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模式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模式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如何将新教学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是教师教学研究工作的共同价值取向。本人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讨论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小课堂向大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通过“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链接生活感悟内化 拓展延伸

在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新课改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优化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学习并实践着新课程理念,本人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采用“生活--教学--生活”的模式进行实践研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问卷的对象是:八年级100名学生。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你是否愿意参加以下实践活动。(1)我们的家乡凤池乡依山傍水,应该是山清水秀县城的“后花园”,可是大家感受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周围的环境严重受破坏,我们要进行社会调查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种类、原因、危害及解决问题的办法。(2)“我们怎样面对流行?”一课 以“我看流行”为话题开展专题演讲,然后分组讨论。(3)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新闻摘要课前一分钟回放。同学们是否愿意参加以上这些实践活动:A.非常愿意B.愿意C.一般D.不愿意

调查的结果是:

从问卷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社会参加实践活动,于是本人采用以下的教学环节,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力争将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目标落到实处。

一、链接生活联想发散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将抽象的说教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等学习方式,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和我们头脑中的个种问题的探讨,辨别正确与错误,低下与高尚,寻求做人、待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1.以生活实践为素材

生活是课堂教学源泉,课堂教学需要通过生活实践发出更大的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出发,从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出发,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各种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

譬如在八年级(上)“我们怎样面对流行?”一节的教学中,首先以“我看流行”为话题开展专题演讲活动,然后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包括:(1)、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流行事物?(2)这些事物为什么会吸引我们?(3)这些流行事物的价值何在?(4)追求流行事物有什么利弊?你打算怎样做?通过生活情景的分析,辨别正确与错误,低下与高尚,把知识和生活捆绑在一起,通过对问题的整合,对社会问题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么做。离开了生活,课堂教学会是无源之水,无异于闭门造车,即生活――教学――生活。让课堂教学从课本中走出来,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

2.以联想发散为路径

教师帮助学生发挥联想发散思维空间,融入学生当中去,和他们建立友谊,和他们进行思维对话和情感交往,给学生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空间,同时也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思维走出课本,融入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从而成为真正意义的教育

3.以真情实感为桥梁

链接生活必须注意课堂形式多样化,教师必须逐步提高自己专业素养,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要形式多样,不能出现模式化和单一化。选择材料生活化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选择学生耳闻目睹的材料,使学生真正地从自己所熟悉的现实世界中感知生活,用心去感受真实的生活,而非虚假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本地区实际补充相关资料,或替换教材中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材料,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通向生活或生活通向教材的中介或桥梁。

二、以情优教感悟内化

1.在生活中感悟

社会生活可以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课堂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社会生活的品位。一方面,把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评判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学生容易感知的材料,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内化。

八年级(上)自我负责“班级风景”“这与我无关吗”?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全面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包括:(1)、这些事情真的与他们无关吗?(2)、他们这种态度存在什么问题?(3)、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4)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类似的情况?通过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通过道德问题的评析,使学生更加感受到了生命的崇高,社会生活的责任,珍惜自己得到的,懂得感恩,感恩社会,感恩父母,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将来如何回报,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2 .在感悟中内化

情感是道德内化的一种催化剂,将学习和领悟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行动, 教师充分运用情感教育组织合理、自主、科学的教学活动,学生汲取了真情实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提升了学生的感悟水平,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把它内化为一种个人情感和素质,规范了一定的审美标准,积淀了自己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了学生自己的道德标准。

三、拓展延伸指导生活

1.确定拓展方向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文本的拓展,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外延,最主要的拓展是学生的课外实践。沟通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本学科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课堂教学同生活的联系,活化教学资源,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学习,培养成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对真善美、假丑恶等是非评价标准认识更清楚、更准确,内化为学生活的习惯。

曾经一度在街头巷尾出现一批流浪儿童,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我们因势利导,设计调查问卷,并想好让流浪儿童配合接受学生调查的办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策划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分析这些流浪儿童的来源、成因、现状、喜好、打算以及理想等。调查结果表明:流浪儿童最向往自己有汽车、长大当警察、父母开饭店等。因为流浪儿童风餐露宿、到处行走疲惫不堪、偶尔只有警察会管他们。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感触颇深:对流浪儿童的态度从鄙视、厌恶、恐惧到同情、援助和关爱,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

2.选择拓展形式

要将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意目标落到实处,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拓展延伸形式。拓展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课内教学内容拓展是外可以是课前五分钟的演讲,课后开放性作业、双休日一周要闻摘录、节假日社会调查、主题活动展示方式。切忌过于追求形式,华而不实。

3. 注重拓展实效

教师在课堂上拓展延伸要做好度的把握,注重拓展实效。不能一味追求从表面上看来富有新意的不求实效的教学形式,避免进入以下几个误区:(1)拓展脱离了“文本”。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学生未曾领略文本,就大谈课外,造成了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2)在教学中过于追求认知因素,而忽视了情感因素,《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最根本的任务不是使学生获得多少文化知识,而是获得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分析

本人对课堂教学采用“生活―教学―生活”的模式研究,从形式来看,学生非常喜欢思想品德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活动的效果来看,对原来的10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是:

你是否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A.非常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有哪些方面有感受?

A.培养了观察能力B.学会了如何关心别人 C.提高了材料分析处理能力 D.提高了合作能力 E.很浪费时间

F.太累了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除少数学生因身体健康状况、性格不合群、求知欲等心理健康问题外,大多数同学表现良好,上学期末考试成绩和同年段相比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都有明显提高,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将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落到实处。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把握好教学各个环节,尽量给学生空间,尽量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紧住教育的契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作者单位:温州市苍南县凤池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