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康巴地区的文献保护与传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康巴地区的文献保护与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重视,其中康巴文化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为了探寻康巴文化向世界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康巴,而且对于发展康巴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参考。所以,要保护和传承康巴文献就是保护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而且对今后研究康巴文化以及康巴人民的习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巴;文化;文献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46-02

“康”是藏语khmas的汉语音译,在清代又译作“喀木”。在近代以来,我们习惯上常用“康巴”或者“康藏”来称呼康区。而在藏族传统的历史地理概念中,习惯把我国整个藏族居住的地区又划分成为“卫藏”、“康”以及“安多”三个大区域。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三个地区的社会历史、地理文化都有着不同的差异。康区又与卫藏等其他藏区在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宗教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和联系,但是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地理上,康区主要是处在青藏高原的川西台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横断山区,在历史中它被称为“民族走廊”。各个民族在这里交会,并且形成了以藏族为主要的群体和多民族的兼容共居的社会形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至今都还保留了不少历史文化遗产。在政治上,康区又与的政治历史有着不同之处,最早康区是中国版图的民族地区,因为早在秦汉时代,中央王朝就已经在康区东部设置了一些郡县。并且康区还是我国藏区土司制设置最早、数量最多、实行时间最长的地区。在经济上,康区又是长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的汉藏贸易的中心枢纽。文化上,康区又以自身丰厚的内涵,以及多样的形态,形成了以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复合型的特点。

针对康区的这几方面的特点,使得它在藏学研究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而且也使它在维护藏区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对西部的大开发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因此许多人才、学者纷纷涌入西部各个地区,特别是国际藏学的“康巴热”更是将许多学者的目光转向了康巴地区。

而且对于当今社会,人们对信息的占有与争夺也趋于激烈化。全世界的各个发达国家都把开发信息资源和占有信息资源,作为衡量本国在世界上各领域重要地位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文献的记载是对整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自然环境、经济特点等各方面的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它对那些研究国家及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人提供了第一手关键性的材料。对发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占据着独特地理位置的康巴地区,对那些研究康巴文化、收集康巴史料的学者就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人文优势,而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此优势,对康巴的文献收集以及保护康巴文献史料作出贡献。

1 康巴文化的研究价值

历史的积淀和人文环境的特殊地位,使得康巴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目前的学术界许多学者对康巴文化的认识达成诸多共识。例如,格勒先生就对康巴文化的特点归结为在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中,多民族、多文化的互相交融从而形成了一种宽宏开放的文化。这一特点的总结与任新建先生所提出的康巴文化特点有很多的共通性,任新建先生认为,康巴文化的历史积淀丰富多样,内涵博大精深,并且形态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厚,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精神。

(1)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康巴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康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带又是著名的横断山区。区域内从西向东有著名的宁静山脉、沙鲁里山脉、贡卡拉山脉、大雪山脉;有著名的岷江、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这一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正是古代南北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民族走廊。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这个走廊正是汉藏、彝藏接触的边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过政治上拉锯的局面。而正是这个走廊在历史上是被称之为羌、氐、戎等名称的民族活动的地区,并且呈现过大小不等、久暂不同的地方政权。现在这个走廊的东部已经是汉族聚居地,西部是藏族聚居地……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把这条走廊中一向存在的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联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连,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于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 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康巴地区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而且从我国的历史进程上看,康巴地区从春秋到隋唐这一段时期相继出现了党项、氐羌、牦牛、附国、白狼、南昭等古部落、古部族。这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频繁,文化交流甚多,从而渐渐地使得这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在康巴地区的多个民族进行不断地融合,又产生出新的文化,并且很好的保留到了今日。至今在甘孜州的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许多“地脚活”、“嘉绒活”的古老部族语支。而且在部族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衣着服饰以及房屋建筑都保留着历史的鸳鸯,在上也保留着古老民族的遗风。

(2)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奠定了康巴文化的研究价值。在语言、宗教以及社会组织、婚姻形态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康巴文化中独立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建筑和艺术上都表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多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康巴地区我们就可以看见各种身穿藏服的人却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的说藏语,有的说汉话,甚至还有的说回语;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同一个区域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也不同,例如,在丹巴一带的“石碉”和甘孜的“泥巴房”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体现出不同宗教文化的共存性。仅仅在康定地区就有佛教和外来的天主教、伊斯兰教三者共存的局面,而且道教、儒教等也和其他教派相互平等存在,教派与教派之间又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从来都没有因为教派的不合而引起民族之间的矛盾纠纷。

所以,在康巴地区的这些现象足以说明了,康巴地区的历史积淀浓厚,从而才能形成今天这般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对康巴文化的研究价值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2 康巴文献的现状

在2006年的5月,康巴文献馆建成,至今已经从各个地方收藏了康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各类康巴文献,其文献资料就已经达到了一万余册,其中除了《甘珠尔》、《丹珠尔》、《十三部论著》等三十多种珍贵文献收入馆中外,还包括了《唐卡绘画大全》和藏民族绘画精品图集等重点文献资料。在关于康巴地区的风俗以及传说的文献资料上,康巴馆也从各地收集了很多,特别是历代王朝与藏区关系的珍贵史料,其在康巴文献馆内的“地位”是重中之重。

而且馆内还收藏了解放后有关于甘孜州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发展以及地理人文变化的内部发行史料。还有研究康巴的学者将研究康巴的文集和文学作品汇集,一并收入馆中。还有关于康巴的生态环境、旅游和风土人情的图书和音像资料更是数不胜数。至此我们应当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保护康巴文献,使康巴文化能够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3 加强康巴文献的保护和传承

文献是人们在获取知识时的一个重要的媒介,是人类去认识社会,了解自然界的各种知识积累的一个桥梁,对于人类需要完成的知识积淀、总结等,都需要通过文献的记录和整理、传播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文献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康巴文献资料是一个关于我国学者去研究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以及民族风俗的重要宝藏,因此对康巴文献的保护,是我们现如今需要做到的事,因为只有保护好文献史料,历史文化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

(1)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四川及政府以及康巴地区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献遗产保护以及传承的意识,将文献遗产的资料收集、保存和整理都纳入到工作计划中,并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加以实施,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例如,在康巴地区散发保护文献及康巴地区文化遗产的传单,在旅游旺盛的地方向游客说明保护康巴文化的相关知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的文献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2)加强协调和共享。四川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的“康巴文献馆”,虽然收藏的各类康巴文献史料已经有一万多册,但毕竟不是政府出资和构建,是学校用自身剩余的资金和广大的社会力量所建起,所以,由于这个“特殊原因”学校应当加强与其他图书馆、博物馆等一些机构之间进行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康巴文献馆的发展和文献保护,此做法也可促进康巴文献的整合与共享,并且能促使康巴文献馆与其他文献机构实现网络互联。

(3)加强数字文献保存的研究。2004年4月,德国中部城市魏玛的安娜•安玛利娅女公爵图书馆遭受到严重火灾,使得数以万计的珍本图书在火灾中被烧毁和破坏。大火对图书馆的吞噬令德国文化遭受到了一次重大的打击。由于被烧毁的藏书中很多都是原版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原版作品和安娜•安玛利娅女公爵收藏的乐谱等,因此无法再进行还原和珍藏,其价值也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毕竟原版作品是未经过任何修改和删减的。

对于发生的此类事件,康巴文献馆也应该做备份工作。将先进的数字文献资源管理技术运用到保护文献的工作中,将纸质的康巴文献通过电脑扫描,进行第二次存储,以便文献馆在遭遇到火灾等突发状况时,还能在电脑上找到被毁坏的文献资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习俗和古老的传统被现代潮流所湮没,因此我们才更要齐心协力为康巴文化的保护作出自身的努力,保护康巴文献的任务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让康巴文化不会消逝在历史的潮流中,就需要我们世世代代将这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2]杜永彬.康巴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以国外康巴研究为例.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3]林天蔚.地方文献研究与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邵祥瑞(1989―),男,四川甘孜人,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藏汉双语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