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废墟不虚 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废墟不虚 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废墟?我的脑海中自然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片坍塌的建筑物里,折断的钢筋突兀而尖利地透着寒气,像是惊心动魄的白骨,出它汩汩冒涌的骨髓;大块大块的混凝土横躺在地上,一地的尘土像是模糊的血肉。我甚至能想到它缓缓倒下的模样,骨节撕心裂肺地“喀喀”惨叫,灰蒙蒙的细小颗粒在接触地面的瞬间应声翻腾,然后尘埃飘落,恍惚之中你会觉得那是它逐渐冷却的体温。

曾读过一篇介绍罗马的文章,其中提到的罗马人对待废墟的态度让我深受震撼。现在的罗马就好像是几十个世纪前那雄霸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的再世,时光流转轮回了几千年,它又降临在这片承载了它全部荣耀的故土上。它像祖先一样,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度,虽少了些张扬,但多了些稳重,这恐怕都要得益于罗马人对历史的敬重。罗马城所有的现代建设全部避开废墟,另辟新区,罗马人绝不挪动废墟中的一砖一瓦,而是将它们小心地围圈起来,远远膜拜。即使岁月的侵蚀使它们七零八落,他们也决不修缮。他们觉得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便是因为它们见证了过去,或好或坏,废墟都是过去的唯一属性,若是改变或重建,那不过是为了迎合后人的好奇心和虚荣心而精心装点的假象,它不过是个复制品而已,而真正值得我们感受的东西早已烟消云散了。

冯骥才曾说:“古建筑不是死去的史迹,而是活着的历史细胞。”罗马犹如一位久经沙场、最终凯旋的将军,将它所得到的荣光都赋予这片土地,然后卸下全部武装,安然地卧着,迎接太阳的东升西落。

然而远在另一端的东方却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景象。我曾在几年前游览过圆明园,亲眼目睹了许多游客满怀好奇地登上园内遗落的破败狼狈的石柱,在其上晃着两腿坐着或倚着它们站着,气定神闲俨然一副胜利者模样的景象。我不知道他们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面对历史的伤痛、文明的废墟,竟可以笑得这般坦然甚至不屑。

又如被全世界视为中华文明丰富想象力象征的敦煌莫高窟,即使是当人们发现它并张大嘴巴竭力瞻仰之时,那些最精华的部分早已在几千年前羽化的羽化,飞天的飞天。从道士王圆将里面的珍贵文物以低廉的价格换给外国人并自以为是地粉刷了窟内的壁画仍暗自得意之时起,真正的莫高窟便永远消失了。虽然洞里的部分壁画已被修复,有些文物也仍存在于这个世上,可真正的它早已随着那个时代的远去而烟消云散,我们看到的也不过是残留的废墟或者幻象罢了。

这个世界应有更多的角落,让一处处废墟睡得安详。因为废墟不应废弃,因为废墟不虚

总评

这篇习作文短意深,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写作意识,可算个性鲜明的成功之作。其“个性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个性化。作者独具慧眼,独抒己见,针砭毁损历史遗迹的行为,呼吁尊重废墟,保护废墟。这种“反向思维”使文章立意新颖。

2.题材个性化。冯骥才、王圆等内容来源于作者平时较为丰厚的阅读积累,这些人以及事都密切地关联着废墟,是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积累新鲜素材,使用大众不常使用的素材,也能使文章个性色彩浓郁。

3.语言个性化。开篇运用精致细腻的描写,再现废墟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作者丰富而准确的想象力。读来如见其形,同时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作者对废墟浓浓的敬畏之情,含蓄而深沉。

4.本文的题目“废墟不虚”运用谐音,好读易记,寓意新奇,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