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等问题阐述了一些个人观点。主张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和新兴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倡导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大学里能把某项运动当成一种兴趣爱好培养起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关键词]健康第一 更新观念 自主学习 以人为本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91-01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现状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课都是统一规定的内容,忽略了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的权利,打击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高职体育课显得死板、不活泼。并非学生不爱体育运动,而是体育课的内容根本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其实,学生对体育课是有个性需求的,但现在的情况是,体育老师是什么运动专项出身,学生就得跟着学什么。不论学生的身高、特长和爱好如何,都只能将就老师。此外,体育课的教学大纲也并不适合普通学生,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他们根本不需要花那么大精力掌握基本技术,这种教学方法是用来教专业运动员的,不是用来教普通学生的。现在高校体育课比较简单枯燥,这不符合素质教育大众性、个性化的教育思想,而且挫伤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课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向和垄断的。教师讲解、示范,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和锻炼,只能机械地模仿,所以教学效果和锻炼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进行弱项教学时,教学效果自然没有强项教学效果好,尤其是遇到学生喜欢的项目恰好是该教师的弱项时效果更糟,如此一来,学生慢慢地会失去对该项目的兴趣和对教师的喜爱。在同一教学进度下开展教学,教师很难全面照顾到,造成能力强的学生不满足,能力差的学生接受不了,长此以往使学生逐渐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在固定的一本教材下开展教学,不喜欢该项目的学生一定是被动学习或锻炼,学生很难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统一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条件,很难满足不同兴趣和性格的学生的教学需求,因此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目的任务改革

在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今天,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授知识不再是主要的教育任务,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高职院校体育课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使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实现运动参与、技能提高、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的目标,并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改革

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在课程内容上努力体现时代性。将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和新兴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同时竞技运动项目也可能被改造成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受高职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换言之,高职体育课程的内容将呈现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局面。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高职体育课程应改变单一的“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向师生共同活动方法、观念转化;由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和自主运动。

教法要有突破、有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情景化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根据学生爱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授课的内容编成游戏,把学生所练习的内容设计在游戏中。这样,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容易产生自卑感。为此,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锻炼的空间,尽量宽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失误,不轻易否定学生,不挖苦斥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积极推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活动形式,倡导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四)体育课考核改革

体育课考核应降低技术考核难度,不去刻意关注反映学生体质状况的各项指标。以激励全体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为目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使他们更加重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从而使他们养成自觉学习和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课成绩采用出勤率占50%,课堂表现占15%,运动技能与运动成绩占35%的比例评分。这样只要一个学生一学期体育课基本不缺课,课堂认真活动就能保证及格,若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则需要一定的专项特长或通过参加体育社团的活动来获得加分。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应力求使学生在大学里能把某项运动当成一种兴趣爱好培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这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健康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411-413.

[2]吴长稳,于奎龙.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69.

[3]胡俭云等.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和课程改革思路[J].安徽体育科技,200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