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人,生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卒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享年61岁,谥文节。诗为江西诗派宗主,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拜苏轼门下,世称“苏门四学士”。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草书以其独特的风貌代表了宋人草书的最高成就。

书法到了宋代,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经过了唐后期和五代的逐步变革,书法艺术由“法”向“意”过渡,重在个人意趣的抒发。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在其重意书风的旗帜下,黄庭坚也高举大旗,“尚意”书风给宋代书坛带来了勃勃生机。

纵观山谷书法,以草书尤精,尝跋其陶诗卷子云:“往时作草,殊不称意,人甚爱之,惟钱穆父、苏子瞻以为笔俗,予心知其然,而不能改,数年,百忧所集,不复玩斯于笔墨,试以作草,乃能蝉蜕于尘埃之外,然自此人当不爱耳。”可知山谷作草书曾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重在继承,虽已臻圆熟,且为世人所喜爱,而自己却不能满意;后一阶段重在创新,经过数载演习,终于达到新奇高妙之境界。

黄山谷的草书流传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刘禹锡竹枝词》、《李白忆旧游诗》、《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花气诗帖》、《杜甫寄贺兰诗帖》,其中,前四卷为长卷,后两件为小品。

纵观黄山谷的审美思想就是新、奇,重视意趣的表现,他曾说:“随人作计终古人,自我一家始逼真。”他的这种创作心态孕育了他的创作风格。他的草书在用笔、结体和章法上都有很鲜明的特色。这里,怀素的影响对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在中年以前追求时尚,师法当时以草书著称的周越,50岁以后因见到怀素的《自叙帖》而悟得笔法,确立了个人的书法面目,特别是他的《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笔势回旋跌宕,结体奇崛多变,风格苍劲老辣,是继颠张狂素之后的又一座草书高峰。

他的草书用笔上多用中锋,舒展放达,笔画长短悬殊,短画如高山坠石般沉稳利落,而长画又如修竹般俊爽开朗,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特别是他的用点,无论什么点,大多如铁锤打洞,铮铮有声,无拖泥带水,连点写法较少,有些其他的笔画转化为点写出,个个饱满,力透纸背,这种草法特色并非偶然而为之,而是通篇比比皆是,这实为黄山谷在草书方面的独创。在长线条的处理上,一波多折,参差多变,形成了自然的“抖擞”笔势,劲如屈铁,线条虽长,但不软弱,折笔圆转常与其他用笔屈曲盘绕,如钢丝硬折相盘,长枪大戟,他曾自谓:“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他正是在这种现实物象中深受启发,所以,气势的开张是其显著的特色,通篇飞舞飘扬,视觉效果格外有冲击力。

其次,结构、布局和篇章、行气险奇高古。他习惯于紧密连贯的行气,充分利用空白,聚散分明,字势险,结构奇,气韵超逸高古。初看似乎笨拙,细细品味又有大智若愚的气魄。他说:“凡书要拙多于巧”、“放笔自然成行,则虽草而笔意端正,最忌用笔装饰”。在纵向上往往左右摇摆,他在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并不很多,行气的连贯主要靠字距的紧密和不同字形之间的点画的穿插避让来实现。这种处理方法往往打破字形的界限,突出整体感,同时,也弥补了由于某种笔画的过度伸展而造成的笔势的中断。在横向方面,黄山谷将行距加宽,然后再通过字形的多种变化对这一空间进行分割,除了字形的大小、长扁、聚散、欹正等传统技巧外,还将整行字向左右偏斜或将某些字的重心偏离中轴线,从而使空间布白避免了单调松散。对行距空间的重视,并由此而展开的丰富的视觉变化,这是黄山谷对狂草艺术的最突出的贡献。黄山谷对字的点画非常重视,点画的质量非常高,他说:“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但点画的形态充分服从于整体风格的需要,将有形之笔法充分融入所表达的意中,在整体中显示不出过分的夸张,使意与法形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

其三,达到圆熟与生涩的有机统一。盖草书的用笔迅速,结体需流动,行气需贯通,圆而畅,流而便,黄山谷的草书贵在创新,力求避免圆熟而追求生涩,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况周颐《惠风词话》中说:“涪翁信能郁苍耸秀,其不甚经意处,亦复老干杈,第无丑枝,斯其所以为涪翁耳。”正所谓苍劲秀润兼而有之,亦即熔生涩与圆熟于一炉也。其表现在作品上便是:以方破圆、以生破熟、以欹求正、以疏间密。适当的方笔调整圆熟之笔,大量流转则刻意用涩笔,在参差错落中呈现稳重之势,疏密相间,疏而不散,密而不乱,真正使草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黄山谷的草书神出鬼没,气势夺人,有不可测之神奇造型,对后世影响很大,同代的书家无不受他的影响,明代的祝允明学习他的草书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清代的王铎亦能从中学习黄山谷草书他草书的书写技巧,独树一帜。所以在学习时,要以颜体书法作为基础,以中锋行笔,从大处着眼,不可拘泥于一点一画的临写,熟练掌握草书的结字规律,逐渐揣摩书写的气势,方能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