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居民感知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影响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居民感知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影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考察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推动其参与和支持旅游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步骤。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贵州巴拉河旅游区为例,研究表明,巴拉河旅游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持肯定态度,但不同类型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居民感知;贵州;巴拉河

中图分类号:F592.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3-0145-09

一、引言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感知及态度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并取得众多成果。早期主要关注居民对旅游的经济影响的感知(Getz,1986),现今则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Besculides et al,2002)、社会和环境影响(Brunt&Courtney,1999)的居民感知。Mathieson与Wall(1982)指出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总的来说是有益的,社会影响与环境影响则不然,这与旅游发展阶段相关联;Ap与Crompton(1998)较为全面地综述了关于居民感知旅游影响及居民态度的文献,指出人们关于经济及环境影响的正面或负面态度往往易于达成共识,而关于居民对社会及文化影响的态度却有时相去甚远。Ahn(2002)将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态度与旅游者的感受做定性与定量的相关分析,从而使研究达到一定深度。总体而言,国外在实证与理论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我国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关注这一问题,陆林(1996)、宣国富(2002)、黄洁(2003)、苏勤(2004)、陈金华(2007)等人对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与态度做了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综观我国相关文献,研究以城镇居民、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理论分析多、数据分析少,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到目前为止,国内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研究较少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感知及态度分析,本文将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有益的补充。深入研究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及对旅游业的态度,对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区域背景、研究方法及调研数据检验

(一)研究区域背景

巴拉河流域农业旅游区(以下简称巴拉河旅游区)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东南面约12公里处,以凯里三棵树镇的怀恩堡村为起点,沿巴拉河向南逆流而上20公里,直至雷山县境内,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545亩。巴拉河旅游区包括南花、郎德、季刀、怀恩堡、猫猫河、南猛、脚猛等7个主要村寨,共有农户1082户、人1214758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8%以上。距贵阳龙洞堡机场140多公里,通过凯麻高速公路西连贵新高等级公路直达广西,东有65号高速公路进入湖南。七个村寨距离凯里至雷山主干公路均在2公里以内。

“山水+田园+民族文化+科技农业+历史遗存”是巴拉河旅游区的主要特色。七个村寨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农业兴旺,民风淳朴。厚重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浩瀚的口碑文学,富于哲理的曲艺嘎百福,娓娓悦耳的押调苗歌,内涵丰富的鼓社集会,式样繁多的民族服饰,别具一格的村寨吊脚楼等众多的人文景点以及男耕女织的劳动生活场景,吸引了大量旅游者。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旅游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04年国家旅游局评定黔东南州巴拉河流域农业旅游区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巴拉河旅游区的南花村,被农业部授予“生态家园富民示范点”;郎德上寨,2001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全国百座特色露天博物馆”。

(二)研究方法

居民感知、态度与旅游影响研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范畴,注重田野调查法,强调对任一社会现象的判断都必须建立在踏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旨在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所以主要采用现场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的实证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调查时间为2006年11月及2007年5月;调查对象是巴拉河旅游区南花与郎德上寨居民;问卷发放采取随机上门调查的方法,问卷发放后,调查者帮助被调查者理解问卷并当场收回,以保证问卷质量及回收率;正式开展调查之前进行了试调查,以保证调查结构的严谨性和完备性。问卷共分发并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92.25%。问卷包括五部分内容,共69个问题:第一部分是被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以及社会属性,如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等。第二、三、四、五部分是问卷主体部分,就居民参与旅游基本情况、居民对本地区旅游的感知、旅游影响及发展建议进行评估。问卷主体部分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按满意程度或赞同程度由低至高分别赋1―7分)请被访者对调研列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三)问卷基本信息及信度检验

本次成功调查的样本中,男性占57.53%,女性占42.47%,苗族居民占期95.9%,以25~64岁年龄段为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水平,家庭年收入5千至2万居多,收入来源以务农与旅游经营为主等。根据对旅游区主管部门的干部访谈得知,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与旅游区内居民总体特征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研究采用克伦巴赫(L.J.Cronbaeh)Alpha(α)信度系数法,Lee等人(2004)在进行因子分析时认为Alpha(α)值大于0.6,表明数据可靠性可以接受。各因素层潜变量的Alpha(α)系数均高于0.6,且总量表Alpha(α)系数达到0.8445,说明本次调查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进行方差分析,F=45.1848,P=0.0000(

三、研究发现

(一)居民对农业旅游现状评价

1、居民对农业旅游现状评价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对于异常数据进行了必要的校正和剔除,对缺省的数据采用样本均值替代法进行处理,经过计算得到“居民对农业旅游现状评价”中各项指标因子平均值、满意度等。结果显示,村民对巴拉河旅游区的总体评价较好,也较为一致(其均值在指标层中由高至低排第二,标准差由低至高排也是第二),其中对“生态状况”(大气、冰质、土壤等)、“风光”、“乡村风貌”、“生态状况”、评价中选择完全满意或很满意―7分、6分的比例超过七成,分别是76.7%,79.5%,79.5%,91.8%。而且,对景区的“生态状况”村民非常自信与推崇,在所有指标因子中均值最高,达到6.5753。

同时,“开发总体规划”、“交通设施”、“行业标准及规范制定”因子评价中,完全不满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