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认知主义学习论对新课程学习模式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认知主义学习论对新课程学习模式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对新课程倡导的几种学习模式进行了比较,并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心理机制方面的观点,对蕴含在不同学习模式中的内在心理机制进行了总结。重点对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进行了辩证探讨,为学习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新课程 认知主义 学习模式

一、新课程倡导的几种学习模式

在教学过程方面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模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也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一)自主性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性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地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心理机制方面的主要观点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普遍认为,学习的直接性心理机制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因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知活动,是认知结构的功能。但什么是认知结构呢?“认知结构的五要素说”认为,认知结构是由认知形式(认知器)、认知策略、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元认知和认知风格等构成的。这五类认知要素的协同作用,就构成了学习活动的基础―认知活动。

在个体成长史上,最初的无意识的、本能性的认知学习活动获得一些感性经验,并使认知结构得到最初的发展。而发展后的认知结构又构成了下一次学习活动的基础,而且由发展后的认知结构所支配的学习活动必然比先前的学习活动更高级。这样就构成了“认知结构导致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使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永无止境的互惠循环关系,从而使个体的心理结构得到不断的发展,并逐步达到成熟的水平。

三、关于课程改革中学习模式变革的几点思考

(一)如何理解“接受性学习”。

目前流行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这种冲击和促进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基本动力的新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的发展。可以看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许多观点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如何理解“探究性学习”。

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源,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学生就不会主动去深入思考。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应采用激励的手段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性学习使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才能自觉地在观察、实践中提出大量富于想象力的问题。

(三)坚持变革与继承的辩证统一,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认知学派的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而奥苏贝尔提倡接受学习。事实上,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应该是坚持两种学习方式的互相结合、互相补充。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势,也同时都有一定的局限,二者并存在人们的学习实践之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无论采用哪一种学习方式,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学习的有效性。而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效学习发生的根本条件是学习者积极而建设性地参与。因此,要按照教学有效性和学习有效性的原则来选择运用两种学习方式,也就是在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接受性学习更适合于知识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发现性学习更适合于创造力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单元内容和不同课型的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两种学习方式。凡是应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就选择接受性学习方式;反之,就选择应用发现性学习方式;凡是把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就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王三虎,王定芳.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3]谢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概述[J].文教资料,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