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日相通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日相通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尺八是一种竖吹的竹制乐器,而又因其尺寸为1尺8故取名为尺八,前四后一开五孔,一种类似于箫的乐器,与萧相比要短粗些,是中日交流的一个纽带。中日交流不仅限于政治、文化、历史方面,同时也涉及到音乐乐器方面。而乐器尺八作为一个交流媒介促进中日文化交流。随着历史发展,尺八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在日本却广为流行。但毋庸置疑的是尺八是由中国传入日本,被日本人所重视并且弹奏至今,中国弹奏之人逐渐递减。究其原因,大多数人认为其弹奏之难。该乐器文化是否应该在中国继续被发扬以及重视是本文呼吁的目的之一。本文着重于尺八的来源以及与尺八相关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它背后隐藏的文学韵味。

关键词:尺八;中日交流;文化;文学韵味

一、尺八的始源

在中国,提及尺八,对其了解的人可能并不是很多,但是中国是尺八的发源地,当今社会,尺八在日本仍然流行而在其发源地的中国却是濒临失传,究其原因是由于其演奏很难。尺八,竹制,竖吹之管乐器,发源于远古时代的骨笛,承接汉魏长笛,流行于唐宋时代,其历史源远流长。

从构造上来看,尺八的形态是很原生态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现代化进展,我们使用的乐器都过于现代化,很少还保留着这种原生态的物件。资料记载:尺八发源于东汉时期的中国,隋唐时成为主要的宫廷乐器,宋朝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之后,由于宋朝社会动荡和元朝少数民族统治中原造成的文化断层,使得尺八在中国渐渐失传,在日本却广为流传。中国宋代尺八在日本经过历代传承,发展,对日本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尺八自唐至明经历了三起三落,文化的兴起与衰退与中华文明同步产生与发展。尺八虽然只是乐器,但尺八有着丰富的文化与美学内涵,在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其中包括史,声,律,文,美,哲等学科。据史料记载:日本僧人心地觉心于镰仓时代建长元年(1249年)来华,入杭州护国仁王禅寺修禅,因叹赏同门张参所吹尺八曲的清妙,宝佑元年(1253年)由在日本的源心和尚介绍,于9月28日,求学尺八于张伯的第五代传人张参。宝佑二年(1254年)心地觉心回日本,并将尺八的演奏技艺传授了日本人寄竹和随觉心一同去日本的张参的徒弟――国作,理正,法普,宗怒等四位居士。从此,唐宋两个朝代的尺八流传至日本便告白于天下,尺八虽为物件,但是却是中日友好交友史上的起到媒介作用的乐器。从那时起,杭州护国仁王禅寺也就成为日本近代尺八的发源地,也就成为了日本尺八祖师的祖庭,当然这也是前人的探索所得知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史证。

二、尺八的有缘人

尺八文化在众多领域都有涉及,尺八本身是属于乐器的一种,其与文学美学之间的关联也是不容小觑的,而且也会是最值得我们去欣赏与研究的。在日本,流传为三个流派:“琴古流”,“都山流”“明暗对山流”。说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位与尺八有缘的日本人,名字叫冢本松韵,他属于“明暗对山流”派的第四代传人。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与尺八结下姻缘,而又是什么让他坚持自己的执着走下去的?据资料记载,冢本与中国的缘分是始于1999年,当时在杭州,冢本拜见“中国笛王”赵松庭为师,向其学习循环呼吸法。中国的77岁赵松庭老师特别希望冢本能够将发源于中国却在中国早已经失传的尺八演奏带回中国,当时冢本当即答应,两年后,赵松庭老师离开人世。此后的十年里,冢本每年都要自费来到中国两次,赠送尺八及义务教授,兑现了他的承诺。在当今世界,正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够从内心热爱别国文化并能够进行交流传播的仁人志士。可以说冢本的这种行为促进了两国间尺八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冢本与赵松庭先生的偶遇成就了尺八再次回到中国进行延续流传的媒介,冢本第一次与赵先生相见,赵先生就给冢本一种尺八的吹法,让他回去琢磨,可以说冢本与赵先生的相遇就是一种命中注定,当年记者对冢本进行访谈,冢本亲自回答第一次见到赵老师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赵老师的神情和气质与他的父亲十分相似。有时我想,用我们中国的一个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来形容冢本与赵松庭先生的关系是否恰当,虽然伯牙摔琴谢知音,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再懂得他弹奏的琴声。但是冢本与赵先生既可以用良师益友来形容,也可以用知音来形容,我想这样的比喻是恰当的。

三、尺八的文学韵味

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名的诗人,具体来说是一名僧人,也被人称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僧不俗,亦僧亦俗”的和尚。他叫苏曼殊,1909年樱花时节,诗人苏曼殊在日本京都浪游,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传来了似洞箫又非洞箫的乐声。苏曼殊便听出了那是尺八的吹奏,乐曲凄凉苍凉,他心有所感,便写下了流传至今的诗作――《本事诗之九》

春雨楼台尺八萧

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

踏过樱花第几桥

这首诗的意境勾画的是一个落魄的僧人身在异国他乡,在寂寥以及空旷的心境中,忽然传来了一阵酷似故国洞箫的乐声,心中荡起思乡之愁,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境不禁让人惆怅。诗中的‘第几桥’中的‘几’就表达了作者的不确定性,反映了他当时的那种内心的恍惚。而第二句话中的‘何时归看浙江潮’的‘归看’也正是道出了诗人思乡的心绪以及那种遥遥无期的期盼与向往。虽然诗中并没有直接书写思念故国的字眼,但是句句都饱涵了思乡的情绪。也正是苏曼殊的这首“春雨楼台尺八萧”令后人更是引以借鉴传送。之后继苏曼殊,还出现了像卞之琳这样的学者,相继写下了《尺八》《尺八夜》等等的名作。在《尺八》中,最后一句话“海西人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海西人究竟失去的是什么?其实具体来看,“失去的悲哀”指的是“尺八”,可见对其失去的惋惜之情。

四、总结

由这一个小小的“尺八”牵动的不仅仅是乐器上的交融,而且更是两国间文化的交流,虽然“尺八”的演奏较难,在中国也几于失传,我想,既然有尺八的传人,也有对尺八钟爱的学者,就该把这项“尺八文化”继续流传下去,日本也好,中国也好都应该对“尺八文化”饱含一种敬意。尊重文化,把我们曾经弄丢的文化再次拾回,这是一种对文化的敬重以及对自己祖国的敬仰。写下这篇文章就是让我们中国人重新认识这个失传的尺八文化,感受文化的灵动与激情。(作者单位: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日本文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 梅本红.洞箫・尺八小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 星旭.日本音乐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4] 林克仁.中国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 沈括.梦溪笔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