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滕王阁诗文的文化意蕴及其现代表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滕王阁诗文的文化意蕴及其现代表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 要] 江南三大名楼各具文化个性,滕王阁更是魅力独存,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滨的这座建筑,不仅是江西历史文化的见证,也堪称中华文化地标之一。滕王阁是古今文人寄情抒怀之地,千余年来文人墨客的歌咏为其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亦使其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盛世的高阁吟诵,衰世的触景生情,积淀了滕王阁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中,美景雅聚、说古论今的大气开阖,意坚气豪、不甘沉沦的积极进取,以及地方官员赏文重才的雅量和青年才俊敢露锋芒的胆气,涵养了滕王阁的人文精神,极具现代意义。

[关键词] 滕王阁;文化意象;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李 昱(1966—),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W1011)及南昌市社科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NCSK-Y14)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之滨——“附临章江,面直西山之胜”。史载,此阁由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创建,建阁本为观景玩乐,却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盛名传世。所谓“歌舞已随尘土化,文章终是古今夸”,实是“文以阁名,阁以文传”。王勃的创作对名楼文化的生成与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中国文学艺术首创、助推下,历经千余年聚集内蕴,滕王阁已不只是有形的建筑,更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在历史的更替中,滕王阁屡毁屡建,文人在此来去、流连。盛世的高阁雅聚,衰世的触景生情,积淀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中,美景吟诵、说古论今的大气开阖,意坚气豪、不甘沉沦的积极进取,以及地方官员赏文重才的雅量和青年才俊敢露锋芒的胆气,涵养了滕王阁的人文精神,是极具现代意义的。而作为古今文人寄情抒怀之地,千余年来文人墨客的歌咏为滕王阁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亦使其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其中表现的人文精神和内含的文化意蕴,对挖掘名楼文化个性,探寻城市形象塑造、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均有积极意义。

一、盼明主贤君识才、赏才的人文情怀

滕王阁是一座才子之阁,不少诗文所表达的入世情怀,或者流露出那种时过境迁的沧桑与怀才不遇的沉郁,我们可以读出他们渴望明主贤君识才、重才的强烈愿望。这方面王勃及其序作的影响可谓深远。正如元代高信卿在《大江东去(滕王阁)》中所写的“闲登高阁,叹兴亡满目,风烟尘土。”滕王阁诗文中还有一些作品则明显地传达了一种呼声——要求社会赏识人才,尊重人才。辛弃疾赞“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贺新郎?赋滕王阁》),词里有对古人才华的欣赏,有“物换星移知几度”、“空有恨,奈何许”的叹息。结合词人一生为复国强军奋斗的事迹,更明白个中滋味。《滕王阁序》所引“徐孺下陈藩之榻”的典故众所周知,对人才的赏识和追求,堪称古今共识。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便是江西省形象宣传独特而绝佳的口号。

人才难得,伯乐更应旌表。但在滕王阁故事的流传及解读中,对赏才、识才的洪州都督阎伯屿的肯定、赞美是比较吝啬的,相反,写得更多的则是他的“尴尬”。据《唐摭言》卷五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请宴所,极欢而罢。”这一记载流传甚广。在各种流传中,对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的心思、行为格外关注,也不乏渲染,对“公矍然曰:真天才,当垂不朽矣”的赞语和“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的做法,或解读为阎公不得已自找下台阶,或分析说反衬了王勃的才华横溢。即使是当下滕王阁景区的导游讲解也是如此:“唐朝上元二年(675),洪州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并重加彩绘。维修工程竣工后,他本打算在重阳节那天大宴宾客,让事先作好准备的女婿吴子章一展文采,谁知那天却被王勃抢先作序,为新阁增辉添彩。”后世对这位洪都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摒弃嫌隙,识人、容人的雅量和赏文、识文的慧眼,缺少积极的肯定和良好的正面宣传。

当今社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和渴求,可以说已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获得发展,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古至今滕王阁诗文中的求才呼声一直没有断绝过,建功立业的精神追求到了现代,已不是文人所独有,而是所有现代人努力奋斗的目标。近年来,南昌市政府开设了“滕王阁奖”,表彰在南昌建设和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正是求贤赏才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抒怀才不遇,却不甘沉沦的进取决心

“自古英雄多寂寞”,在中国封建时代,众多才华横溢者难逃多舛的命运。王勃便是其中之一。在序中作者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言:“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他不但举贾谊、梁鸿之例,且在这些典事里直抒胸臆,悲叹自己时运不济,末尾更直言悲愤:“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均表达了才华未能施展,空有报国之心而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后世滕王阁诗文普遍带上了这样的叹息,充盈着对传统文化反思的忧患。

滕王阁诗文中那些反映不遇时的作品,那些表达身世经历、仕途坎坷和对世事浮沉、沧海桑田深刻感受的作品,从社会理想、仕进愿望和世事沧桑的层面,或怀古叹今,或追忆往事,或感时伤世,或叹人生离合,有很大的抒情空间。宋代赵长卿的《鹧鸪天?只惯娇痴》感慨“落花流水一春休”,元代梁寅的《金缕曲?泊南浦》看见“画栋朱帘歌舞地,风景已非前度”,虽然庆幸免于“乱离苦”,但见春去光阴逝,仍不免萌生归隐的念头。明代喻综有《上调?南浦?滕王阁怀古》和《上调?法曲献仙音?滕王阁怀古》,诗中问“忆从前何事不染情?”感慨“日月销磨,今古不见旧旗旌”,叹息“人去阁空”、“几度变更今古”等等,均表达了不遇治世引发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