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体育“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体育“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体育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掌握动作技能、提高运动兴趣等有积极的影响。体育“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结果的需求上。有自卑、逆反、自闭、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体育“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手足无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体育“学困生”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一些学生由于体形较胖、力量较差的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动力不够,体育成绩提高较慢,形成心理障碍。如何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对体育“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和谐氛围,诱发学习兴趣,激发自信

体育“学困生”多数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如有的认为身体强弱是先天决定的,有的把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对立起来,也有的只求不生病就行等。因此,教师要主动用生动的事例和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并注意观察、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把提高认识和培养兴趣结合起来,调动起积极因素,教育他们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二、引导学困生克服自卑,学会自我激励

有的学困生自卑心理较强,在学习上缺乏信心,对成功不抱希望。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体育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考虑周密,提出合理练习的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当学困生自卑时,我们要对他们说:“退缩是弱者的行为,勇敢些,孩子,你一定能行!”

三、尊重差异,学会欣赏,唤起学生成功的体验

体育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练习阶段施以不同教法和要求。对体育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采用分组形式,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对同组学习困难学生,降低运动项目难度,要求他们在低难度、低要求、低条件的环境下完成动作,以此获得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成功感。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如学习短跑的途中跑技术时“坐着跑”,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腿部力量太差还是技术概念不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掌握技术。

四、注意安全,加强保护与帮助

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等不同的情况,合理地运用保护帮助的措施,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胆子较小的学生,不能讽刺或嘲笑,应给予积极的鼓励、暗示,有时教师给予肯定的一句话、一个词、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动作,对学生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个别辅导,教师还要亲自参与保护与帮助的工作,增加学生练习时的安全感,使学生大胆地放开手脚进行练习。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掌握自我保护和相互之间的保护方法。此外,课前做好场地、器械的准备,对不符合要求的运动器械要杜绝使用,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深刻的恐惧后遗症,影响运动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五、创设展示平台,发现闪光点,找回自信

首先,体育教师不要让体育“学困生”常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要善于并及时发现体育“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励体育差生的上进心,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断进取。

六、进行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使“学困生”快乐成长

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把教师看做是自己人,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反省,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投入教师情感是一种从满足体育“学困生”需要出发的措施。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稍对他们加以关爱,就会使体育“学困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可敬、可信,情感上引起共鸣,增强向师性,进而以正常的心态进行体育课的学习。

总之,“学困生”不是学生中的“另类”,也不是学生中的“次品”,他们和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比其他同学更需要关心罢了。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体育“学困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学困生”。

(作者单位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