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甘洛县白彝民歌现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甘洛县白彝民歌现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彝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文化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更有一大批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彝族文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2010年底在成都召开的“中国彝学论坛”更是将彝族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彝族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田坝土语区的白彝文化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除了语言文化、家支、等级制度、土司以外,很多领域的研究都还是一片空白,尤其是白彝民歌。因此,对甘洛县田坝土语区白彝民歌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甘洛白彝民歌;整理;现状研究

一、甘洛民歌现状

作为凉山北大门的甘洛是举世闻名的“南丝绸之路”迈进横断山脉的第一段,是成都平原的“南城门”,因而,甘洛成为汉、唐设关御敌之要津,成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甘洛县境内尼日河西北一带的以玉田、田坝、苏雄聚居的彝族自称为“曲伙”,俗称白彝,这里就是彝语北部方言区的田坝土语区,与汉族、藏族杂居,在文化、生活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着和其他彝区不一样的丰富的民歌资源,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民歌抒发其情绪。

彝族民歌不仅是婚丧嫁娶、喜庆节日、迎宾宴请风俗性礼仪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中闲暇自娱、排忧渲泄也出口成歌,而甘洛田坝土语方言区的民歌是彝族民歌当中比较独特的一支,不论从彝族历史,人文以及文化等对民歌的影响来讲,甘洛县田坝土语区具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田坝土语区的彝族民歌伴随着彝族先民的生息繁衍而发祥,随着母系制消亡父系氏族制的确立,民歌作为礼仪和风俗活动的组成部分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由“畜牧为事”转向农耕和半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丰富了民歌的形式和内容。而如今,受到现代文明与时尚潮流的冲击导致对歌曲的审美方式的改变,当地交通的改善,原本偏远和封闭的居住环境被打破,流行歌曲的介入,以及汉语言与彝语言的冲击,人民对民歌的意识处于淡薄的状态。更让田坝土语区民歌的传承处于濒危状态,在城镇已面临消亡与断代的危机,而且消亡的趋势已由近郊向边远农村蔓延。

二、对甘洛白彝民歌的整理及分类

根据对甘洛田坝土语区的田坝、玉田、苏雄等几个片区的调研后,对甘洛白彝民歌作了以下简单的整理和分类。甘洛白彝民歌可以分为婚礼歌、丧葬歌、节庆歌、山歌、劳动歌、叙事歌六大类,各类民歌均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特定场合唱特定的民歌,一般很多民歌在很多时候都不能随意就唱,而且有的民歌还分了性别唱,而本文试着从甘洛民歌中比较重要的婚礼歌,丧葬歌,山歌进行分析和梳理。

1、婚礼歌

彝族的婚礼仪式及婚俗文化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甘洛白彝的婚礼程序相当复杂,内容十分丰富,仪式也非常热闹,其间围绕婚礼要唱的民歌也有很多。

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的姑娘们都集中在一起,女方家父母为她们准备许多消夜的美食,姑娘们要唱举行婚礼时女子们唱的歌,有《热达》、《石尼诺古》、《古呷》、《阿呷姬姬》、《阿嫫嫫果》、《牛牛》、《略略》、《阿木阿里》、《觉比》等。

彝族有哭嫁的习俗,《热达》又称《哭嫁哥》,是女儿出嫁将要离开父母时,妇女们唱的一首欲留住女儿的歌曲。“热达”是拉住之意,歌曲主要的意思是不要把女儿嫁到远方去,不要做买卖婚姻的罪人,卖了女儿也不会改变穷境,要把女儿留在身边。这是由两个妇女对唱的长歌,第一人领唱,第二人起合的作用,歌词完全相同,回忆姑娘出嫁前在娘家的生活情况。这是过去四川世居彝族妇女都会吟唱的婚礼歌,但各地的曲调不同。很多在座的人们听着妇女们优美而悲伤的歌声,不少人会想到在娘家时的回忆,想到家乡的亲人,想到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会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泪。

其中《古呷》(大雁)是一首流传在田坝、苏雄一带的彝族长歌,采用小孩问天上飞的大雁之形式,反映了思念父母的心情。这首悲伤的彝族民歌在凉山有好几个不同曲调的版本,围绕这个民歌的传说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一个传说是: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因父母包办婚姻而被迫出嫁,但姑娘始终不喜欢她的丈夫,几次逃跑都被抓回,最后丈夫家的人把她关进一个碉楼里。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姑娘触景生情地唱起了悲伤的《古呷》。当父母筹足金银来换取她的自由时,她已受尽折磨而自尽。后来姑娘出嫁时都要唱这首悲伤的《古呷》。

2、丧葬歌

甘洛地区的彝族人除了婚礼以外,一般老人的葬礼也办的很隆重。在彝族人看来,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就如竹笋脱壳,是自然规律,不用过分悲伤,要把丧事当作喜事办,让老人走的安心、高兴。所以在举办丧事时还有摔跤、赛说、赛唱等活动,所以在甘洛保留了很多在丧葬时唱的民歌。这些民歌歌词内容丰富,唱法较多,总的来说都很感人,曲调悲凉凄美。收集到的有《阿吉木惹》、《扎皆喔喔》、《阿木麻芝》、《塞苟溜惹》、《扭扭》、《沙列》、《阿古》等。

其中,《阿吉木惹》是流传在甘洛彝族地区的民间故事歌曲,叙述了孤儿阿吉木惹一生的悲惨遭遇及之后被继母残害致死,姐姐最后为其报仇的故事。《阿莫麻支》是流传于田坝、苏雄、玉田一带的彝族古调,叙述了阿莫麻支一生的经历,死后人们对她的悼念。《塞苟溜惹》是一首流传在甘洛彝族地区的古调民歌,也可在葬礼时唱,叙述从前彝族打仗之有理,并求天神保佑,使之战神对手。《沙列》是在流传极为广泛的彝族悲调,系丧葬时所唱,叙述孤儿玛支乌合的悲惨一生。《阿古》是一首流传甘洛彝族地区的悲伤送葬歌曲,叙述了对死者的悼念及送葬的经过。

3.山歌

山歌在彝族民间音乐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是一种节奏较自由的民歌形式,很多山歌的歌词是歌者自己口头即兴创作与自由发挥的,其中情歌的比重很大。彝族人在上山放牧和打猎、下地劳动休息或在赶集路途中都喜欢唱山歌。以前小时候在家乡时,放牧和劳动时经常能听到山歌,有时夜晚也能听到山上走夜路的人唱山歌,除了表达感情,夜晚还可以壮胆。这些山歌的内容很丰富,抒情和叙述性强,有的高亢、豪放、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属于高腔形式,一般在山上放牧、打猎等单独活动时演唱;有的曲调婉转、平稳、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动听,属于平腔形式,这一类的山歌男女老少各种场合都可演唱。《阿呷拉惹》是流行甘洛县田坝一带的彝族民歌,叙述了阿呷拉惹姑娘赶场购买东西的喜悦心情。《阿底母基》叙述了集市贸易的的热闹场面及阿底母基赶场的经过。《恋爱山歌》是流传田坝、玉田、苏雄、普昌一带的山歌,曲调甚为普及,叙述了思念情人的心情。《阿的罗夫》是流传田坝一带的彝族民歌,描写了阿的罗夫一家的富裕生活。《久久勒合》也是田坝一带的彝族民歌,描述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色。

民歌作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彝民歌除了本身的艺术价值,它还深刻、直接地反映了当地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人文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吉古夫铁.凉山彝族民歌简述[J].凉山大学学报,2004,6(4).

[2]李向京.论福建传统民歌的继承与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韩映红.民歌也应创新[J].音乐世界,1990(10).

[5]董秀团.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大理白族调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