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一定要读名著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本期编发了青年作者黄灿辉的来稿,文中提出了颇为尖锐的现实问题,也表达了年轻一代的困惑,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与争鸣:究竟大学生要不要读名著?
何谓名著?是不是古典得散发出春秋战国气息的才谓名著?20世纪思想家、科学家写的新著能否进入名著的行列?有没有必要在报刊上连篇累牍地搞必读书目?青年人实际去不去读它?如何处理读实用科技书和提高修养的“名著”的关系?谋生与读书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名著对我们每个人究竟有什么用?读什么样的书,才能使青年成长为适应现代化市场竞争、具备现代化开放观念的人才?
本刊欢迎广大读者发表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本刊都将容纳。
《广州日报》7月9日第12版转载了《特区青年报》刘晓午、廖启涛的文章《大学生,应多读名著》,文中说当今相当部分大学生ABC说得好,电脑玩得精,也懂股票,但不懂长城、黄河,不知文天祥、史可法,不熟识《论语》《孟子》……笔者就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与读名著的关系发一点拙见。
应该说,多读名著对提高文化素质是有利的。但是,从刘、廖文中所调查的情况看,61%的学生认为“人太忙,没有时间读。”那么,大学生又在忙啥?“走进校园,电脑和外语等书是压倒性的热门,自习室内,绝大多数人是捧着大词典,埋首‘ABC’,而在高校的微机房,一直是人满为患……”从文中看出,我们的大学生并没有虚度年华,没有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仍然在学知识,学文化,所不同的是业余时间学的是更具现代化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能责怪这些大学生学电脑,学ABC ,而不去读名著吗?当然,学电脑、学ABC也是需要下大力气的,需要精力的,如果要学得精深,那就更有可能耗其毕生的精力了。还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择业的竞争。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着愈来愈残酷的就业竞争。在招聘广告中或人才交流中心的招用条件中,君不见“懂电脑的优先”“会英语的优先录用”等字眼吗?这就是现实!这是摆在大学生面前活生生的现实。有一首歌大意是:不是我不好,是因为这个世界变得太快……没有哪一个用人单位在用人条件中列出“读多少名著者优先”的说法,哪怕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用人单位也只看实绩,看其发表文章多少等等,而不会去问其读了多少名著,这也是现实!所以,在高谈阔论应读多少多少名著的时候,人们想过大学生的苦衷吗?像陈景润这样一心只做学问的纯粹的知识分子,我们又能强求他去读多少名著呢?也许他还带着没读很多名著的遗憾含恨离去,但我想,他更多的遗憾是数学领域中还有许多空白点没有被攻破。从报中还知,有一所大学指定大学生们读十多种名著,否则不予毕业,这种形式上的东西有必要吗?
人的一生中精力相当有限,如果都像鲁迅那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那当然是应该的。但时代不同了,节奏也加快了,如果要年轻的大学生们把卡拉OK、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省下来读名著,有可能吗?正当的娱乐有益身心,使人更加精力充沛,很好地工作学习,这些娱乐时间也是不能省的。我们许多的知识分子英年早逝不就是不能处理好娱乐休息与工作学习的关系吗?读名著只能根据个人的兴趣,在有时间的情况下顺其自然,而不能强人所难,也决不能说不懂《论语》就素质如何低,这些观念一定要转化。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有时比读一两本名著要难得多!不要动不动就为大学生“冷落”名著忧虑,也不要动不动指责大学生浮躁不安。要相信名著总会有人去读的,因为人各有志,不要上纲上线把读不读名著说成是民族的幸或悲等等。大学生只有在考虑了自身的选择后,也就是有了谋生的手段后,才会去关心读名著的问题。要多给予理解,理解他们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作仍是谋生的手段,所以,只有切合实际的东西才是容易让人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