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90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90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从分析健全人格的标准和“90后”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入手,对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工作载体和工作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构建良好的群体环境;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等对“90后”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 健全人格 人文关怀 群体环境 “90后”大学生

“90后”大学生是指从1990年到1999年年底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从2008年我国高校迎来第一批“90后”大学生起,“90后”开始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生活方式,以及所面对的现实问题,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在人格发展方面也表现出了种种缺陷,在情绪、行为、意志品质和自我意识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而大学阶段又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因此“90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又因为“90后”大学生群体出现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因此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学生辅导员来说,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更应该深入研究,系统总结,为科学地开展工作,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意指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假面具,它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身份和性格。具体说来,人格是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这些特征错综复杂地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格。人格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

健全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它是现实人格的良好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表现个人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具体来看,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以下标准。

(一)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最显著的特征是:“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正视自己,正视过去,面对现实,着眼未来,渴望迎接生活的挑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身的价值。”①总体上是认可自己,悦纳自己的,充满自信,扬长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与环境保持平衡。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际交往中由于相互认识和相互体验而形成的以感情亲疏为特征的直接心理关系,它表现为交往双方心理相容或心理冲突的主观体验状况,是构成人类社会最普遍、最直接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中建立的。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人格健康水平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

(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格健康的人对社会表示极大的关注,愿意同外界密切接触,对社会发展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够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看到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和主流,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乐观的人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生活和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着浓厚的兴趣,并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并获得成功。

(五)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人格健康的人情绪反应适度,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

健全人格的各个标准都是相关的。具有体验丰富的情绪并能控制情绪表现的人,通常是有能力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人,是能紧紧地把握现实的人,是获得健康的自我结构的人,是拥有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的人。总之,人格健康的人,其人格各个方面是统一的、平衡的②。

二、“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和缺陷的主要表现

“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样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自信张扬,充满激情,对个人的发展更有计划性。“90后”大学生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更注重实际、实用,他们积极探索人生,渴望开发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这些都是“90后”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③。然而,就个体而言,“90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中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表现出一系列的迷茫与冲突,具体表现为:

(一)认知方面

认知即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90后”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背离常理。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

1.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理想信念缺失

“90后”大学生在道德责任意识方面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偏低,主要反映在道德责任意识与义务观念相对淡薄,而个性化、民主化要求持续增高。价值观多表现出务实、功利的一面。有不少大学生不关心政治时局和社会生活,甚至追求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有的人不相信科学,但相信命运;还有个别人热衷于活动。他们的理想、信念失重,名利意识升温,产生了淡漠与蔑视奉献的精神状态,出现了信仰危机。

2.自我认识中心化

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特征的重要方面。在校的“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等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人格的形成,溺爱型、放任型、过分保护型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必将对其人格的养成构成消极的影响。

(二)情感方面

“90后”大学生情感外显而张扬,这与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吻合的。浮躁的环境造成少数“90后”大学生情感上既躁动又不安,他们荣誉感强烈但虚荣心更强,物质生活丰富甚至奢靡,精神生活也同样“丰富”,却往往空虚迷茫。在他们张扬傲慢的背后是孤寂与无奈,是他们无法宣泄的内心压抑之情④。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的不平衡在“90后”大学生中的表现也相当突出,表现出一些不良的人格品质。

1.自卑、抑郁

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心理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又因为多种原因,如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亲和感差、连续的考试失败、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导致抑郁情绪。

2.孤僻

孤僻是严重影响社交的心理状态,孤僻者不随和,不合群,使人不愿、不能接近。造成孤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性格的原因,也有认知的原因。有的由于性格内向,甘愿孤独;有的由于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有的由于唯我独尊、放纵任性等原因,在与身边的人交往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好关系,得不到他人的认同和安慰,让人很难接纳。

3.依赖

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自理能力缺乏信心,不愿意承担责任。对于自己能够解决的事情或者是加以努力就可以克服的困难,也要求他人的帮助。在生活上寻求父母的保护和照顾。“90后”受到的关怀爱护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同时在成长中也受到了更多的禁锢,这激发了他们渴望独立的一面,也促成了他们叛逆的一面。然而,由于过度保护,其中部分人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渴望独立的外表下是无法摆脱的对他人的依赖。

(三)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

意志薄弱是指人们容易被消极、不良情绪所控制,被困难和挫折所击倒,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而损害身心健康;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想要达到目标而受到阻碍,因无法改变现实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如沮丧、焦虑等;挫折承受力则是指个体遭到挫折时,能摆脱困扰而免于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个体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大学生常常富于理想,把未来看得过于美好,而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另外,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优越感,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人生经历单一,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再加上社会、家庭等多种原因,使得不少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差,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出现矛盾就不知所措,受到外来刺激就容易激动,稍有小事即可引起挫折感,难以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

三、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健全人格培育工作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而这个特殊群体中的“90后”大学生特征更加鲜明,对他们开展人格培育工作,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才能有效地开展“90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工作。笔者认为,对“90后”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健全人格培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工作理念上,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需求

1.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辅导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内心需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是出发点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二是要具有人性化色彩,教育内容设置上要体现学生当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要设置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

2.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

在教育模式上,要由单向沟通向双向沟通转变。独立自主、要求平等是“90后”大学生的显著“标签”,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发展,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他们对空洞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要么充耳不闻,要么闻而不信。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中,辅导员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注重与大学生平等交换思想观念,在双向交流中达成共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工作载体上,构建良好的群体环境,培养“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恩格斯指出,“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 人是社会的人,必须在群体中生活、学习,个人都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制约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价值观和心理发展变化都会受到多种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群体环境对“90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辅导员来说,着力点应在以下几方面。

1.构建良好的年级、班级环境,重视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是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并为他们所接受的,寄托着学生共有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共有的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管理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2.组织适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各种有利于凝聚人心的社团活动

高校社团大多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组织,社团内部有民主、宽松的氛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社团活动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促进人的发展,使人格素质得以提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格的独立和完善,最根本的一点是使人在活动中不断获得能力并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社团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可激励学生追求高层次人格的实现。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体现在对成员人格的尊重,体现在最大限度地影响成员,还体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这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个方面。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减少内耗,净化人的心灵,使人们感到温馨、融洽、心情舒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做好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

“90后”大学生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高校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让“90后”大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美好,正确认识社会。应当根据“9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施展他们的才华。

4.利用学生社区优势,提高人格培育工作的效果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地方,是最能让他们放松的地方,在宿舍里他们可以随便谈任何问题。辅导员应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固定场所和流动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群体、不同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学生宿舍去,在服务的具体形式和内容选择上,要听他们说说自己的生活及对学校各方面的意见,了解他们有没有什么具体困难,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采取和同学“聊天”的方式,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进一步了解情况,从做朋友开始,慢慢取得学生的信任。

(三)在工作方式上,利用好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力量,网上疏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

“90后”大学生多数是网民,对网络依赖性大。网络在对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问题。辅导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积极拓展网络教育平台,比如开通校内网论坛,使论坛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时刻关注互联网上信息的最新变化,了解大学生的需要;建设与“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网页。

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使得“90后”大学生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趋向多元化,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但我们也应看到,对网络的过于依赖也造成“90后”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缺乏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所以高校有必要加大对网络世界学生活动的指导和管理,把学生在虚拟世界的积极健康的追求逐步引导到现实世界中来,可以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他们,让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辅导员应深入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从自身工作出发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从而对学生本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9.

②程玮.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35.

③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5.

④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75.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9.

[2]程玮.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35.

[3]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5.

[4]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75.

[5]李慧.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四个转变[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65.

[6]陈蕾.“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