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疗物联网创新智慧服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疗物联网创新智慧服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改进入深水区。新形势下,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面临更多挑战。一方面,优质医疗资源的相对集中,对大型医院医疗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在器械管理、药品管理、人员身份识别及生理指标、生命体征等临床信息采集、监测过程中,需要更为便利的辅助工具,从而避免人为操作可能导致的失误;另一方面,受物理条件限制,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无法后续跟踪、指导每位患者,实现诊疗行为的延续性,尤其对于慢性病患者、康复患者等群体,仍缺乏有效手段实现后续诊疗服务

联网技术应用及在多家医疗机构的落地尝试,使得上述难点得以有效解决,并在医疗信息化先锋――总医院(以下简称“总院”)取得了较佳预期效果。

从移动护理入手

总院始建于1933年,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是全国、全军首批三级甲等医院,9所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广东省、广州市首批公医、医保定点医院。

医院设有60个专科,年门诊量达125万人次,收容量5万人次,大中手术2.3万多台次。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奉行“服务军民,奉献社会”的宗旨,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一流服务。

随着医院门诊量与日俱增,有限的医疗资源与信息系统不堪重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成为总院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的突破口。而采用基于物联网AP的医疗物联网,将无线技术的便捷性、移动性、高速和安全性更广泛地融入医疗应用层面,是医院信息中心领导关注的重点。

将人机对话扩展至人与物、物与物的对话,进一步规范医生、护士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流程,将大大提升医院员工工作效率和医院公众形象。

基于此,总院从实施移动护理入手,对物资管理等基础医疗进行信息部署。医院部署了两台智能无线控制器及540多台物联网AP, 建立起全院的医疗物联网基础架构。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壮大,智能无线控制器也能够同步进行扩展,实现未来上千台AP的管理需求。两台智能无线控制器的双机热备,保障了全院物联网业务能够实时无间断地运行。 精密部署物联网AP

据了解,广东军区总院部署的基于业界领先的智能分布式WLAN交换架构的无线控制器具有强大灵活的无线用户接入及Fit AP管理能力。整机提供高达1024台Fit AP及32k无线用户管理能力。支持802.11a/b/g/n无线协议,并提供无缝漫游、用户安全接入、WIDS、基于用户角色的自动策略控制、无线信道动态控制、射频功率自动调整、无线用户自动负载分担、射频RF和应用安全/控制手段、快速漫游、超强的QoS及 IPv4&IPv6等多功能于一体。

据医院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该智能无线控制器与FIT AP,可以方便地部署于任何现有的二层网络或三层网络之中;通过CAPWAP协议进行无线控制器和AP的互联,实现无线AP的“零配置”和集中管理。

经过精密部署,物联网AP能够同时发射出2.4G和5G的无线信号,一方面增强了覆盖效果,另一方面也有效规避了来自于医院其它电子设备(如X光机、无线对讲机等)的干扰,提供了稳定无线信号。智能无线控制器内置了RFID阅读器,可以提供无源/有源Tag、条码,生命体症检测,物资管理等诸多应用。

而智能无线控制器所具备的1000M物理连接端口,提供了高吞吐量的数据转发能力,适合于医院中X光片等大型数据的高速传输。千兆802.3af POE交换机,能够在为AP供电的同时,也提供高速数据转发,真正实现无拥塞的无线网络。

优化医院急诊流程

通过部署基于医疗物联网的系统架构,总院院前急救系统作为医院物联网平台的核心部分,也已投入应用,并已成功救治3000多名胸痛患者。

据了解,院前急救系统的理念是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急诊流程,最大限度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缩短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张开(D2B)时间。目前,总院年平均D2B时间已缩短至70分钟以内,最短记录为21分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院前急救系统基于现有胸痛中心平台的网络基础,由120急救中心、医院和救护车组成,通过医疗物联网连接。由120急救中心发起救治,医院通过网络实时获取急救基本信息,并可通过云平台调用患者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是传统急救系统的延伸。通过院前急救病历的电子化,实现急救相关重要节点时间的自动采集,同时增加生命体征实时采集传输功能,以及救护车视频系统(车前路况、车内患者的视频信息)。120指挥中心和医院可实时了解出诊情况,以及患者生命体征信息。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及急救电子病历和视频信息存储在数据中心,方便后期的时间追溯,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据。

据了解,总院院前急救系统具有五大特征。

■统一时间管理方案,保证医疗各环节时间准确一致。要准确记录和管理救治时间,首先需要保证救护车、急诊科、手术室、CCU等各医疗点之间时间准确同步。原来医院各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时间同步机制,急救物联网平台建设过程中,设计了一套基于多种网络的时间同步系统,医院内部各科室通过局域网与时间服务器同步时间;救护车和在院外的医生通过3G网络与时间服务器同步时间,从而保证时间记录的高度准确一致。

■物联网技术助力,快速精确记录全医疗流程的时间点。平台采用能够自动采集时间点的设计方案,包含信号发生器和接收器。信号发生器佩戴在患者身上,接收器安装在救护车和医院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当发生器接近到接收器一定范围内,将被接收器识别并将时间点传送到系统中,记录到患者电子病历对应的时间点上。

■无线技术支持生命体征信息自动采集和传输。平台为救护车和急救网点医院装备了远程传输系统,当患者到达急救网点医院或救护车后,该系统可将患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监测信息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和冠心病监护室(CCU)、科室主任和胸痛中心总监的手机上,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行,值班医生或主任、总监可随时提供远程诊断和会诊意见,指导救护车或急救网点医院的现场抢救。

■院前急救病历电子集成化,实现平板电脑的填写。急诊分诊台在接收到120指挥系统的出诊指令后,系统自动获取指挥中心的急救基本信息,并可自动关联云平台上当前患者的医疗档案。分诊护士分发救护车钥匙的同时分发时间采集设备,并关联时间采集设备到当前急救信息;出诊医生出诊途中,登录系统,即可看见当前急救信息,并可通过平板电脑填写病历内容。出诊医生完成任务后,通过平板电脑填写完成院前急救病历填写,系统自动归档,同步到120指挥系统。

■严格时间质控,持续改进质量。系统自动记录关键时间点并通过电子病历保存,形成高度准确的时间轴,通过对数据挖掘分析,分析某个环节超时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为急诊流程改造提供依据。总医院共建立有32个流程和对460个环节进行改进,每月评估改进效果,形成一套有效的制度保证急诊质量。

综上,基于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远程数字医疗,已颠覆传统院前急救模式。总院院前急救决策支持系统,可大大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急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