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风景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与创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风景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与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结合南宁青秀山凤凰塔改造设计过程,具体阐述了风景建筑地域性表达方式,并总结出相关结论,以期对今后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风景建筑:地域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TU98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2-0079-02

1 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初以来,“国际性”现代建筑风格的泛滥盛行,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同一化倾向,城市的建筑物几乎成了平屋顶、白瓷砖、玻璃幕墙的代名词。人们逐渐感受到建筑和城市所在地区、民族、艺术审美上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建筑师不得不开始寻求新的建筑语汇,为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建筑的地域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这个背景下,建筑的地域性应该如何合理表达又成为了一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

2 相关概念及背景

作为建筑的一部分,风景建筑是指风景区或片段风景地段,以及具有风景性质的园林地段内的景观建筑。它从属于风景环境的景观要求和环境文化要求,是一种特定的景观建筑类型”,主要包括观景、管理、服务、住宿及休、疗养建筑等。

所谓建筑的地域性,或称地方性,是指建筑与所处地方的自然条件、经济形态、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的特定关联,它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域性从建筑产生之日起就有,是建筑与生俱来的属性。建筑的地域性是一个地区建筑形式与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并取得平衡的结果。它包含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强调建筑所处的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它又强调历史文脉,即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历史,自然就会有历史的积淀,它存留在建筑和城市中,融汇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各民族有着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和地方风情,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相应的,民族建筑类型繁多且各有特色,而各地区又是特点分呈,例如羌族碉楼,云南傣族小乘佛教的寺院、大金塔、土司府,中南、西南地区最有当地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如苗族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北方游牧民族的毡房等等;而民居建筑则有江南水乡、皖南山区、山西及西北的窑洞、四川宅子、北方四合院等各自的风格特色。中国悠久的建筑文化、广阔的地域、异彩纷呈的建筑形式都为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然而,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当前,风景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往往注重建筑的形式、尺度特征、材料等建筑表面,而忽略了建筑内在的、核心的历史文脉的传承与表达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风景建筑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环境中的,它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以及人文风貌与社会结构的演变与历史发展进程,必须有其文化上的定位,并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形似或者简单的搬运与转移。而脱离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环境,这样的风景建筑只会成为一座没有生命力、没有灵魂的孤岛,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作用。

以下就结合南宁青秀山凤凰塔改造设计的过程来谈谈风景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与创作。

3 凤凰塔改造设计

3.1 概况

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是广西南宁市最著名的风景区,也是南宁市内唯――家国家AAAA级旅游区。青秀山因林木青翠,山势秀拔而得名,整个景区以森林为主体,以绿色为主题,包括青山、凤凰岭、帽子岭、雷劈岭等几十座山峦,素以“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称,并被誉为“绿城翡翠,壮乡的凤凰”。

青秀山凤凰岭得名于其山体形似一东朝太阳展翅欲飞的凤凰,又因脚下分布着99座山岭,形似一朵朵开放的牡丹,围绕在凤凰脚下,故有“凤凰戏牡丹,牡丹九十九”之说。从南部远眺青秀山,山形宛如凤凰展翅,凤凰塔就建在中间最高处――凤凰头上。站在凤凰塔上鸟瞰全市,邕江、五象岭、琅东新区等城市景观尽收眼底,是市民及游客登高望远的制胜之处。

3.2 现状条件

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地处亚热带,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的气候特色。凤凰塔位于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核心保护区内,与青秀山北大门区连接,内、外部交通条件非常便利。

现有凤凰塔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塔体高32m,共5层,层层敞开,是整个风景区的最高点,也是南宁市区的制高点。塔顶视野开阔,登塔远眺,周边自然及城市景观极其优美。塔后建有三级八卦台阶,各级石柱和栏板均雕刻有古代壮族舞姿人物及花乌图案,石柱顶端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塔前方立有“凤凰戏牡丹”石刻像一座,高4m,呼应“凤凰戏牡丹,牡丹九十九”的传说。

由于凤凰塔建造年代久远,随着近年来青秀山的发展,凤凰塔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渐渐降低,也不能满足青秀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要求,因此,凤凰塔的改造已是当务之急。

3.3 设计构思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各自的语言、服饰、建筑物、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喜庆节日、民间艺术、工艺特产等,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为凤凰塔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的研究与分析,综合考虑凤凰塔的现状和其他相关条件,最终选取了以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为建筑原型,结合侗寨、壮乡的民族特色,对主体建筑凤凰塔、周边环境及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全面组织和设计,突出凤凰塔作为南宁市区制高点的标志性建筑地位,体现其观光性、游览性、独特性、标志性、统领性、文化性等。具体体现在:

(1)挖掘侗族建筑元素,充分体现民族风情

(2)在发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理论和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以砖瓦、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传统木结构进行表达,使侗族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

(3)结合侗族的风俗和人文特点,满足节日或庆典的需要:

(4)将传统具有侗族特色的文化予以简化抽象,运用在建筑、铺地、雕塑、小品中,简约鲜明的风貌引导现代的审美观。

3.4 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上运用景观设计的基本元素,充分把握场所精神与文脉,注重景观形态对人心理的影响,不仅在视觉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功能安排也力求完备,满足游客在游览时的休憩和游乐:

平面布局为凤凰展翅的形态,抽象、简单、易行是贯穿设计的主线,并有意识地对景观设计的要素进行简化处理:包括形式和空间的简化,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提供游客休闲活动的空间,加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空间上,采用不完全对称式,同时充分

考虑凤凰岭的地形地势特点,建筑随山体高低错落,通过层层台阶、步步而上,形成恢宏、壮观的建筑群体。走近凤凰塔景区,人们首先看到高高的凤凰塔矗立中央,其他建筑环绕在周围,依山势层层延展,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样的建筑格局。这样的建筑风格,最本色地体现了侗族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

功能分区上综合考虑游人游览、休闲、服务等要求,将凤凰塔景区划分为服务区、主景区和生态风景区三大部分。其中,服务区主要位于入口处,设有停车场、厕所等,主要提供交通分流、游览服务等:主景区包括人口门楼、凤凰塔、浮雕景墙、凤鸣亭、凰吟亭、登云台等,是主要的游览、休闲区域:生态风景区位于主景区的周边,以植物造景为主。

3.5 风景建筑设计与地域性表达

3.5.1入口门楼

入口门楼采用侗族风雨桥的建筑形式。侗族风雨桥的造型具有挺拔秀丽的特点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它与凤凰塔交相呼应,是景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门楼高近8m,顶为5层密檐,采用青瓦与钢筋混凝土相结合,内设舒适的座椅,可供游人游览、休憩。

3.5.2凤鸣、凰吟亭廊

在凤凰塔两侧,对称分布两个具有侗族风格的亭,通过廊与凤凰塔相连,以突出凤凰塔的雄伟,并以凤鸣、凰吟命名,与凤凰塔相呼应。亭身高近8m,顶为5层密檐,与人口门楼统一。

3.5.3凤凰塔

凤凰塔主塔采用侗族鼓楼的形式。在侗族村寨,鼓楼是作为标志和象征而存在的,这与凤凰塔的作用地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凤凰塔屹立在凤凰岭的最高点上,统领全局,体现出宏伟的气势。塔身共7层,高32m,其中第一层高5m,2~6层均为3m,顶高12m,塔底部均为正八边形,顶部为正四边形,形成13层密檐。考虑凤凰塔的功能要求。我们并未采用传统鼓楼内部一根雷公柱、四根主承柱、十二根檐柱的模式,而是运用现代柱网结构进行重新设计,满足游人的游览需求。塔内主要的游览、观景场所是第一、二层和顶层,游人可通过电梯直接到达顶层,欣赏青秀山的优美风光。

同时,设计了高达lOm的双层塔基,在烘托塔身的同时也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塔基的一层为服务中心,总面积约3000m2,设有商店、茶座、游客服务等,为游人提供购物、休闲、餐饮等服务。二层为展览厅,总面积约1000m2,主要展示少数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

此外,为了更好地表达侗寨、壮乡的民族风情与文化,我们设计了具有鲜明壮乡风情的铜鼓广场。展现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能满足歌圩、歌会等文化艺术活动的需要。在建筑的细部装饰、铺装、小品中,我们也运用了很多侗族文化中的诸如雕刻、彩绘、杉树崇拜、色彩文化等等,使得建筑的民族风格更加完整。侗、壮民族风情的结合也体现出广西多民族的地方特色。

4 启示

通过南宁青秀山凤凰塔改造设计,对风景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风景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不仅仅表现在建筑的布局、造型、尺度特征、结构、材料、色彩上,应该综合考虑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人文、风俗习惯等,深层次地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资源与有用的潜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需要,赋予其更加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风景建筑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尊重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生活习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个原则下,我们可以借鉴传统建筑文化的空间布局、造型语汇、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追求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并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法,表达历史的、文化的含义,将建筑的地域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实现传统与未来共生共融。

5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建筑形式和风格的趋同,建筑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只有着眼于地域的人文与自然特征,汲取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历史文脉,运用地域的丰富资源和技术,在趋同中求创新,才能得出自身的建筑特色,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地方风格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