技术也无法得到很好的推广。四是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因为信息较为闭塞,贫困农民群体对于市场变化的反映相当慢,其驾驭市场能力十分薄弱,如果碰到市场下滑,遭受损失的肯定是农户。

2 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贫困问题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提升农民收入

贫困农民的收入增长较为困难,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部分农民除了农业收入之外没有别的增收途径。贫困地区农民的观念往往相当陈旧,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而是安于目前现状,谨小而又慎微。农村经济要想取得新的发展,更新贫困农民的观念是关键要素。如果其思想观念不加以转变,脱贫致富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此,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切实调整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因为农民们用独立身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时间相对较短,经验上显得不足,观念也较为滞后,加上经营不够合理,信息不够畅通,总体经济实力薄弱,因而需要得到当地的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积极引导。但是,这一定要建立在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尊重广大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而不能简单地越俎代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是一条增收致富的好新推进。切实增加农村贫困农民群体的收入,是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关键。农民要想增收,关键在于就业。外出务工是当前贫困农民发展增收的重要方式。农民们通过外出打工,其思想观念会出现质的变化,不仅能够学到新技术,而且还能熟悉市场,从而转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在走向富裕之后还会回乡创办企业,从而带动更加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2)努力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平台之一。当前,影响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还是基础设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行路难与用水难。群众将行路排在需要解决的各项问题之首,是因为只要路通了,人的出行也就便利了,外出务工者也就愿意将在外面赚到的钱拿回搞项目投资,实施返乡创业;用水难主要集中于中西部贫困干旱地区。一部分山区缺少水源,人畜用水与生产用水只得依靠下雨天所蓄之水。一旦碰到持续性地大旱,就会出现用水难题。只有解决了水的问题,才能实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然而,要想在农村贫困地区解决以上问题也是不容易的,突出表现在资金短缺上。比如,要修路,农村地区修路的实际造价要大大高出国家补贴标准,会出现大量的缺口,只依赖于当地农村集体经济以及村民自身收入就难以填补这些缺口的。只要资金没有到位,工程自然也就无法开工。为此,要积极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不仅要积极组织广大村民出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基础性工程,而且还应当更加广泛地发动各类社会资源,让各方社会力量都能加以支持。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还要考虑到资金的统筹安排问题,将有限的资金进行集中,按步逐渐解决项目资金的短缺问题。

(3)充分发挥农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无可置疑的主体。唯有将贫困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全面调动起来,才能形成极大的能量。农村中的贫困群众对于中央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有喜有忧,喜在农民们终于有了新的盼头,政府也会出台新的政策,所在农村将会产生新的变化;而忧在怕自己的负担有可能会加重。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既不可搞一厢情愿式的强迫命令,也不可包办代替一切。当地干部应当深入到农村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和群众一起拿出合理的规划以及办法,从而真正做到政策到位、规划到位、资金到位,让新农村建设能够成为惠及广大民众的惠民工程,将当地的贫困农民引导到自我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上。

(4)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以提升农民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

所谓农村劳动力素质,包括了劳动力的文化、技术、身体以及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的素质。农民自身的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够高,从而影响到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当地农村小康社会发展进程。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大力发展生产,而核心则是农村科技进步,归根结底在于劳动力素质之提升。所以,提升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的素质也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农民自身素质之提高是支撑其增收潜力之根本。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应当努力抓好文化基础教育,积极提升农村教育投入之力度,提升农民群众子女就学率。与此同时,还应强化农民群体专业技能的培养,积极开发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成人教育资源、农广校资源以及农函大资源等,积极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从而提升贫困农民群体的各项素质。当然,在农村贫困地区还应当要树立正面典型,强化舆论上的宣传,积极加大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为高素质农民的成长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当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持续举办各类培训,比如,可举办农业实用知识短期培训班,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色加强对科技人才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培训,从而让其带送当地贫困户提升增产增收之能力。要充分运用各种类型的宣传媒体,深入到农村中开展宣传,从而在广大农村形成学农业科技知识的良好氛围。为更好地保护农民群体的权益,政府还应当鼓励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从而提升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

(5)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一方面是要积极创新发展的理念,编制本村未来发展规划。规划应当做到因地制宜,依据高标准、高起点以及功能全等要求进行科学布局,从而体现出科学性与实用性,有利于当地生产的发展,有利于让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更好地体现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要重视农村的绿化造林以及水资源保护,从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化沼气生态农业的建设,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通过节约能源实现循环化发展。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从而切实加快农村发展。建设新农村不仅要靠政策上的保障与科学指导,而且还需要得到投入上的支持。所以,一定要合理地整合资金、人才以及科技等发展要素类资源的投入,而切实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则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环节之一,能够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出很好的效益。

(6)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防风险保障体系

首先是要确保信息的畅通。要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到当前市场的最新走势,从而更好地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其次是要逐渐实施保险机制。如今,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之中的积极性高涨,但是往往担心会有风险,特别是小规模养殖业户,心中没有底,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并辅之以农业保险,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努力将风险降到最低的限度上。最后是要健全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契约制。要建立健全市场和农户间的契约体系,维护协议严肃性,切实降低由于市场变化而造成的损失,有效维护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以及切身利益,全面解决困扰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解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贫困问题已迫在眉睫。我们要充分分析困难,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积极克服困难,抓住新一轮发展的大好机遇,依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发挥出政策的优势,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配合各级政府,从自身具体实际出发,通过建设,让我国贫困农村也能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目标,从而为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贫困问题新议[J].社会科学战线,2012(2).

[2]韩建民.新时期甘肃省农村反贫困调查研究[J].开发研究,2012(5).

[3]岳磊.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问题研究--以山西省广灵县贫困乡村为例[J].山西农经,2012(6).

[4]张晓燕.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3(2).

[5]吴杰.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