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纪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纪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9月21日,“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研讨会由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仲呈祥教授主持。副部长欧阳坚,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原文艺局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杨志今,总政治部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北京市文联副主席朱明德等领导以及来自影视界、文学艺术界的300多位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原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柯岩,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创盟主席、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陈映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等向会议发来贺信。在中国电视剧50周年之际,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理论界的一次高端碰撞,也将成为我国电视剧未来发展的一个参照坐标。

曾庆瑞教授于1965年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至今已有43年,他是我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经获得“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中国传媒大学突出贡献教授”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当中,他为人师表、勤奋治学,一直致力于学术原创,维护学术尊严,为学校教师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学校师生中具有很高的声誉。曾庆瑞教授对中国电视剧艺术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电视剧领域,他不断探索,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的学术理想,坚持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求实创新、无私无畏的治学精神,为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和电视剧实践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曾庆瑞教授参与创办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广播电视文学系、第一个广播电视文学本科专业、第一个戏剧电影文学专业的硕士点和第一个广播电视文学专业博士点,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第一个艺术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构建了我国电视剧艺术理论的学科框架,开启了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先河。他先后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文学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等多个职务。在中国广播影视发展大潮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并用一生来坚守其学术信仰;在学术成果方面,他也是硕果累累,先后编写并出版了《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电视剧原理》、《我的电视剧观》等多部著作。回顾中国电视剧走过的历史,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中国电视剧的成长和繁荣离不开曾庆瑞教授等一批理论家、评论家和教育家的辛勤努力和耕耘。一路走来,他们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这片精神家园,披荆斩棘,继往开来。

在本次研讨会上,丁俊杰副校长和吕锐副校长分别致开幕辞和闭幕辞。与会嘉宾及专家各抒已见、踊跃发言,对曾庆瑞教授所取得的学术和实践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曾庆瑞教授对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学术领域和电视剧业界的巨大贡献,并就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中国电视剧的学科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探讨、中国电视剧的批评实践、中国电视剧管理研究、中国电视剧事业与发展研究等几个方面的焦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承办。

丁俊杰(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

从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开始,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了50年的坎坷岁月,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中,不仅涉及创作、生产、发行、管理等各部门的心血,而且也包含着电视剧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功劳。在电视剧教育方面,曾庆瑞教授和他的同事一道,创立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电视剧研究方向,引领着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后的教学培养和实践体系。在电视剧研究方面,曾教授高举守望电视剧精神家园的人文旗帜,潜心规划着电视剧艺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其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电视剧的高等教育和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杨志今(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

庆瑞老师的为人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一是始终贯穿在他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中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始终贯穿在他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中的追求真理、永不跟风、不赶时髦的理论精神;三是始终贯穿在他学术研究和文艺行动中永不懈怠勇于创新的精神;四是始终贯穿于他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中从不敷衍的认真风范。

汪守德(总政治部艺术局局长)

曾庆瑞教授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他不仅在学术专著中把军事题材电视剧作为专门的门类进行深入而具有学理价值的论述,同时也对军事题材的价值进行了精锐的分析,并在评论和研究的过程中,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直言不讳、切入很紧。正因如此,我们部队的同志总是把曾教授视为良师益友。曾先生代表的是一种财富、一种坐标、一种风格,一种境界,同时又是一种诗意和深度!

朱明德(北京市文联副主席)

曾老师研究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有独立的见解,在于直面电视艺术发展的现实问题,在于他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电视理论,特别是把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紧紧结合起来,在于他很有特色的叙述,即深学浅述。他苦苦地探索中国电视剧艺术的规律, “聪明好,但聪明不及智慧,因为智慧是揭示规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曾老师研究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对于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繁荣中国的电影电视艺术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梁光弟(原文艺局局长、中国文联党组成员、研究员)

曾庆瑞教授是我国文化界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家,是一位立破有道的大家,一位爱憎分明的大家,是一位三立并举的大家。他在《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中,热诚地赞扬了许多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节目。他所推荐的电视剧,大多是从现实生活和历史中反映人民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的优秀作品,同时,他对于出现的歪曲篡改鲁迅经典著作的电视连续剧《阿Q的故事》,给予了严肃的批评,写了《煞一煞亵渎文学名著和经典的歪风》,他这篇文章引起了领导部门的重视。曾庆瑞把自己称作电视剧艺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我看他不仅是一个守望者,而且是一个建设者,是一个维护者,是一个尽心尽意的忠实开拓者。

金坚范(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文艺报》总编辑)

曾庆瑞在《文艺报》上发表的《文化――把语言当稻草,荒谬!》是第一篇公开论述文化安全的长文,学界交口称赞其有力的语言功底和强有力的逻辑思辨力。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导)

一个人有突出的贡献,有个性是很不容易的。就主体性来讲要有一个条件,一个是语境,一个是根性的坚实,一个是对你独有的艺术形态美学境界的把握。我们看到在《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的作品里面,曾庆瑞老师的评述都是保持着独立的见解,理论个性的坚实。其可贵之处,不但是重在实践,而且勇于开拓,不离不弃。创作要有创作个性,理论要有理论个性,这是我从庆瑞老师那里得到的启示。

高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就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来说,涉及了语言学、中国现当代 文学、台湾文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领域。我常常这样想,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个人的精神是有限的,若能在一个学术领域里面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已实属不易,而我这位师兄甚至涉足如此多的学术领域,我真的很佩服他。我的文章一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他的人生坐标,教育家;第二部分就是学者文化坐标;第三部分就是文化卫士,这是他的精神坐标。我觉得曾庆瑞本身不是一个个体,他是电视剧艺术理论批评的标志和代表!

张德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根据我与他的接触以及学习他的著作,我的体会概括为这么一句话,就是三根并生:像破立有道一样,破和立,什么时候破、什么时候立,依据是什么?是道。所以破立有道。曾老师的道是什么道呢?我觉得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道。第二个根是他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现实主义的艺术品格。第三个根是他传统文化的根。因为曾老师从事过现代文学的研究。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我要向他学习,学习曾庆瑞教授的精神,他的精神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的勤奋。另外他的丰硕也是让我非常敬佩的。前一段我们拿到了18卷煌煌大作,今天我们又拿到了12卷煌煌巨作,一共是30卷。还有我特别佩服他的敏锐,面对他的领域他充满了一种胆识、气魄。这来源于他的使命感、责任感。另外,大会给了我一个命题,希望我谈一谈影视剧艺术学科的建设问题。我觉得首先一点就是特别要强调我们中国影视民族化的民族学派的建立。第二,我想说中国美学传统没有断绝,而且是深深地进入了中国影视的创作者和观众的审美情趣之中,我们要努力去发掘整理,并且进而建立不同于西方影视美学的中国学派,我希望曾庆瑞先生在这方面继续做出他的卓越贡献。第三,影视美学中国学派的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并贡献于世界的一个部分。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

关于电视剧学科建设,曾庆瑞教授在以下四个方面有非常杰出的贡献:第一创建电视剧学科,在曾庆瑞教授的努力下,在我们国家创建了电视剧这个学科,在开拓性、创建性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第二在教育方面,曾庆瑞教授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学科建设必须建设在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在这方面曾庆瑞和一批学者为此作出了贡献。 第三,曾庆瑞老师率先提出了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这是非常值得赞扬的,特别是当今物欲横流、各种思潮泛滥的情况下,提出坚守电视剧的精神家园是非常重要的。第四在培养人才方面,曾庆瑞和一批专家教授辛勤培育了很多人才,活跃在我们电视剧领域,应该说也是为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导、“长江学者计划”学者)

我想用三个字表达一下我个人的感受。第一个字是“风”,他的风格正如高鑫教授所说的卫士、斗士的风格,他的风范永远站在潮头,引领中国文化潮流的风范,应该是令人敬佩和敬仰的。第二个字就是“感”,感谢、感恩、感怀。第三个字就是“祝”。

杨伟光(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中央电视台台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曾庆瑞老师这50年的教育应该说是桃李满天下,现在我们影视界的很多名人、专家、教授、主持人、著名的编导,都是曾庆瑞老师的学生,我觉得一个人有这样多的学生,为我们中国影视作出这么大的贡献,是很不容易的。我觉得曾庆瑞老师在理论研究方面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够坚持辩证主义的观点,坚持中国特色的电视理论,并且自成体系,为奠定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原文艺局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研究员)

对于曾老师,我觉得主要有三点:第一,曾老师的勤奋和坚忍,在我们这代人是少见的。第二,曾老师的勇气在当前整个文艺界是很少见的。第三点,曾老师搞文艺工作的激情。曾老师虽然生理年龄到了70,但是他的心理年龄可能也就是30,保持激情,不怕困难,曾老师一直保持着青春的心态、青春的朝气、青春的创造力,这点我要向曾老师学习,想向曾老师借一点创造的活力!

王朝柱(著名电视剧剧作家)

就两句话,第一句话我是偷着跟你学的,是你的弟子;第二句话希望你的生命原创力永远常驻!

郑洞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导、著名导演)

我这次很认真地看了他和赵老师写的18卷的前言,觉得今天他所有认识的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从50年代到现在一脉相传的,就是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人生轨迹。这种轨迹里包括比如说曾老师本身是桃李满天下,这些都是非物质的,眼前有人、有书,但是上午梁光弟老师说过一句话,不看过就不知道,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3+2,三个儿女和两套书,这是对自己人生的评价,就是刚才李老师说的生命的激情。所以,著作等身,桃李天下,对于一个学人、一个教师,最终还是外在的,真实的、最核心的是他自己内心的充实,他对生命的享受,享受是通过奋斗得来的享受。回到我前面说的那个部分,实际还是一回事,就是生命激情,就是要善待自己的一生,自己的一生要做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个文化人最重要的,这也是我向曾老师学习的地方。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文化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曾老师自己的学术著作和成就,对我来讲有三点启示:第一,就是曾老师的理论研究为我们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二,就是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学者身份状态。第三,曾老师43年的教学研究工作没有放弃。如果我们每个人在特定的行业里坚守自己的学术信念,我相信未来中国一定会有大的起色。再一个就是,曾老师的人品、人格对我有很大的激励,以后希望曾老师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

王伟国(原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随着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电视剧的管理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已经从传统的制片生产管理逐渐走向创作为主体的产业管理,已经从传统的导演为中心的艺术管理,拓宽为全面的生产管理,已经从一个企业行政管理发展到一个企业的管理。更为深刻的是中国电视剧生产的实际和国家对电视剧生产和播出的高度重视的角度来看,电视剧的管理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国家行为。那么,今天在“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上,我们也看到了曾教授电视剧理论研究的视角。一个是中国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对电视剧的立项管理有比较全面的阐述。另一方面由他所主持和主编的《电视剧艺术学丛书》,也没有忘记电视剧管理这一块,已经出版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管理丛书。

路盛章(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谈两点:第一点,就是曾老师的责任感。第二点,我说的就是他的学术的敏感性。

李功达(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剧作家)

我看到了曾老师的文章,坚守电视剧的精神家园,还有许多对当时红极一时如日中天的电视剧作品的批评,我就非常的 感动,我觉得我们中国这么大,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么多,总不会是像有些人悲叹的那样人云亦云,好像早晚要完,好像文化从此一去不复返,我觉得曾老师的文章体现了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同时又体现出了独立的人格,我觉得这都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同时需要的人格、气质。曾老师的理论著作读得不细,但是只要是曾老师的文章,我就认真去读,尤其是对一些历史剧、描写一些帝王的电视剧曾老师也保持自己的观点,给现在的电视剧一个很好的警示。同时,电视剧的生产和宣传、管理,我体会这种管理是通过一种文化的管理来实现的,或者直接说是通过一些文章来引导和实现的,我觉得曾老师在这里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做了非常突出的重要的工作。

章柏青(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对曾老师影视批评的这些项目,我觉得现在影视批评是电影界一个重要的问题,比如他对《大宅门》、《人间四月天》的评论,对于坚守电视剧的精神家园的呼吁,在这篇文章中他表达了他对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等多种问题的看法,充满了思想的力量,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曾先生的影视批评的理论根基是非常扎实的。曾先生在影视批评上给自己立下了几个规矩:一个是从作品出发,一个是把批评写得生动,对于不良的思想倾向的作品,就敢于批评,做优秀作品的吹鼓手。我觉得曾先生的影视批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他是有一个标杆作用的,有方向性意义的,也是有示范意义的。

王甫(中央电视台研究员、博士)

在今天的会议上,听了领导和专家们的发言,更感到曾老师的电视剧艺术理论对我们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对电视艺术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以至于对当前中国电视剧,进一步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作为电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方面有一些新的认识。我们研究这个文化品种和文化现象的时候,也借助了很多曾老师的学术方法,在发展论里面提到的方法,我在会议上看到很多栏目剧的编导也在读曾老师的书,通过这个会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李汀(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作家)

特别感谢曾庆瑞老师对我们电视剧制作中心的长期的指导、评论和合作。我参加这个研讨会是非常感动的。我们这节要讨论的话题是事业和产业的话题,这个又是另外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了。讨论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就好像讨论电视剧经济或者电视剧艺术的发展等等这样的话题,是很宽泛的。在这些运行规则、方向方面,都有许许多多新的话题,至少我们中心感觉到很大的压力,那么,我想借这个机会也请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一下。

马继红(总后勤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剧作家)

我只想表达我的三个意思,第一,我想说一下我对曾庆瑞老师的钦佩。第二,以曾老师为代表的第一,我对文艺批评家的敬重。第三,我想说一点对文艺批评的呼唤。

潘欣欣(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

三天前我们开了体制改革的会,使我们大家又重新回顾了一下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现在我们要把它改制,要把我们整合、做大、做强,今天有机会参加“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我觉得很好,在我们转折点上给我们加了一个砝码,我们更应该认认真真地去从事理论基础研究,认真去讨论贯彻执行到广播局给我们的改制任务,所以导演仍然需要学习曾老师的精神,守望我们电视剧的精神家园!

赵遐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庆瑞教授的夫人)

今天一天我很感动,伴随着这份感动,我在不断地学习,在听大家每一个发言中,我也在思考问题。我觉得曾庆瑞的生命意识有他独特的特点,当然其中也有时代的共性。我想,他的生命意识的形成是分为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就是道德层面的报恩意识形成;我觉得最突出的特点是人民养育了曾庆瑞,他自觉地要报恩。第二个阶段是使命意识的形成;从道德层面的报恩意识跨越到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就是对人民、对民族、对国家的使命感。第三个阶段就是形成他相对独特的生命意识。他总是爱说: “只要我活着,只要我清醒,我的生存方式就是写作。”今天,我突然发现,我更加理解他说这话的心情和那种刻骨铭心的含义了。我从大家的发言当中我也在思考,他学术的气质问题。这就是“大气”。这种“大气”的气质,表现在四点上:第一,学术上的这个大气,表现在视野上很是开阔;第二,他学术研究的系统性;第三,他擅长归纳;第四,他在自己的研究中,他不仅在视野上,而且在论述方面也很大气,这点我比不过他。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各位尊敬的朋友,今天我们相聚在我为之工作了43年的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对我在电视剧艺术学科领域里面所做的一些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阐释来一起做一番检讨,研讨,朋友们给了我许多令我感动的鼓励,我会把这些鼓励当成我自己继续努力工作的激励和鞭策,而在有生之年,我真的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还会把这次相聚看成是朋友们对中国电视剧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今后的大发展、大繁荣所做的一次大规模的理论探讨。正是我们大家今天在这里群策群力为今后的工作出谋划策,努力做好理论准备和舆论先导。今天的聚会让我真的是感动得无言以对,而且让我更加深信不疑的是,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在我们弘扬我们民族精神的时刻,能赢得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做一个好人,一定要知道感恩。康德的那句名言是:“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的这一句名言,在他去世以后,刻在了他的墓碑上,世世代代为后人所景仰。我们对这句话里的“心中的道德定律”的理解是,这就是一个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我们深感,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失去了生活的精神支柱,失去热情,无所追求,迷茫而又彷徨,就会感到人生有如沙漠。我们愿毕生忠诚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

吕 锐(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

我想,今天大家的发言充满了理性,也充满了感情,也充满了智慧。最后,我想从我个人的角度谈一点我个人的感受。我们要以曾庆瑞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的学术工作者,为这个领域开拓和积淀下来的学术成绩,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它发扬光大。第二,曾教授严谨治学。第三,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今天我个人确实非常受教育,我也很感动,我记得我在这个竞聘大会上,曾先生给我提了一句话,大学就是应该追求学生至上,应该充分地依靠教授,崇尚教授治学。

注:本研讨会与会者发言均较长,由于本刊版面原因,仅摘录发言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