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习作:向着儿童成长的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习作:向着儿童成长的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个小小心灵,都是一个宏大世界,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去交流。――对我而言,是幸福而甜蜜的事儿。

习作课堂成为童心涌动、童真洋溢、童趣荡漾的场所,成为自由表达真情实感的阵地;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直接参与“习作现场”,成为生活的主人,作文的主人,从而情动辞发,情生成文。――这是我真心追求的目标。

习作教学应该依靠儿童成长的自然力量,从每一个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灵出发,向着儿童长的方向,将儿童作为一种独特的写作资源,将儿童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对象,呵护儿童言语,尊重童年文化,真正让习作成为儿童的一种内在生命欲求,成为儿童生命的自然生长。――这是我的作文教学的主张。

一、 激发兴趣――让儿童习作兴趣盎然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说,好奇心和兴趣是他生命的原动力,兴趣使他不知疲倦。科学研究需要兴趣,写作同样如此。学生的作文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提高写作的热情,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倦作文到喜欢作文。

1. 创设民主氛围,使儿童心灵舒展。不少学生上作文课如牛负重,忧心忡忡,烦躁焦虑。这跟教师过分严肃而庄重地出示作文题目,机械地进行指导有关。习作课上,教师要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淡化作文教学对学生过重“压迫”的痕迹,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给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度。因为“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的条件之一。而心理自由往往是心理安全的结果。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

2. 淡化习作痕迹,让儿童自由表达。最上乘的武功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最奇妙的教育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淡化习作教学的痕迹,可以通过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故事激趣等形式诱发学生习作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我要写”的兴奋的精神状态,让他们思维的骏马在广袤的原野奔腾,让他们心灵的鸽子在蔚蓝的天空翱翔。我们曾上了一堂“拷贝”的游戏作文课。课始,与学生玩“‘拷贝’不走样的游戏”,学生热情高涨,倾情投入,接着提高玩儿的难度,要求学生以语言“拷贝”老师做的一系列动作、表情,以此指挥没看到老师表演的同学,让他再现过程,结果笑话百出。学生悟到:要想真实再现活动,必须观察细致,语言表达准确、具体。教师因势利导,出示一段描述世界举重冠军的片段,让学生边读边表演其中的动作、表情,学生兴致盎然,欲罢不能。于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一瞬间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真实地再现生活。”这节课,教者把教学意图隐藏于游戏之中,从游戏到写作,不露痕迹,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丰富生活――让童年生活洋溢情趣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个丰盈的生活世界,我们的习作教学就是做儿童世界全心的体察者、细腻的观察者、耐心的发现者,不断探索童年频道,丰富儿童生活,呼唤、捕捉、发现这些富有儿童精神、充盈童年意味的生活,及时为儿童开掘合适的言语通道。

1. 丰富阅读――为儿童的成长积淀底蕴。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许多作家在谈到成功的体会时无不提到得益于课外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鉴于此,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读好教科书,还要十分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我们学校编写了“真・悦・读”校本读本,该读本分为“成语系列、古诗系列、国学经典诵读选粹、课外阅读优秀读本推荐”四大系列,以电子期刊的形式为全校师生提供经典阅读的操作蓝本。学校组织开展“阅读长跑活动”“古诗文诵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定期开放课外阅读课堂,经常举办大作家与小读者的见面会,郑渊洁、杨红樱、程玮、位梦华等大作家都先后来我校与孩子们面对面地交流读书、写作的感受。课外阅读的广泛开展,不仅使孩子们积累了词汇、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读写能力,更给他们带来丰富的体验、丰厚的素养、高雅的气质、热爱生活的心灵。在孩子们与阅读牵起手来的时候,一种美妙的修养毫无痕迹地渗入他们的身体,渗入他们生命的深处,让他们气质高雅,让他们与众不同。

2. 丰富生活――让童年的生活有滋有味。叶圣陶先生说:“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生活的充实与作文能力的提高并行。

(1) 置身社会生活。新鲜事物的刺激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们走出校园,看到火热的生产场面,欣赏到风景优美的新农村景象,了解到家乡的喜人变化,洞察到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无不激荡孩子的心灵,无不泛起他们情感的涟漪。置身社会,他们再也不是局外人了,他们有话可说了,有感可发了,有情可抒了。

(2) 做好节日文章。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我们从儿童的需求出发,不失时机地做好节日文章。“三八”节,让学生带一生鸡蛋,并想办法保护好它。学生对它呵护有加,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走路时怕摔着,下课了守护着,做操时惦记着……尽管这样,有些蛋还是破了。于是,教师适时引导:“你们保护一个鸡蛋,费尽了心机,可见,你们的爸爸妈妈把你养育这么大,得付出多少心血……”短短一席话,激起了学生感情的涟漪,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笔端自然流淌。五一节,孩子们到商场、医院、工厂、菜场进行角色体验;助残节,走进聋哑学校,牵手聋哑儿童;敬老节,给孤寡老人献上爱心……有了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笔端流露的自然是真情。

(3) 牵手学科教学。各学科的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寓习作训练于其他学科之中也是遵循儿童学习本性的方式之一。劳动课的小制作、科学课有趣的实验、体育课的激烈比赛、美术课精美的画面……孩子们参与了,经历了,写起来就得心应手。尤其是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语文教师更要有一双慧眼,展开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品味,在活动中提升。

(4) 培育兴趣爱好。学生虽是小不点儿,兴趣爱好可不少,尤其是小学生,往往会对某种活动一窝蜂地热衷。有的老师可能担心学生的“一窝蜂”会影响学习,就想方设法阻止,结果呢,不言而喻。其实我们不妨投其所好,因势利导,说说你最喜欢的“快男快女”,聊聊你的“滑板车”,写写你是怎样玩“溜溜球”的……因为是学生喜欢的,写起来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真情的流露,心灵的抒发,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

身处童年的孩子,寻求新鲜快乐的生活是他们的本性。教室里的追逐 、楼道里的游戏、草丛间的寻觅、雨中的球赛、队伍中的私语、自习课上的哄笑……这些童年故事就是这样毫无预设、漫不经心地发生着,行进着,消逝着。在教师和家长眼中,也许就是“无知的嬉闹” “冥顽的童性”,可是在儿童眼里,却是一次次意外的快乐,一个个特别的发现,一种种别样的交往。这一幕幕“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儿童自身不会去关注,因为这是他们常态的生活,都是“正在进行时”。作为成人,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把儿童当作儿童,去关注、唤醒、留住这些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让童年留下故事,是我们语文老师实实在在该做的事。

三、 自主创新――让儿童习作个性勃发

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小学生作文就是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由之见,显我的自在之趣,抒我的自得之情,表我的自觉之意。

1. 童心无忌――个性在自由的选材中凸显。 一篇文章是否具有新意,是否充满个性,是否具有可读性,与选择的材料很有关系。在学生习作中,我们始终认为“有意思”胜过“有意义”。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把习作的立意、选材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以感性的体验方式来进行主客一体的观察、审视和表达,通过一切努力把自己置于对象内部,与习作对象融为一体,并随着习作对象一起搏动、生成,从而勾起读者的美好回忆。

苏教版第九册第一篇习作要求是这样的:“在教过你的老师中,一定也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吧,请选择其中一位写一写。可以写他在某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孩子们看到这样的习作要求纷纷愁眉紧锁,因为孩子们年龄太小,对老师的教育方法缺乏正确的理解。许多赞颂老师的名篇,都是成年的作家们回忆而成。为此,我们将习作要求“大变脸”,出示这样一组题目:《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假如我来当老师》《我当了一次“小老师”》《 我和老师》……孩子的眼睛变亮了,教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了!每个孩子都从这组题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言语“尺码”,从写作内容上看,有写实的,也有想象的;从写作对象上看,有写自己故事的,也有写老师故事的,还有写自己和老师之间故事的。教材习作经过这么魔术般的“变形”,给儿童带来了更大的写作空间,离儿童的生活更近了,与儿童的心灵贴得更紧了!

2. 童趣盎然――个性在多向的思维中体现。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文章的生成过程中,思维活动一直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没有自主化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立意、布局和语言,也就没有童性化的作文。因此,作文必须有“我思”的切入。只有“我思”的触角才能掀开“我”周围的各种迷茫,使作文成为“我”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习作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激发儿童的思维裂变,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思维。

在写“花”这个题材时,我先问:你知道哪些花?学生脱口而出:玫瑰、百合、郁金香等等。老师接着说:“对,同学们刚才说的都是鲜花,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其他材料的花,例如绢花、塑料花……”学生马上就想到各种式样、材料的花。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出各种装饰的花和像花的样子的“花”,如泪花、雨花、雪花、烟花等。随后再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有形的花,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无形的花。学生会很纳闷,这时,老师再以曹雪芹为例,引导学生根据花的特点以花喻人。例如,热情开朗的人,就是一朵玫瑰花;清纯可爱的人,就是一朵百合花……再让学生认识到“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用花来作比喻”。大家又想到了很多花,再让学生根据这些花来想象,你想到了哪些相关的人、事、物。这样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大脑,勾起了学生的联想,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热情高涨,表达的欲望空前强烈,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3. 童笔生花――个性在多样的形式中彰显。“自由作文是可以抵达心灵的。”习作时,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自己的文章寻找一个最有利于表达而又最符合自己个性的外部形式,更好地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

例如,我们许多老师尝试了《男生日记》《女生日记》《童话日记大对决》《合作日记》《循环日记》《一句话的事儿》等自由书写的形式,孩子们的写作热情高涨。在这些自由作文中,孩子们尽情展现了童真、童趣,也收藏了不少童年的话语与身影。

如今,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身处信息时代的儿童,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参与欲,让他们裹挟其中,欲罢不能。我们顺势而为,在习作内涵上突破局限,在习作方式上与时俱进,引入 “短信”“博客写作”“微博”等网络形式。写作形式的改变,培养了儿童的读者意识――写作是为了分享,将自己的故事写给别人读,讲给别人听;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话语世界――以习作为载体,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父母孩子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实现了多维互动,不断进行言语对话,不断进行情感融合,不断生长言语智慧。

4. 童言灿烂――个性在原味化的语言中展现。儿童是天生的语言大师,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只属于他自己的话语系统。这套话语系统独特而富有情趣,词汇虽然不很丰富但很生动,语言虽然不够规范但富有创意,表达虽然不精确但足以描述他们的生活。因此,习作教学要心向儿童,老师需放下架子,低下身子,把自己当作孩子,去聆听孩子的话语,去欣赏孩子的文字。班级的“句段银行”,存储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儿童语言;黑板报上的“精彩回放”,展出的就是孩子们的天籁之音。

四、 多元评价――让儿童信心满满

儿童习作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儿童言说什么,而是为了让儿童拥有言说的力量。习作教学的成功不在于能够写什么,而在于每一次习作都能让儿童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累积自我的写作信心。当然,这一切需要一个遵循儿童学习本性的习作评价体系来维系,参照系不应是优秀的儿童习作,也不应是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每一个儿童原有的言语和精神水平。

1. 蹲下去――多把尺衡量。“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儿童之间由于家庭环境、智力因素、个性特点的差异,他们的认识能力、言语表达各具特色,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学会蹲下身子,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儿童的习作。站在儿童的角度,带上儿童的经验,关注儿童的关注,快乐儿童的快乐,幸福儿童的幸福,这才符合儿童心理水平和状态,这样的习作评价才会培养和强化儿童的写作信心。

2. 静下来――多回次修改。“文章不厌百回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评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习作修改需要在习作预设和习作生成之间进行反思:是否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者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是否在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这是一种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修改习作时,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会意静改”的情境:给足孩子反思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梳理、整合、融会贯通,既避免“积食伤胃”,又能在这一“静”的休息中再填补,再创造。换言之,即让童心安静下来,潜入客观世界中,让感官与心灵真正与世界亲密接触;让文字安静下来,回到真实的儿童世界中去细细描摹,用文字为自己创造出精彩绚烂的精神世界!

3. 动起来――多元化评价。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被认同、被肯定的需求。儿童的这种需求显得更强烈,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调动所有力量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习作的评价中,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习作评价在教师、学生、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多元化的桥梁。大家用心地阅读、品味、欣赏、褒扬,让孩子体会到自身言语的价值。在大家的欣赏中,孩子不断获得力量,不断地调整言语姿态,创造出更让我们欣赏的言语奇迹!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评价, 我们要始终把握住一个宗旨:评价,心向儿童;评价,让孩子信心满满!

4. 亮出来――多方位展示。习作教学的重要使命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言语。至于儿童文字的意义,只要我们怀揣着一颗童心去阅读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文字是无意义的、无内涵的。即使孩子那些糟糕的文字,也是他生活的经历、心灵的展示、精神的物化、文化的追求、个性的凝聚,这正是世界上最美的创造!对于他们的创造,我们不挑剔,不苛求,而是满怀期待的目光,给予真诚的欣赏,动用一切力量展示、放大他们的美好:编排电子期刊,开设班级主页,倡导博客写作……各类个性化的展示,让孩子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言语交流。这样,习作的雪球才会越滚越大,习作教学才会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习作才会呈现儿童生命美丽的成长姿态。

习作教学只要做到心中有儿童,一切为了儿童,就一定能为孩子们撑起生命的“艳阳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