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特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特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的最大亮点在于将专业的具体设置,分为了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部分,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并未对对特设类专业进行制订补充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特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作鲜有开展。本文紧紧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合特设专业自身特点,以空间信息与数字专业建设为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特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80-03

同济大学毕家驹教授在2005年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走华盛顿协议之路》[1],吹响了中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号角。2013年中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会员。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2.可以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3.可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网站公布的数据,2014年有80所学校的137个专业点申请参加认证,工程教育专也认证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学校认可和接受。由此可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各高校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201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本次目录修订的最大亮点在于将专业的具体设置,分为了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部分。但是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特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作鲜有开展。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特设专业现状分析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分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和管理制度7个指标。认证标准是对工程教育专业的最低质量要求,是办合格专业的最低门槛。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对机械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3个专业制订了补充标准,这13个专业都是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基本专业,没有对特设类专业进行制订补充标准。基本专业是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或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专业。由此可见,特设专业有几个共同点:1)专业相对比较年轻,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其培养方案不像基本专业那样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去遵循。2)交叉学科特点显著,是以基本专业为基础,为了特定人才培养而设置的多学科相交叉的专业。3)针对性更强,目的是培养“零适应期”的本科生,学生知识能力和当今社会、市场需求对接更紧密。

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以及特设专业的特点,特设专业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通常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专业建设过程中,针对通用标准中7个指标,缺乏针对性的可测量举证标准建设。

2.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1)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设计缺乏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2)实践环节:缺乏产学合作、校企联培的新模式。

(3)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模式陈旧,缺乏革新,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4)培养方案相对灵活,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

3.师资队伍方面:具有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比例不高,从事一定的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较少。

4.支持条件: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的模式需要创新。

5.重点在于特设专业,除了通用标准外,针对特设专业显著的特点,缺乏按着专业定位自我发展的补充标准。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特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是武汉大学2004年首创该专业,在教育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方案中还属于测绘类学科(代码080903W),而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已经归属于计算机类(代码:080908T),变化可谓之大。到目前为止全国共13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包括:河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目前开设本专业学校依托自有行业背景,设置课程具有明显差异,如山东农业大学开设了《摄影测量学》,《对地观测技术与精细农业》等课程;上海海洋大学开设了《海洋科学导论》,《物理海洋学》等课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自由空间光通信》,《深空通信》,《卫星通信系统》,等课程,更侧重电子与通信;武汉大学课程设置则更侧重于软件工程。

针对特设专业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如下改革方案:

1.改革目标。探索工程教育R等现は绿厣枳ㄒ档娜瞬排嘌模式,按照特设专业的特点,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零适应期”的优秀本科生。制订出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特设专业认证的一些补充标准,从而能够推广应用到其他特设专业,总结出一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特设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2.改革内容。对于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针对通用标准中7个指标,进行可测量举证标准体系建设;针对特设专业显著的特点,建立按着专业定位自我发展的补充标准;按照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创新课程设置;

创新产学合作、校企联培的新模式;重新修订毕业设计模式;制订教师从事工程实践管理制度。

3.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1)可测量举证标准体系建设;2)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补充标准制订;3)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按以上1,2条标准重新修订;4)产学合作、校企联培基地,方案建设;5)创新体现重实践的毕业设计模式;6)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体现课程设置的关联系数;7)毕业要求方面,进行指标点分解细化;8)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相关管理制度的出台、完善。

三、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以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目前属于计算机类下面的特设专业,河南工业大学该专业2012版培养方案中核心课程围绕6大类进行设置,包括:计算机类、测绘遥感类、地理信息类、卫星导航定位类、地理类、数字技术类,其多学科交叉特点显著。可以说每一类都是都可以拿出来成为一个专业甚至多个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多,W生学习涉及面过于宽泛,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针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首先要找准自身定位,即解决培养的学生出路在哪儿的问题,明确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目前归计算机大类,基于工程专业认证制定出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如表格一。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主要围绕空间信息数据处理及后续软件开发与应用方面,其中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包括12门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地理环境概论,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导论,地图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大地测量学,GIS原理与技术,遥感导论,摄影测量学,GIS开发与应用,空间分析,空间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软件工程,服务式GIS,粮食信息化技术导论。以市场、企业驱动、产学合作方式设置集中实践类课程,采用3+1模式即大学前三年以理论学习加实践为主,最后一年采用集中实践。

本文研究提出了特设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以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为例,给出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其培养目标及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市场、企业去驱动的课程体系设置、产学合作、校企联培基地,方案建设创新模式,为培养“零适应期”的优秀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和基础。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率,营造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毕家驹.走华盛顿协议之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6):38-42.

[2]满旺.不同院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8):13-18.

[3]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s 2014-2015[z].

http:///eac-criteria-2014-2015/,2014-07-01.

[4]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

[5]冻国松,许晓东.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