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时空思维之旅游研究应用与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时空思维之旅游研究应用与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时空思维对于多学科、综合性的旅游研究具有普适意义,且具有横断特征的学术探讨价值。文章在进行时空思维概念与内涵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旅游实践研究,经归纳提炼,提出了几种时空思维的旅游研究应用模式。认为从时空角度研究旅游是旅游研究的关键思维路径;时空思维方法可望解决旅游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旅游研究中的“时空思维自觉”将会提高研究的深度与科学性;时空思维分析的技术手段越来越成熟。

[关键词]时空思维;旅游研究;应用;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8-0016-10

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必然方式,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而思维就是人类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不可缺少的智力机能…。科学研究目的在于对事物和现象更加客观准确、深入全面的认识,而达到此目的的顶层方式,首先必经人的高级思维,科学认识是科学思维的产物。

鉴于旅游研究的日渐兴旺及旅游自身多学科切入的综合性特征,从思维角度探讨对具有多学科属性、综合性的旅游研究很有普适意义,且思维的横断特征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意义重大。旅游研究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研究热度、研究队伍、学术成果呈蓬勃发展之势,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不断归纳总结、提升提炼旅游科学研究的学科思维、研究方法、项目感悟及所得,日显重要并需长期探索。

时空思维是旅游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但该思维却极易被忽视。吴光远《受益一生的44种思维方法》一书享誉全国。该书解构的44种思维方法,唯缺“时空思维”。鉴于此,笔者从时空思维视角,结合中外旅游研究成果的慎思与顿悟,重点探讨时空思维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启示。

1 时空思维

时间一般定义为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空间定义为运动物质的广延性;马克思将时空定义为实践活动的持续性与广延性,从而将时空的依托基础由物质转变为实践;空间是实践的显现性或肯定性;时间是实践的隐匿性或否定性。

1.1时间思维

时间是事件发生到结束的时刻间隔;时间的本质是事件先后顺序的量度;时间是一切宏观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具有持续性和不可逆性,此性质是它们共同的属性,而对连续事件的度量称为时间。广义的时间思维,是指受时间因素制约的一切思维形式,它是主观思维对客观事物及其时间存在和特征的反映,并受客观事物及其时间特征制约的一种思维形式。

事物存在的时间特征作为过程而存在,表现为具有发生、发展和终止的过程,也指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作为对客观反映的主观时间思维,其内容就是指对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

主观时间思维与客观过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并不是等同的。客观性的时间是一维的,具有一去不复返的特点,但时间思维却可朝着与客观时间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认识和探索已经过去了的事物。客观实践的展开有一个过程,未来是指将来可能存在而现在还不存在的现象,但是时间思维可以认识和探索尚未发生,现还不存在而将来可能发生的现象。这体现了主观时间思维和客观实践的统一。

时间思维形式是事物的“时间顺序特性”,可认为是与事物运动的先后顺序及持续时间长短有关的特性,即事物处于运动状态或显著变动状态的本质属性做出概括与间接的反映,并通过词语表达的“概念”来把握事物的这种本质属性。显然,这种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要从一维线性的时间轴去把握事物运动过程的本质属性。在时间不受限制的条件下,时间思维也可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反映,这时主要通过由概念组成的“判断”和“推理”来把握事物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规律性。时间思维的本质特性在于它的动态性,这一特性也是现代社会对思维提出的强烈要求。时间思维在本质上是动态的,且作为规范化思维方式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现代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要求思维主体改变同现实不相适应的旧式思维方式与陈腐观念。

时间思维由于其未来指向从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在农业社会里,人类思维方式的时间指向是面向过去,集中于过去的经验耕作总结;在工业社会里,人类思维方式的时间指向更为面向现实,主要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状况来安排生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思维方式的时间指向开始面向未来,即根据过去和现在,力图科学地预见事物发生、发展的趋势。时间思维是一种线性集中性思维,关注事物历时性(diachronic)的发展变化,但可能忽视事物共时性(synchronic)的普遍联系。

此外,时间思维还具备时效性与敏捷性。时间既不能贮存,也不能逆转,更不能再生,因而时间成为最宝贵的资源,时间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节约时间的唯一办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思维的效率;时间具有一去不复返的特性,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更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信息膨胀、节奏加快的形势,就必须在思维中加速时间因素,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行为的高效性。

时间可分为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自然时间是人类制定的计量单位,用于计算物体移动或生长的周期,分为年、月、日、时、分、秒;又可分为瞬时、即时、时期等;人文时间的核心部分是历史时间,除有先后之外,还包括现在、过去和将来;心理时间的核心部分是体验时间,即是对时间快、慢、中的主观感受时间,往往和自然时间相悖。

1.2空间思维

空间是指与实体相对的概念,按照哲学观点解释,凡是实体以外的部分都是空间,空间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在《辞海》中,“空间”被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空间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就宇宙而言,空间是无限的、无边无际的,就每一具体的个别事物而言,则空间又是有限的……”。换一个角度说,空间又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事物存在的空间特征作为一种有层次结构的系统而存在,表现为具有产生、发展和结束的一系列历程性进程。“空间”在哲学上是指事物发生、展开和完成所涉及的全部领域,包括各种物质领域、精神领域及事物的其他方面。“空间”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来表示,后者是宇宙事件顺序的度量。

广义的空间思维,是指受空间因素制约的一切思维形式。它是主观思维对客观活动和空间特征及其客观事物空间存在的反映,因而受客观进程及其空间特征制约。作为反映客观存在的主观空间思维,其内容是按一定原则对人类行为的“活动域”进行认知,进而建立相应精神结构的一种思维活动。空间思维主要是对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与性质,以 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位置、组合关系或排列次序等空间结构特性做出的反映,并主要通过空间视觉表象来实现对这种“空间结构特性”的把握,也就是实现对相对静止状态(存在状态)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性的把握。

生活客观性的现实空间是三维的,其基本属性是物质性,它遵循欧几里德几何的一般原理,但空间思维的维度却不仅仅是三维的,它是与现实物质性质的实在空间相对应的一种抽象空间、观念空间或思维空间和精神空间,这种空间可以根据主体的思维素质、按着自己的原则构造任何维度。当然,空间思维的维度也不是随意形成的,而是以客观事物的现实维度为基础的,空间思维的不同维度恰恰是为了对现实空间认识的需要和对现实空间的灵活反映。这体现了主观空间思维和人类客观活动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学习理论家、教育学家加德纳(Gadner H)教授提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指出人的智力可细分为以下7种:①语言交流智力;②逻辑一数理分析智力;③音乐美术(艺术)智力;④空间分析智力;⑤观察分析智力;⑥肢体运动智力;⑦交流沟通智力。可见,无论在人们的学习、日常生活、工作还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空间思维都起着广泛的作用,这种作用或是间接的,或是下意识的,或是直接的和显性的。近年来,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开始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并开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中有意识地开展空间思维方法和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

空间思维方法是认知空间(要素)、分析空间关系与结构、探究空间表示,利用空间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并做出决策的思维方法。空间思维方法属横断思维方法,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学科领域包涵:空间科学(天文、探测、运载工具);遥测遥感(航天、航空遥感测量);测绘工程、交通;气象、环境、资源、水利、规划、建筑、国土;地球科学(地质、地理);经济(空间经济、金融、工商管理);社会、管理、科学学等学科领域。

空间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它还能够完善和提高人的综合科学素养,与经济、环境、地理、地质、工程、资源、城市规划、建筑、管理、交通等行业的专业技能提升有着密切关系。此外,它还能促使不同学科在空间思维方法驱动下,进行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空间思维是一种平面扩展性思维,关注事物共时性的“普遍联系”,但可能忽视事物历时性的“发展变化”。

1.3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的对立统一

空间不仅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同时又是物质存在之不同状态的并存序列;时间也不只是物质存在状态判别的交替序列,同时又是物质存在状态判别的延续性;时间和空间是叠压的,时间的直接感受是先后,空间的直接感受是距离,时间把空间切成无数个面,也组成了空间。所以,作为物质存在状态并存序列的空间和作为物质存在状态判别交替序列的时间,在理论思维中是相互渗透、相互连接的,由此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时间一空间”。思维中的时间和空间都只有在“时间一空间”这个统一体中,并作为这个统一体的内在要素的环节才能够存在。

任何理论上的创新都离不开时间思维,但同样重要的是,任何理论上的创新也离不开空间思维。两种思维形式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各自从事物的两种不同状态(显著变动的“运动状态”和相对静止的“现存状态”),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反映。两种思维形式缺一不可,彼此既不分高低,又不能互相取代,二者唯有相辅相成,方能相得益彰。

时间和空间在理论思维中的此消彼长、你进我退的互补关系和相互作用维持着“时间一空间”统一体的整体平衡。这种互补关系体现于时间和空间在现实中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甚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思维中时间与空间的互补关系从根本上而言,源于二者均是由物质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有着共同本质,表现同一内容。正是这种依存和互补,使得时空思维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获得了思辨的可能。

在人类思维实践中,都经历了从线性思维到平面思维再到立体思维以及非线性思维的不断发展、扬弃的过程。立体思维吸收了前两者的优点,如线性思维的集中性,平面思维的扩展性;又克服了它们的不足,从而产生出为它们所不具有的新的思维功能。对事物可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结构性透视与分析,并在对事物的立体性把握认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1.4时空类型的划分

从形态进行划分,时空分为物质时空和理念时空两大类型。物质时空指物化形态的时空,如地貌沙盘体现出来的某时间断面的空间关系;或通过客观物体表现出来的时空,如温带落叶阔叶林表现出来的四季更替。理念时空也可称为精神时空,指非物质形态精神化了的时空,如传说中某时期、某地域发生的各种事件、人物及其关系等。

从存在的客观真实性进行划分,时空分为客观时空、虚拟时空和虚幻时空。客观时空指客观存在的时空,该类型的时空是真实存在的。虚拟时空指所表达的时空实际上是存在的,但是展示方式是通过仿真方式来进行。如星空虚拟实验室中所展示的日月星辰。虚幻时空指所表达的时空实际上是虚幻的,展示方式是通过虚构方式来展示的。如科幻电影中展示的外星生物、星球大战等。

从存在的主观性进行划分,时空分为无感时空和感知时空(心里时空)。无感时空指主观上没有觉察到的时空,如“不知不觉在这里过了10年,弹指一挥间”。感知时空指感觉到的时空,如“等待中时间很慢,娱乐中时间很快”、“牢狱之灾,度日如年”。

另外,在时空关系方面,赛弗拉(Tryfona)把空间关系分为拓扑关系、方向关系和度量关系,把时间分为有效时间、事务时间和存在时间[16 3。艾伦(Allen)提出了基于时态区间代数理论的时态拓扑关系模型。艾恩胡弗等(Egenhofer,eta1.)对空间拓扑关系的渐变规律、时空概念理解做了一些探讨,给出了反映拓扑关系时空变化的最邻近拓扑关系邻接图。

2 旅游研究中的时空思维

旅游现象涉及旅游者的空间位移、景观的亲历性,旅游供给中的景区布局规划、服务设施空间规划,不同旅游地域的竞争与联合等,都和时空思维密切相关。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时空经历过程,时空思维的优势O利于用来进行旅游研究。

2.1旅游研究之时间思维

旅游具有客源地一目的地的时间花费特征;旅游产品体现了不可贮存的时效特征;旅游对象存在明显的季相变化特征;旅游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趋势又具有突出的时序特征。旅游这些特点就要求在旅游研究中充分利用时间思维。

从旅游研究对象的历程性视角人手,利用时间思维可对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审视分析。时间思维主要用于旅游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动态性、变化性、演变性、预测性以及发展前瞻性的 研究。

(1)过去:旅游研究对象的历时性研究思维

从历史角度对旅游研究对象进行历时性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存在过程,发生、发展与终结的历史进程,主要针对所研究对象的历史起因与发展做出科学梳理与分析,对旅游事物的发展总结、规律发现、经验提炼进行归纳演绎,为现在与将来提供借鉴与参考。如1978~2010年我国旅游资源认知发展演变研究,即重点研究揭示对旅游资源的动态变化认知规律。

(2)现在:旅游研究对象的要素共时性研究思维

对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旅游研究对象的并存要素,从目前角度进行共时性比较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性质、类别、结构、特征、规模、数量等,为旅游事物的现在状态进行分布分析、布局解构、特点凝练等,从而为“现在与将来”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如2011年中国优秀与一般旅游城市类别比较分析,即对并存性的优秀旅游城市进行共时性比较研究。

(3)过去一现在:旅游研究对象要素的共时性一历时性研究思维

选择典型或一定间隔的不同时间断面,对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旅游研究对象的并存要素,从过去到现在角度,进行共时性一历时性比较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性质、类别、结构、特征、规模、数量等,为旅游事物的“过去一现在”发展进行分布变化、布局演变、动态特点分析,从而服务于现在与将来的旅游发展。如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不同年度,中国热点旅游城市与一般旅游城市发展比较研究,即把前述两种思维有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分析不同要素的动态变化。

(4)过去一现在一将来:旅游研究对象的演化与预见性研究思维

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积累,在旅游研究对象“过去一现在”分析基础上,着眼于演化及未来的预测、预见以及发展前瞻,方法包括定性、顿悟性、数学模型以及经验型预测预见法等,内容主要包括发展演化、发展轨迹趋势、发展预见、数量预测、趋势预见、动力机制驱使预测等,可为发展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方案、战略等提供参考。如我国入境外国游客发展预测研究,即可根据1978~2010年我国接待入境外国游客数据,构建不同数学预测模型来预测游客发展情况。

2.2旅游研究之空间思维

旅游具有客源地一目的地的跨空间异地特征;旅游资源、旅游地、客源地以及旅游景区景点等既具有点状、带状空间分布(微观视角)特征,又具有面状空间分布(宏观视角)特征;旅游者的行程以及旅游流也有异区域的跨空间特征;旅游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趋势又具有突出的地域特征。

从存在的主客观性上,旅游的空间特征分为客观空间特征、主观空间特征及主一客互动空间特征。客观空间特征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旅游空间的特征,如自然旅游资源地、目的地自然环境等的空间特征。主观空间特征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旅游空间的特征,如游客设想的从未去过的旅游景区景点的空间特征、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中预先设计的景区景点的空间特征、虚拟旅游场景中的三维虚构场景的空间特征。主一客互动空间特征为主观意识反应中的客观空间所表现出的空间特征,如游客感知空间特征(旅游认知地图)、旅游路径依赖和旅游场所依恋下的旅游认知一情感空间特征等。

从体现的研究客体内容上,旅游空间特征分为旅游空间的分布特征、形状特征、大小特征、结构特征、属性特征、关系特征、方位特征、层次特征等。从体现的主体内容上,旅游空间特征分为空间意识特征、空间特色特征、空间主题特征、空间感知特征、空间认知特征、空间想象特征、精神空间特征、空间构思特征和空间调控特征。

从旅游研究对象的空间视角人手,利用空间思维可对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和空间认知进行审视分析。空间思维主要用于旅游研究对象的空间规律、空间特征、空间构成、空间关联以及空间认知等的研究。

(1)空间分布:旅游研究对象的分布性研究思维

利用地图分析、空间网络分析、数理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旅游研究对象空间存在形式、性质、集中与离散状态、位置、分布变化等的分析,探索其空间位置分布特征、空间形态特征(点、线、面)、空间性质特征、空间特色特征等,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揭示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

(2)空间结构:旅游研究对象的结构性研究思维

利用空间网络分析、地图分析、理论分析、数理分析、GIS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旅游研究对象的空间结构分析,研究其空间构成特征、空间组合特征、空间系统结构特征、空间区划特征等,为区域旅游组织重构提供参考。如中国旅游发达区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可探讨旅游发达区的空间结构。

(3)空间关系:旅游研究对象的关系性研究思维

分析旅游研究对象的空间关系,研究内容包括空间主次关系、空间顺序关系、核心边缘关系、空间竞合关系、空间耦合关系、空间区位特征、旅游流空间扩散等,方法主要有GIS分析、空间网络分析、地图分析、数理分析等,为科学审视旅游空间关系提供参考。如中国典型旅游地域之间空间竞合关系研究,可探讨旅游地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4)空间认知:旅游研究对象的认知性研究思维

分析旅游研究对象的旅游者空间认知,采用心理测试量表、心理学理论分析、数理统计分析、认知地图分析、GIS分析等方法,研究游客的旅游空间感知、环境感受、空间依恋、空间形象认知、空间符号认知、空间文化认知等,可科学研究旅游者的空间认知,为区域旅游规划设计、管理调控、形象设计与传播等提供参考。如中国典型旅游地区旅游认知形象研究,可探讨旅游地域的空间旅游形象。

(5)空间演变:旅游研究对象的变化性研究思维

采用空间网络分析、数理分析、地图分析、GIS分析等方法,分析旅游研究对象的空间变化,研究内容包括空间发展变化、空间拓展变化、空间主次核心变化、空间融合变化、空间关系变化、空间区位变化等,能够科学研究旅游空间的变化,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如中国东西部典型旅游城市空间变化研究,可探讨旅游城市的空间拓展变化。该思维需要建立变化分析的基准,即两个及其以上不同时期同一旅游研究对象的空间变化比较。

2.3旅游研究之时空融合思维

时空融合就是旅游研究中,将旅游的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其采用的思维就是将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有机结合而形成时空思维。这种思维既关注旅游事物的“普遍联系”,又关注旅游事物的“变化发展”,深刻体现了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思考相统一,为深刻揭示旅游现象及其规律开辟了更多的途径,提供了强大的功能,其意义深远。

时空融合思维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空间的时间化研究思维。这是以空间为思维主体的空间与时间融合分析思维,如在旅游地过去旅游空间组织 科学分析基础上,为其规划设计更加科学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从而使空间组织与功能更加完善。②时间的空间化研究思维。即以时间为思维主体的时间与空间融合分析思维,如30年来某客源地对于某旅游目的地游客交互变化与发展趋势研究,突出了旅游地随时间推移的发展变化。③时空一体化研究思维。即共同考虑时间与空间的融合分析思维。如多个客源地A、B、c对于某旅游目的地D的游客时空交互研究,分析视角可分为,一是历时性的多客源地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交互变化规律分析,既可有A、B、c分别对D的游客交互变化,又可有A、B、c同时对D的游客综合交互变化;二是不同典型时间断面共时性的诸客源地对目的地的游客交互差异规律分析,也包括诸客源地在不同时间断面内游客交互的差异比较与规律变化分析。时空一体化融合分析是旅游问题研究较全面、深刻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2.4旅游研究之三维或多维的思维

三维的维度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与属性维度(或类别、特征、性质、结构、变化等维度),构成三维坐标轴系统,即在时空思维基础上,再增加分析的定性维度,一般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对象的诸多特征与规律。如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地时空分析,即在时间、空间分析基础上,增加客源国特征(亦可选其他内容)的维度内容,可提高旅游问题研究的深度。

多维的维度是指在三维的基础上再增加几个研究视角,可包括较复杂的多个研究内容。如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地游客多维度时空综合分析,即在时间、空间分析基础上,增加外国人与港澳台游客、发达与欠发达客源地游客、游客结构、规模变化、旅游动机、消费水平等研究维度,可提高研究的复合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水平。

另外,还有旅游研究的时空分离思维。其建立在牛顿理论即时间、空间、物质运动三者分离这一近代科学基础之上,基本特点是考察物质运动的时间形式时,不注意它的空间形式。在考虑其空间形式时,不注意它的时间形式,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是分离的。时间与空间思维各有其自身之所长,时间思维长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分析,而空间思维长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分析,如事物普遍分布与地域差异的研究。时一空分离研究各适用于不同旅游研究主题,在实践中须根据具体情况等进行遴选。

3 时空思维之旅游实践研究

3.1国外研究实践

在时间思维方面,国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加特纳与亨特(Gartner&Hunt)利用历时性分析方法,选择12个年度对实证国家进行了形象变化分析。斯坦斯菲尔德(Stansfield)进行了大西洋城度假村的发展周期研究。基思(Keith)以巴哈马为例,研究了垄断与度假村的成长周期。盖茨(Getz)从时间角度研究了目的地生命周期与旅游规划的问题。皮尔斯(Pearce)研究了旅游者的时间计划。塞斯福德等(cessford,et a1.)对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的游客人数进行了选项监测。霍尔(Hall)认为,利用时间地理学研究自选旅游和跨国旅游以及其紧密关系;构架了一个旅游研究的框架。加特纳研究了旅游形象的形成过程。吉尔和威廉姆斯(Gill&Williams)研究了山区旅游社区的增长发展。豪格等(Haug,et al.)从时间视角,研究了西班牙“小挪威”的旅游移民问题。威尔金森(Wilkinson)从“过去和现在”角度预测了世界和加勒比海旅游。约瑟夫(Jozef)研究了旅游预测与决策的实用标准。

在空间思维方面,国外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利珀(Leiper)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对于客源地的旅游引力系统。布里顿(Britton)以斐济为例,研究了新经济中的旅游空间组织问题。米切尔等(Mitchell,et a1.)以一项实际空间关系调查案例,研究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关系问题。塔之姆等(Tazim,et a1.)探讨了区域合作理论并研究了社区旅游规划。威尔逊(Wilson)从统计角度研究了旅游的空间分布模式。应天煜等以中国相邻乡村比较案例,研究了社区、政府与外部资本进入农村文化旅游问题。曼斯费尔德(Mansfeld)研究了旅游目的地选择和旅游空间行为维塞尔(Visser)以开普敦为例,研究了男性同性恋者在南非城市的休闲空间。维伯克(Verbeke)对欧洲的旅游流进行了区域空间分析。皮尔斯(Pearce)研究了旅游空间分布模型的功能问题。恩赖特和牛顿(Enright&Newton)致力于构建一个综合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

在时空融合思维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奥康纳等(O’Connor,et a1.)进行了旅游者流动的地理时空跟踪与分析研究。巴特勒(Butler)则研究了旅游区时空演化对旅游资源管理的意义。戈尔姆森(Gormsen)研究了国际旅游时空发展中的中心模式。舒瓦尔和艾萨克森(Shoval&Isaacsen)提出了人类活动行为的时空序列比对分析方法。弗拉迪米尔等(Vladimir,et a1.)对日本旅游者在中欧国家的流动模式和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

3.2国内研究实践

国内在时空思维的旅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左冰提出“旅游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形式”;时空统一观是旅游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哲学观;时空有机结合是认识旅游活动与发展演变的基本分析视角。

时间思维旅游实践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陆林等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对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的客流季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黄震方等研究了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的游客变化特征及预测。马耀峰、李天顺选择我国12个旅游热点城市,用历时性分析思维对旅华游客流动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李辽宁、弓晓颖研究了中国红歌的历史演变。

在空间思维旅游研究方面成果丰富。黄向、保继刚对游憩行为的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进行了研究。陆林、鲍捷以千岛湖为例,用耗散结构理论对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进行了研究。张捷等对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吴必虎等研究了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卡显红、沙润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研究了城市旅游空间的相互作用。侯兵、黄震方等对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

在时空融合思维方面也作了实践探索。左冰、保继刚运用时空分析思维,对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作了研究。苏静、陆林对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作了研究。马耀峰、李天顺等通过实证案例,研究了旅游者时空行为。保继刚等以桂林为例,对其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黄震方等以麋鹿生态旅游区为例,对旅游区旅游流的时空演变与特征作了研究。

综上分析表明,国内外都开展了时空思维旅游实践研究,但总体呈零散、非自觉研究状态,系统性弱;时空思维的旅游实践研究国外先于国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