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徽怀宁县文物管理所藏铜镜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徽怀宁县文物管理所藏铜镜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铜镜历史悠久,它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虽小,但其方寸之间却凝聚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同时铜镜又富于生活情趣,随时可以拿在手中观赏,从而窥见古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心理,用来借鉴启迪自己,并可得到古代艺术的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安徽怀宁县地处皖西南交通枢纽,东倚独秀而揽长江,南挟皖水以抱宜城,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一方热土。古代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绚丽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怀宁县胜迹昭彰,文物众多,仅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怀宁县文物管理所征集、清理发掘收藏的铜镜就达百余面。

图1. 东汉五乳五禽纹镜,圆形,圆钮,圆钮座。弦纹圈外五乳间以五禽,其外依次饰以双弦纹、短线纹、锯齿纹、双线水波纹各一周,窄素缘。直径10.2厘米。

图2. 东汉“尚方”铭四神博局纹镜,圆钮,柿蒂纹钮座。钮座外双线方框内排列十二乳钉相间十二地支铭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方框四边各伸一“T”形与“L”形相对,方框四角与“V”形相对,将镜的内区分四方八区。其间饰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鸟、兽、羽人等。外区铭文为:“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兮”。镜边缘饰两周三角锯齿纹夹双线波纹。直径17.8厘米。

图3. 汉神人三羊纹镜,圆形,圆钮,圆钮座。六乳间分别饰以三组神人及三组羊纹,神人对坐。短斜线纹带外为二双圈间以双波纹。直径12.1厘米。

图4. 唐打马球镜,菱形,圆钮。主纹为骑马打球,四名骑士在马上作出不同的姿势:有的高举鞠杖,奋力抢球;有的俯身向前,鞠杖向下;有的策马回身,鞠杖击球。骏马或腾或止,均生机勃勃,再现了当时打马球的紧张激烈场面。四马之间间以折枝花,马侧有一座小山,边缘为四株折枝花和四只蝴蝶。直径19.3厘米。

图5. 唐龟鹤铭文镜,八出葵花形,龟钮无座。凸弦纹分为两区,内区为四只仙鹤,仙鹤体态优雅、潇洒,一只在低头觅食,将长而直的嘴伸进湖水里,叼起食物;一只左盼右顾,也许正在寻找理想的伴侣;一只举颈亮翅,翩翩起舞;一只戏波弄影,孤芳自赏,使人沉醉于恬静的大自然和谐地生活。外区为篆书铭文,铭文为:“伏龟飞鹤,齿往珍失,将囗明囗,宫光洽开,合物以影,取鉴俱回,既捐宝,何王鬲。”凸素缘。直径22.5厘米。

图6. 唐“长命富贵”铭龙纹镜,圆形,圆钮。龙头近钮,一龙身躯作C形,一龙身躯作反C形绕钮盘曲。龙头结构清晰,双角后翘,头发须髯细密,张口吐舌,背向镜钮。双龙龙头与尾部以及龙腹部,间以铭文“长命富贵”四字。直径20.3厘米,1981年出土。

图7. 唐瑞兽葡萄纹镜,圆形,伏兽钮,一周高圈连珠纹带将镜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葡萄枝叶缠绕,果实饱满,四瑞兽攀援旋绕枝蔓丛中。外区葡萄串交错排列,不同形态的禽鸟环绕其中。云花纹缘。直径10厘米。

图8. 宋连钱纹亚形镜,“亚”字形,圆钮,花瓣形钮座,钮外一周连珠纹带夹在两周弦纹间,主纹满饰簇四重圆形钱纹。每个单元图案为五枚钱纹相叠,形成一个以圆点为中心,十字形四叶展瓣的花卉,四枚圆钱相切形成的弧形四边形内饰五个小圆点。每个圆圈又似一个一个相连的毯纹。素宽缘。直径16.6厘米,。

图9. 宋“阳燧”镜,圆形,凹凸双面。正面成凹面状,凹面镜缘部成斜坡状,刻有平行双阴线三角状粗齿纹17个。背面微凸,无钮无纹。直径7.8厘米。

图10. 宋“乾道三年”葵花镜,六瓣葵花形,圆钮,钮上直书“练、铜”二字,钮右为“湖州铸局”五字,钮左“乾道三年铸”五字。铭文排列整齐,素凸缘。直径16.6厘米。

图11. 明“五子登科”铭文镜。圆形,圆钮。钮外有四个凸起的方框,框内各有一铭,合为“五子登科”四字铭。在钮右上方饰有一直行制造者的铭文“英生包换”。素窄卷缘,直径15.4厘米。

图12. 清“薛惠公”方镜。方形,素宽缘。内有铭文:“既虚其中,亦方其中外,一尘不染,万物皆备,湖城薛惠公造”,边长8.1厘米。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结合考古出土铜镜实物来看,中国铜镜历经了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汉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铜镜出土的数量多,铜镜使用普遍,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铜镜的质地上更显银亮,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瑞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同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元明之后的铜镜制作已见衰势,这时的铜镜制作粗糙,较多的只有纪年铭文而无纹饰。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昔日汉、唐铜镜的风采。

随着社会的发展,铜镜由其单一的实用照容功能,而发展为赋予其浓郁的各种理念色彩,方寸之中可窥见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爱情、婚姻等等。图5、图6就是一个实证。

自古以来,人们常以“半镜”象征夫妻分离,以“破镜重圆”喻夫妇失散后重聚或离而复合。1958年在河南洛阳烧沟发掘的第38号夫妻异穴合葬战国墓中,1975年在西安市北郊发掘的1号汉代合葬墓中,均出土半面铜镜。图5为1985年春怀宁县窖银咀县电视台工地上两座相距3米的墓葬中抢救性发掘清理出来的铜镜。怀宁县文管所接报后赶到现场,墓已被破坏,墓内陶瓷器被毁,经对两残墓底部进行清理,各发现半面残镜一面。从被毁器物残片考证,属唐代墓葬。在整理过程中,意外发现两墓出土的残镜断面形状相同,将其合并,断面吻合,连接自然,实为一面完整铜镜,细察残镜断面包浆锈迹同镜面包浆锈色浑然一体,应为入葬前所致。此镜合并后为圆形,边厚0.45厘米,重1450克。铜镜铜质精良,工艺精湛,再现了唐代铜镜富丽堂皇的风范。从这两座唐墓出土的两个半面镜来看,古代流行的夫妻各拥有半面铜镜分葬的习俗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同时此镜铭文、纹饰少见。龟鹤最早见六朝时厌胜钱上“龟鹤齐寿”四字,后演变成龟鹤形。据传,龟生活期为万年,鹤也千载。任《述异记》曰:“龟一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万岁,曰灵龟。”鹤乃羽族长,属阳鸟。《养生要》称“鹤寿有千百年之数”,龟鹤全是象征高寿的吉祥动物。用龟鹤制纹,适合了中国人追求完美的心愿,据此铭文、纹饰推断,此镜应为年老者使用的铜镜,故人西去,破镜为二,永相随,生死永不离。可知,这是一面具有典型的唐代特征、实证唐代盛行“破镜重圆”葬俗的一面青铜镜。此墓男女主人永远都无法想到,千年后的今天,才结束了他们漫长的等待,圆了重圆梦。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中,辟邪是二者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佛教和道教所讲的辟邪与民间辟邪的目的不一样,其主要目的是为宗教的修养(炼)服务的。

东晋道人葛洪所著《抱朴子》中记述了大量神仙、炼丹、符等事,均为道家之言。书中说:天下万物变老后,时间一长久,就会灵性和神通,它们会化成人形,崇人、迷惑人,但它们惟独不能在镜中改变真形,镜子一照便原形毕露。1986年,我国“长诗之圣”《孔雀东南飞》的故乡――小市镇(时为小市乡)良湖村,群众在修建318国道月潜段工程中发现了一座墓葬,怀宁县文物管理所接报后,及时赶往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此墓葬座落在良湖村胡家坦农田下面,距地表约2米深。墓为砖室结构,木棺已腐,经考证为宋代墓葬。共清理出陶俑14件,陶罐2只,荷叶形陶盖2只,凹凸双面铜镜1件,面普2件(1件残)。该凹凸双面镜(图9),圆形无钮无纹,重104.6克,外径7.8厘米。凸面附着铁钙沉积锈斑,局部褐棕色斑块脱落,显浅绿色粉状锈。凹面绿红色锈并存。

据宋朝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辨证一云“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说明了燧的形体为凹面,带有聚焦点,能向太阳聚焦取火。这件凹凸双面镜,由于锈蚀严重,无法用光测其聚焦点,根据实测隆脊对径6.85厘米,垂弓深度0.41厘米,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测算,其凹面折射曲率为14.51厘米,即为聚焦取火点,说明这面凹凸双面镜具有阳燧功能。凸面能照容, 凹面能取火,集铜镜与阳燧为一体,是一面极为鲜见的宋代“阳燧镜”。

怀宁这面宋代阳燧镜的出土,说明阳燧宋代仍在使用;但宋代取火已很方便,阳燧取火已失去本意,那它又是做何之用?结合出土的原始资料,并对出土的器物进行了再认识,感觉虽是一座普通的宋代墓葬,但陪葬器物有所特别。一般墓葬赔葬物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或明器,尤其是宋代墓葬大多为碗、壶、罐、钱币等日用器物。而此墓陪葬器物中没有见到一件日用器具,其陪葬器物带有一定的特殊性,荷叶形盖陶罐,狰狞威严、凶悍恐怖的神像面普。经对陪葬陶俑进行考证辨析,14件陶俑器物,有2件分别为金童、玉女俑,另12件从其造型、神态等应为六丁六甲神俑。椐史料记载,六丁六甲与四值功曹、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将、七十二地煞等同为道教的护法神将。据史料和墓中出土的陪葬器物说明了墓主人身份,主人生前是一位道士,陪葬器物应为其在世时做法事的用具。

为了进一步证实,查阅了大量的出土地的历史资料,位居怀宁县西部隔皖水与潜山相邻的小市镇,虽皖水支流纵贯南北,但仍有多村为丘陵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历来受干旱少雨的威胁。据新编《怀宁县志》记载,怀宁县从宋淳熙七年(1180年)到1983年有记载的大旱达数十次,宋淳熙七年(1180年)四月至九月不雨。善良的乡民建道观,设坛做法场,祭拜神灵,祈其降雨,至今小市镇还留有以求雨设坛墩为地名的良湖村求雨墩村民组和求雨墩村民委员会以及毁于战火和时期的多处道观遗迹等,足以说明此处道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根深源长,墓主人的道士身份毫无疑义。同时也实证了阳燧镜发展到宋代已演变为道士法器,道教借阳燧能取火于天,给人渗透一种神秘的色彩。借天火,召神灵,降妖驱邪,给世间带来安康、吉祥。(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