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08新锐导演新作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08新锐导演新作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编按:

在国内DV圈里,上海导演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在各种文化汇集的上海固守着一片净土。第一次认识黎小锋是看他的作品《夜行人》,那时候黎小锋还和夫人贾恺在北京念研究生,同时也做纪录片的工作。镜头中的女孩和母亲真实的生活让人不由得想见这只“下了美味鸡蛋的母鸡”。但低调的黎小锋只是默默地拍片,在同济影像论坛上进行纪录片的推广工作,组织放映以及在各种放映地点进行学术交流。

5月底,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他们这次放映,问小锋情况时,他才恍然说:“搞了这么多次活动,却从没想过媒体的力量。”默默地工作,总要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更何况,在这个新作展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么多新锐导演2007年至2008年之间拍摄完成的最新电影作品,而相当多的电影学博士与教授也都参与了此次展映活动。可以说,这次展览学术氛围比较浓厚。

抵达神奇现实!

我们期待中的影片,来自日常生活,有着朴素的生命质感;

我们期待中的影片,发生在当代中国,体现着我们置身其中的“神奇现实”;

我们期待中的作者,怀着赤子之心,只以自己的作品发言;

我们期待中的观众,有着独立思想,忠诚于自己的内心感受……

――同济影像论坛

一对老人的生活我们在说

记录/陈奕文

观众:非常高兴能看到这么一部有意思的纪录片。先简单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它一以贯之地表现了一对老人的生活,并且截取了她们生活的片断,我觉得一直有您的气场在里边。对于人物现状的不满,一种“真”的感觉。想问一下,您拍的另外三个人的一个简单状况。

黎小锋:苏州这四户人家,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个老太太和她保姆的故事。因为,她的那种形象啊,气质啊,那股子劲啊,我特别有兴趣,也特别能进去。有人把拍纪录片的人当成一些劳动者,但我觉得那也是一些需要灵感的劳动者。有的时候,如果你自己没开窍的话,你跟她们之间肯定是有隔膜的。我特别喜欢那种状态:整个气场,是通的,你能领会那种心灵的语言,没有任何障碍。这个时候我会很激动,觉得很有成就感,回去以后,看了一遍又一遍,觉得活在世上,还是有点意思的。(热烈的掌声)当然,最后还是要看剪辑出来的最终效果。

观众:你没有打灯吗?

黎小锋:我任何地方都没有打灯。但也有一些技巧。做纪录片也不能完全根据现场光线来,有些时候你可以把灯加亮一些。

观众:有的场景,一盏台灯,跟荷兰的油画一样。

方旭东:包括室内的一些静物,都很有油画感。

黎小锋:我对她们家的环境非常熟悉。什么地方,什么角度,我都特别熟悉。拍摄的时候也在想,有没有别的角度?比如,拍孙老师躺在床上,刚才他说的“”,就四个机位,我数过的。有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不从顶上俯拍呢?我说,那样我会把她活活吓死的。如果我能做到,我都有可能去尝试。

观众:老太太说身世时戴那个花帽子,是她故意戴上的,还是你暗示的?

黎小锋:没有安排。她历来就是这么优雅,这么美丽。也正因为这样,保姆对她有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因为自己出身较低,也没受过什么教育,尽管她说孙老师是多么的吝啬,多么的小气,多么的让她讨厌,但孙老师身上有一种气质,她从来不具备的气质,很吸引她。

观众:老太太很自恋?

黎小锋:老太太很自恋,但保姆很崇拜她。保姆受到她那么多折磨,但还不离不弃,这也是个原因。

:2006年我看《夜行人》,还觉得你在讲一个边缘化的群体,但这个片子没有给我那样的感觉。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讲老人的题材,它是一出戏,讲的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两个人怎么从钩心斗角,到最后相依为命,一点一点地体贴在里面。它更像一个故事,一部小说。中间围绕着两个人的钱啊,两个人不同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震撼人的故事……

同济影像论坛简介:

“同济影像论坛”是以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师生为主的,一个进行影像放映、交流和研讨的学术平台。2005年11月成立以来,先后举办过彭小莲、应亮、周浩、舒浩仑、孙悦凌等一系列影视导演的放映讲座活动,并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合主办了“进入国际视野的当代中国纪录片”国际研讨会,与日本加贺电子集团、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联合主办了“上海新锐导演新作展”等重要活动。

影展协调:

曾庆、符新华 永怡盛世文化传播

武佳敏《影像现场》电影学术活动推广

李昕然 同济影像论坛

影展召集人:

黎小锋 同济影像论坛

到会嘉宾:

宋 崇 北影厂 著名导演

武珍年 上影厂 著名导演

李 果 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馆长

聂欣如 教授、电影专家、华东师范大

学影视编创中心主任

张 闳 教授、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 哲学系主任

吕新雨 教授、纪录片专家、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 广播电视系主任

方旭东 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廖增湖 作家 《收获》杂志

何平华 博士、媒介学者、华东师范大

学传播学院

刘海波 博士、电影学者、上海大学影

视艺术学院

程 波 博士、电影学者、上海大学影

视艺术学院

王庆福 博士、电影学者、上海大学数

码艺术学院

崔 辰 电影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

与设计学院

符新华 独立导演

刘智海 独立导演、中国美术学院影视系

舒浩仑 独立导演

朱神刚 艺术家

旅法策展人

等等(部分嘉宾作为现场主持)

参展导演:

郭静、柯丁丁 纪录片导演、上海电视台

应亮 独立导演

周洪波 纪录片导演、上海电视台

朱鹰文 纪录片导演

黎小锋、贾恺 纪录片导演

放映影片:

《我最后的秘密》

时间:2008年5月24日

晚上19:30

地点:曲阳路574号,“上海新锐导演新作展”

导演:黎小锋 贾恺

主持人:方旭东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

神秘《董家渡》

陈磊

《董家渡》的英文片名叫《Lotus Ferry》,直译成中文是“莲花渡”的意思。我问导演周洪波,为什么“董家渡”就变成了“莲花渡”,他神秘兮兮地笑而不答。影片《董家渡》本身也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摄影机在董家渡的老弄堂里游走穿梭,时而跟随着某个人物的行踪,但更多的时候是摄影机以一种自觉的方式在观察。影片的影像是流动的,几个主要人物“随波逐流”时隐时现,人物并非这部影片核心,空间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影片的结构是散点式的,人物和空间似乎被导演随意的排列着,看似没有逻辑,却自有一种秩序。或许这种散乱的秩序是对董家渡老式里弄的生活最好的注解。

苍茫《仲夏九七》

华铭

《仲夏九七》里有这样的镜头,足以表达外滩人不舍的回忆:和煦的江风,悠扬的钟声,黑白的电视,昏黄的楼道,黑得发亮的灶台……圆明园路九十七号的居民们生活在一起已经四五十年了,他们同喜同悲,一起分享着生活的各种滋味。对面的友谊商店一天天地拆掉了,九十七号所处的外滩也面临着整体的修缮和迁移,一辈子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看着友谊商店一层层的消失,他们意识到各奔东西的日子也已经不远了,仲夏的夜与日,黑与白,外滩的古典与怀旧质问着陆家嘴的现代,究竟什么才是永恒不变的……

我想说的三部片子

刘海波 (博士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周六,去曲阳参加上海新锐电影展映。先是郭静、柯丁丁的《2006关于我的朋友》,记录了上海一家人的奋斗。放映后的讨论有些争鸣,涉及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的节奏感、纪录片的戏剧性等大话题。我本人觉得影片有些闷,节奏感不是太好。但是这显然是情节片的观影习惯,所以有些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