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东风港油田车40块小浊积扇体储层描述及预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风港油田车40块小浊积扇体储层描述及预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开展精细地层对比、精细构造解释,结合古地貌恢复技术及去砂实验等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手段对车40块沙三上亚段小型浊积扇进行综合分析。该块整体构造形态东南高、西北低,砂体分布明显受古地形控制,储层的发育正好与古沟相吻合,在古沟谷处砂岩发育。去砂实验表明,砂组砂体在地震上能形成明显的地震响应。在以上认识基础上,该块预计实施新井10口,增建产能1.8万吨,老区滚动扩边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储层预测;滚动扩边开发

一、概况

东风油田地理位置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境内,构造位置处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西部的车西洼陷。车40块构造上位于洼陷南部缓坡带曹家庄断阶带的车40-车44断阶。构造形态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

长期以来,由于对沙三上浊积砂体展布规律认识不足,未深入开展砂体与地震响应特征及储层预测描述工作,制约了区块滚动勘探的步伐。因此,有必要在充分利用最新处理的东风港西地震叠前偏资料基础上,重新认识车40块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规律,推动区块的滚动扩边工作获得进一步进展。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及地层对比

2.1地层层序划分

在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岩芯、录井等资料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古近系沙四上―东营组共划分出三个二级层序,沙四上亚段属于第一个二级层序,沙三段-沙二下为第二个二级层序,沙二上-东营组为第三个二级层序。

2.2地层精细对比

针对东风港地区的地层沉积特征,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标准层控制、旋回对比”的原则[1],选取了2个标志层,重新厘定了沙二、沙三界线。这两个标志层在工区内分布稳定、测井响应特征明显,能在全工区对比追踪,是划分目的层顶底的依据。

标志层1:沙二段8砂组顶部2-5m厚的浅灰色、紫红色泥岩,岩性较纯。高自然伽马,自然电位曲线平直,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低,感应曲线呈“U”字形。

标志层2:沙三段顶部的泥岩加薄层粉砂岩,厚度较稳定,一般2-10米。电性特征明显,高自然伽马,自然电位为泥岩基线,电阻率呈现较低值。

在总结本区标准层、标志层特征的基础上,将沙二段划分8个砂层组,沙三上亚段共划分3个砂层组,其中1砂层组划分为7个小层; 2砂层组划分为6个小层;3砂层组划分为4个小层,合计共17个小层。油气主要分布在Es31、Es33和Es28砂组。

三、精细构造解释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是实现地质层位与地震同相轴一一对应的关键,是进行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2]。因此首先对本区块的关键井进行了精细的地质―地震层位标定。

本区地震反射特征均有波阻较弱、连续性较差的特点,通过频谱分解技术,应用高低频剖面结合进行层位解释。整体构造形态东南高、西北低,构造局部高部位位于车405井附近。

四、有效储层识别及预测

4.1储层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

本区沙三上亚段属水道型浊流沉积。受沉积控制,小浊积砂体平面上展布规模小,但纵向上相互叠置,整体上连片发育。在垂直物源方向摆动频繁,砂体横向变化快,砂体单层厚度普遍较薄,仅1-4m,最大厚度16m;在顺物源方向,砂体的连续性略好。

浊积砂体的不稳定沉积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变振幅短同相轴,有时呈现叠合短轴,一般为弱-中振幅的反射特征。浊积砂体主要以砂、泥质互层的形式(即砂组形式),存在于沙三中亚段地层中,砂岩单层厚度一般为1m-9m,砂组间泥岩厚度一般大于10m。从合成记录分析结果看,要识别本区单层砂体,地震主频率应在60Hz左右,而目前目的层的地震主频仅为25Hz -32Hz,远不能分辨单砂体,通常以λ/4作为分辨顶底反射的极限,就能够分辨本区25m-30m的砂体,这说明本区地震反射所反映的是“砂包”,即砂层组。

4.2储层识别及预测

(1)去砂试验明确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由于该区浊积砂体在地震上响应特征不明确,为了更好的确定砂体在地震上的反射特征,本次优选储层发育层段进行合成记录标定,采用去砂试验(图1)实现砂岩在地震反射特征上的识别。

图1车142-41井去砂实验

(2)古地貌恢复寻找储层发育有利区。

利用地震资料,通过压实校正对工区沙三上沉积前进行古地貌恢复。对比分析现今构造与古地貌的关系,发现了两个继承性的高点和三个继承性的沟谷。从古地貌图上看,储层发育区与古沟位置相吻合,说明砂体分布明显受古地形控制, 在古沟谷处砂岩发育。

结合成藏规律,优先在北部靠近油源断层,成藏条件有利的区域布井,车40-39-x19井于2013年7月10日完钻,钻遇沙三上油层5层25.8米,扩大了车40块北部小断阶沙三上含油面积。

五、结束语

车40块目前是东风港油田主力产能区块,通过对工区的地层划分、构造解释、沉积特征的研究,加深了对岩性油藏砂体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研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指导老区扩边滚动勘探开发工作。目前已完钻新井9口,平均单井钻遇油层5层18.6米,已投产7口,单井初期平均日油3.6吨,增建产能1.6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金晓辉,朱丹,林壬子.油田开发动态色谱指纹监测技术的数学模拟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3):86-89。

[2]孙学继等。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研究[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32(增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