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语文课程;人文性内涵;表现形式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认为它是现代社会一代新人的必备条件。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

《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第1条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基本勾画出了人文素养的轮廓。

良好的人文素养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一篇篇文章的阅读,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爱国主义的情感表现在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与祖国的语言文字融于一体的。语文课程是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敬佩写出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爱他们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

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是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特定存在。作为集体的一员,应该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树立集体荣誉感,正确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时,要服从集体利益,这就是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生活、学习、工作中,许多事情都是依靠集体力量完成的,因此要学会沟通和协作,集中群众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

三、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道德是人们共同的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范围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语文课程中的道德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文学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感人的事例,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一种道德判断。逐步做到树立道德意识、发展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强化道德习惯、提高道德水准、养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健康的审美情趣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自身先要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具有发现美的能力。课程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审美过程,亲历对审美对象的形象感知和情感意蕴的体验,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但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懂得在客观世界中有美丑之分,善恶之异,雅俗之别,逐渐学会分辨、取舍,勇于抵制低级趣味等丑恶的事物,在审美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

五、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的形成和遗传有关,但受后天的教育、环境影响更大。一个集体,正是成员们各具特点的不同个性之间的映衬和互补,才使集体充满朝气与活力。也正由于彰显了每个人的个性,才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精神。语文课程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究,从已知到未知领域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

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观念决定态度。对于学生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失败,正确对待成功,正确对待未来……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向上。有正义感,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与人和谐相处,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等等。

语文课程应该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简单来说,“‘价值观’就是人的‘好坏观’,即人们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怎样为好、怎样为坏,以及自己向往什么、追求什么、舍弃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等等的观念、思想、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是人们心目中的评价标准系统。人们用这样的标准去评判任何事物,从而得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价值观是人生的航标,引领着每个学生的人生道路。

L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就语文课程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无从谈起,离开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便会显得晦涩,干瘪,所以我们在谈语文课程时二者不可偏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方法论入手,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并遵循“统一”的思路,对课程目标、组织实施、评价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语文课程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是我们向素质教育迈近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