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勘经济之市场化发展是改革的必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勘经济之市场化发展是改革的必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117-02

2008年起,国土资源部发起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汪民副部长提出“要突出重点,破解难题,创新机制体制”的目标任务,要求地勘队伍改革要与地质找矿和矿业权管理协调配合,从而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

地勘单位改革的历程始于1999年,[1999]37号文明确,“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2003]76号更明确指出,“对地质勘查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其精神实质是增强地质勘查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全面激活和强壮地质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勘单位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

随着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之时,就明确了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的方向,但应采取何种形式、方式去实现这个目标,却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研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地勘单位的改革仍然充满矛盾和困惑。企业化是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但目前地勘经济发展还很脆弱,地勘单位的发展现状、自身的素质和所处环境分析,尚不具备企业的生存能力和条件,需要有一个转化积累的过程。

一、地勘经济运行现状和凸显的问题

(一)地勘队伍的事业性质与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改革体制出现矛盾。地勘单位属地化后,仍延续事业化管理,但要求其向企业化过渡,探索地勘经济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个特定的阶段,事业体制下的企业化经营政策对地勘单位的稳定,国家公益性地勘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的稳定和依托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勘单位事业化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却制约了地勘经济的发展,体制上按事业单位管理,机制上在事业的框架下引入企业管理的成分,形成很独特的“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化的路子”的管理模式。从微观上看,充满活力,但宏观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标准,随着以资金、资本等形式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地勘经济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由于事业的体制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从而使得地勘单位在实际操作上,不能运用相应的市场工具与社会项目合作,由此矛盾日益凸现。

(二)地勘市场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产业经济发展之路还处在探索之中,地勘单位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长期以来,地勘经济运作方式都是执行国家财政预算或计划任务,地勘单位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承担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保障任务,地质成果有偿转让一直未能实现;地勘经济仍依附于其它相关行业才能得到发展,地勘经济完全市场化发展还难以实现。地勘单位主要是承揽来自政府和企业的地勘项目,从而参与到地勘工作中来,与政府或者企业进行合作的关系,也完全是委托与被委托关系,不存在任何经济形式的成果分配,对地勘成果没有分配和共享关系。而这种体制要求政府投入的地质勘查费不能形成利润,国家的投资不能在地勘单位形成积累,这种运作方式本身就不具有市场经济特征,直接导致地勘单位现有资产总量很少,质量不高,人均净资产占有量更小,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严重不足。

(三)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缺乏产业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地勘单位队伍臃肿,在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就业问题极为突出,但在我国,地质工作一直未能实现产业化运作,矿业权市场不发达,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只是按市场化运作,矿业企业的国有化程度很高,商业性地质工作市场很小,体制目前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致使地勘单位企业化、地勘经济市场化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是队伍庞大、人员多,专业技术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在市场竞争中高文化素质的潜能无以发挥;二是技术装备落后单一,设备以地质找矿为主,难以进入市场;三是包袱沉重,欠账过多,后劲不足;四是地勘单位自成体系,经营规模小,加之没有主导产品和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差;五是国务院给予地勘单位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政策有的正在落实,有的还未落实。

(五)现阶段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政策,限定了地勘经济的发展空间。地勘单位的事业体制决定了地勘单位虽拥有独立的可支配财产,国有事业性质限定其不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普遍缺乏经济实力,又不具备市场融资的主体资格,也不符合风险基金对投资主体的要求,融资无门。因此,其参与资本市场的程度极低,不能通过经营积累得到发展,从而也就失去了在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条件。

(六)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地质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指出,“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后,编入地方事业编制,财政投入的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勘查项目均取得了大量地质成果,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源供给,使国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能够比较顺利的实施,地勘经济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实践说明,地勘单位现有建制和结构保证了公益性工作有所依托。

二、对地勘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2003]76号文指出,“各地质勘查单位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坚定改革方向,主动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使地质勘查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体制改革依赖于体制创新,发展地勘经济,必须改变地勘单位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企业化实现之路。必须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管理制度改革为基础,建立多元化的地勘投资渠道和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要创新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发展观念、人才观念和分配观念。

(二)主动适应市场,按市场化的要求规范管理行为

1.理顺关系,调整结构,整合资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了解市场,适应市场,积极参与市场,主动服务市场需求,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2.建立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并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支持性、灵活性、协作性、实用性开放性原则,结合发展战略和目标,注重支持性;进一步完善多种形式分配制度,分配与质量、成果、效益挂钩,激发群体创造激情。

3.增强对市场信息和宏观政策反应的敏锐性。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为地勘经济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途径和空间。

4.发挥行业优势,变技术优势为经济优势。积极践行两个“更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有效提升自身地位。

(三)着力构建适应地勘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

行业的兴衰取决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为适应地勘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勘单位必须努力实现自身机制的市场化运作。

1.建立并完善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地勘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职业经理人管理队伍,使经营专家团队成为地勘经济管理的核心力量。

2.投资政策向人才资本倾斜,使地勘单位逐渐成为学习型组织。

3.改变粗放的管理方式,真正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从依赖主要负责人的个人素质向经营专家团队的集体决策转变。

4.管理工作的重心由对事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5.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并完善相应的预警机制,提高应变能力、危机管理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6.知识管理成为地勘单位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

(三)培育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进化为企业整体内涵的全面较量,发展战略、人本、文化成为市场竞争最为重要的内容,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着发展方向。一方面地勘行业应围绕地质勘查领域去拓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先行的一面旗帜,这是发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服务领域例如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农业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的调查防治、城市地质、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评价等要牢牢占领战略制高点,高起点运行。同时,侧重人才资源、组织结构的调整,财务管理、市场经营体系的建立,积极推进信息化、企业文化的建设。

其次是战略目标,从实际出发,长短结合,远近兼顾,按照长期、中期、近期依次制定。长期目标以行业为单元,成为政府决策所倚仗的智囊机构,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先行力量。中期目标是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层出不穷激烈的竞争中加速度充实、发展自己,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近期目标是年度目标,既脚踏实地,又不可过于保守,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最后,目标既已确定,思路确定出路。明确思路下有重点方向,方向下有具体措施,措施下有明确目标,目标则具体到实施单位、责任到人,到时间节点,从而使思路成为共识、变为行动、转化为工作成果。既定的战略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保障能够实现,是最为关键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