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范式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范式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加以系统阐述的,应用很广泛。由于经济学研究自身的特点,其范式的内容及演变的表现方式与自然科学存在很大区别。探讨经济学领域的范式及其演变,既是对经济学发展规律的总结,也为经济学发展预示出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范式理论;经济学;范式转换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136-03

经济学家(特别是理论经济学家)对库恩的范式理论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们运用“范式”理论来解释、评价重要经济理论的形成,以及它们在经济学史上的地位。正如L.约翰逊所说:“过去10年中,经济学家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模式已给予相当多的注意,以解释经济学的发展……还可以证明,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普遍方法,库恩的范式具有更大的潜在价值。”

1 经济学范式的构成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以“范式”概念为基础对科学革命进行了系统论述。其所谓范式,就是一组共有的方法、标准、解释方式和理论,或者说是一种共有的知识体。“范式”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和成熟标志,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一定的范式,才能成为科学。库恩范式的含义不仅体现在哲学方面,而且也反映在社会学和构造功能方面,库恩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

由于经济学所固有的特点,使得其范式与自然科学的范式不仅在研究对象上不同,而且在研究方法、检验标准、解释方式及理论构造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经济学的范式一般是以基本行为假定为基础,以经济效率为中心,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内容,以供求平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为方法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有不同的理论范式,这些具体的理论范式虽然没有超出和脱离经济学的一般范式范围,但以上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性质、地位作用、相互关系、侧重方面、联结方式均不相同,因而使得不同经济学理论体系也大相径庭。

2 经济学范式的转换

利用范式概念,库恩研究了科学革命,在他看来,所谓科学中的革命,就是这样的一种范式向另外一种范式的转换。

他认为,科学形式中出现的危机使新的范式的产生成为必然,从而导致了这种范式的转换,在一个公认的范式中,科学家们的活动被称为“常态科学(常规科学)”而科学发展一般具有以下的模式,前科学常态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常态科学。常态科学与前科学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范式。

一旦形成了被学术界所公认的范式,此后科学发展便进入了“常态科学时期”。此时,范式指导整个学科的研究活动,而当科学发展遇到危机时,通过新的范式发展来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多次的重大的变化。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从重商主义、重农主义阶段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是范式形成的过程。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1776年)所提及的斯密教条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的劳动价值论和以市场机制 “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为经济学确立了公认的学科框架,此外他的企业理论学说突出了分工与专业化在既定资源下的配置与效率问题。李嘉图、西斯蒙第、萨伊、穆勒是斯密的追随者,并增添了资源稀缺性的条件。尔后杰文斯等人倡导的边际革命对斯密范式进行了增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所产生的凯恩斯主义则是对古典经济学重大的革新或突破,古典经济学的萨伊定律不能解释失业与过剩现象,而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撑。萨缪尔森等将以上理论综合通称为“新古典经济学”。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世界运用30多年以来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凯恩斯主义并不能解决经济“滞涨”现象,由此一系列新理论应运而生,如货币学派、新自由主义、新制度学派等。此外20世纪80年代西方还诞生了新凯恩斯主义,以复兴凯恩斯主义。而以罗森(Rosen)、贝克尔(Becker)、杨小凯、博兰(Borland)和黄有光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复活古典经济学,通过这种分析方法,他们发展了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西方经济学历次的重大变化,反映了库恩理论中的范式调整或转换。在两次革命之间是常规科学阶段。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从18世纪末期,斯密范式确立以来,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范式的形成,整个这个时期经济学可以说处于常规科学研究阶段。斯密经济理论对市场价格体系调节机制的卓越分析,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从此以后,经济学家按照斯密范式所指出的研究方向,进入常规的研究,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如: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相继被提出来。这个时期经济学发展主要表现为经济学知识的量的积累,从萨伊定律、戈森定律、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直到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逐步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这种常规科学活动就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接受了一种范式后所进行的“更专门、更深奥的科学研究”(库恩语)。

以斯密市场机制学说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必然会使一切可利用的生产资源(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被用于生产,实现充分就业;由于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萨伊定津),也就不可能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由于市场的自行调节可使资源配置达到均衡状态,因此政府不必干预经济活动。但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大量产品过剩,对于这种现象,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面对这些“反常”现象,古典经济学发生了危机(在西方经济学界,通常被称为经济学的“第一次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学领域中发生了“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放弃了古典经济学传统,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理论,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政府的宏观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来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问题。凯恩斯理论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从此,凯恩斯范式代替斯密范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经济学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框架又转入了新的常规科学研究,这种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