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温网男子单打比赛发球落点分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温网男子单打比赛发球落点分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选择2012年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的8强选手为研究对象,对八强七场比赛发球落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今世界网坛男子顶尖选手在比赛中,不同发球落点一发或二发的分布率发球速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上述两因素基本上都不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而胜者在右发球区一发向外角、追身及二发向内角,与左发球区一发向外角的得分率则与落败者有所不同,提示此点可能是影响比赛胜负的重要关键。

关键词:2012年温网男子单打;发球落点;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5-0083-04

发球是唯一由选手掌控的技术,发球技术的好坏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现今的网球比赛,特别是顶尖的男子赛事,发球不仅是一分的开始,同时也是直接得分或是间接经由强势发球而获得在来回击球过程中的优势来赢分的重要手段。这种优势造成在硬地球场上每一分大约有65%是在1~4 拍的来回击球中就能分出胜负,且时间通常短于五秒[1]。也就是说,发球者常常能在发完球后就直接赢分,或是在接发球选手勉强回球后,不佳的落点让发球者能轻易的击出致胜球而得分。因此,顶尖选手的比赛经常会变成一场发球大战。如何确保发球优势,势必成为选手们最关心的话题。

长期以来,发球一直是网球理论研究的重难点,而球速、一发及二发成功率、得分率等被认为是影响发球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无可否认,发球落点等也是保住发球局的重要指标,而此方面的研究似乎不多,运动员的认识也比较模糊[2]。实际上,有经验的教练员已经开始关注发球落点的正面作用。本研究在此假设的基础上,以2012年温网男子单打比赛为例,对进入8强的选手的发球落点进行分析,为提高其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与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相关性分析

2.1获胜选手与落败选手发球技术的整体比较

如表1所示,2012年温网比赛中获胜与落败选手在各项发球技术方面虽有一定差距,但仅在一发得分率与二发得分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与整体发球技术相同,在不考虑发球落点的情况下,获胜与落败选手无论是在一发或是二发的分布及平均时速皆无显著差异,说明当今世界网坛男子顶尖选手比赛中,一发或二发的分布及发球速度基本上都不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不过从图2、图3可以看出,选手们在执行一发及二发时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以右发球区为例,一发向外角的百分比最高(41.9%),其次为发向内角 (35.7%),而仅有22.3%是发向接球者追身的位置,但二发时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形,有高达55.6%是发向接球者追身,其次是发向内角 (30.2%),仅14.3%是发向外角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一发时选手们在发球的选择上会以侧旋发出外角球,试图将对手拉出场外以减缓接发球的威力,甚至造成失误,同时有利于为下一波的攻击作准备[3];但二发时,为了减少双误,通常会增加球旋转,牺牲一些速度,以提高成功率,因此二发的平均速度远低于一发[4]。再者,发向接球者身体亦可减少发球时左右边线的出界机会,同样有效降低双误,所以才会有高达55%左右的二发都是发向发球者的追身位置,而这种情形在左发球区发球时也有相同趋势。

另外,一发发向追身的比例是最低的(右发球区22.3%,左发球区24.3%),二者发向追身的得分率不仅都低于发向外角及内角,制造ACE的机会也较少。图2整体选手各落点一发、二发分布率图3整体选手各落点一发、二发平均时速

至于各发球落点的二发得分率,虽然获胜选手整体的二发得分率是显著高于落败选手的,而且在不同发球落点的二发得分率也都是获胜选手优于落败选手,但仅有在右发球区发向内角时达显著差异水平,或许是因为二发较慢的球速对接球者造成的威胁不大,因此在多拍来回之后发球者并不一定占有优势。而在右发球区发向内角时,接球者回击球的角度相对受限,且又是发向反拍,接球者发动攻击的机会较低,因此获胜选手在得分率上显著高于落败选手[5]。

4结论与建议

4.1在比赛中无论获胜或是落败的男子网球选手,在各发球平均球速大体是一致的,显见其有相同的发球能力,但发球落点的分布率有显著差异,显见其发球策略不同。

4.2在右发球区一发向外角、追身及二发向内角,与左发球区一发向外角的得分率则有所不同,而此点可能是影响比赛胜负的重要关键。

4.3建议在今后的训练中,在一发方面加强向外角、追身发球能力的训练,二发方面强化向内角发球能力的训练,提高重点区域的发球能力。

参考文献:

[1]Sheridan,H(2003).The problem of power-serving in elite male tennis.Tennis science&technology:273-281.

[2]Miah,A.(2000).“New balls please”:tennis,technology,and the changing game.In S.J.Haake,&A.O.Coe(Eds.),Tennis science&technology(pp.285-292).Oxford: Blackwell.

[3]Klaassen, F.J.G.M.,&Magnus,J.R.(2000).How to reduce the service dominance in tennis? Empirical results from four years at Wimbledon.In S.J.Haake,&A.O.Coe (Eds.),Tennis science&technology(pp.277-284).Oxford:Blackwell Science.

[4]李明芝.优秀男子网球选手每局第一分的技战术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1):53-57.

[5]王群龙.运动表象能力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接收球准确性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4):56-61.

[6]黄鹂.世界优秀网球选手发球技术变化的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3).

[7]林永安.同击球位置探讨网球发球的球与点[J].医专学报,1994(8):21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