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智慧课堂的途径特征:“闪现”着激昂的思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智慧课堂的途径特征:“闪现”着激昂的思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让课堂“闪现”着激昂思绪,需要教师有着艰辛的修炼过程,是在汗水中孜孜以求,是在烈火中的万千锻打,是激昂与沮丧中迸发的智慧,是在“不满足”的探寻中积累的智慧。有这样的智慧,才会有若履轻云,才使得课堂变得精彩纷呈。

一、智慧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结处闪现

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有一位老师有这样的设计:请小朋友写写“我的家”:①我家口( )人;②我( )岁;③我爸( );④我掉了( )颗牙。真是有心的老师,这些数据,能让学生显现出生活回忆,在趣味里对“数”与“物”的映射也易于理解。数学是抽象的艺术,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与数学的“抽象”之间的关系到底该如何粘连?能在两者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我认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这些“现实”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也越能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

【教学片断:三角形稳定性】

1.小棒圃围。师:同学们用三根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用这三根小棒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吗?(生齐:能)

学生尝试后,学生们发现不管怎样移动牙签,三角形除姿势变化外,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引导学生归纳:“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2.动手拉拉。实验:三角形和多边形木架,同座之间互相拉一拉……(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三角形木架怎么拉也不变形,而多边形木架轻而易举就变形了!

生:因为多边形的边长虽然固定,但它的形状和大小并不能确定……

将三角形稳定性明确定位于“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先用小棒围三角形,再借助经典的拉三角形、多边形木架验证之。这样的教学不仅形象、易懂,而且科学、明确地指向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这样的教学活动,把传统的“明理”变成了学生“发现”的过程,让学生明晰生活中为什么会用很多三角的道理,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二、智慧在“交流与探索”的碰撞中创生

笔者曾听过一节课,老师巧妙地引导,层层深入,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串中,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无不体现出教者对教材的深刻领悟和过程的精心预设。

【教学片断:“添添加加”与“移移”】

老师出示了这样一幅图。

师:看着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第一行有3个星星,第二行有5个星星。

生2:我知道一共有8个星星。

生3:我知道3和5合成8,(师:5和3呢?)5和3也合成8。

生4: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5和3。

生5:第二行比第一行多二个星星,第一行比第二行少二个星星。

生6:我知道3比5少。(师:5比3呢?)5比3多。

从这幅图中,学生们看到了数的排列顺序,数的大小比较,分与合,加与减,既复习了知识,又体验了问题被提出的过程,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求异创新的思维得到了培养。师生一起欣赏着一黑板的发现,不再有人举手了。

在学生的掌声中,我感到学生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飞跃。教学中,我们不妨做个有心人,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趣味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三、智慧在“预设与生成”的动态中建构

教学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教学片断:“上下车”的故事】

例题主要图意:汽车上原来有7人,有3人上车,有2人下车,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模拟场景,一切如我预设,学生很快列出7-2+3和7+3-2两种算式,并且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我正打算进入下一环节,冷不丁听见生1在讲话。

生1:我有不同的方法,我列的算式是3-2+7(我弄清了他的意图,其他的孩子大多一脸的糊涂,瞬间我必须做出判断,对学生有很好的益处,何不重新调整,由此让学生探究下去呢?)

师:那你能说说每一步你都算了什么?

生1:3-2算上车比下车多几个人,上车的人多1个,所以1+7=8人。

生(顿悟):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

生2:可是如果上车的人数比下车的人数少,该怎么办呢?(循声望去,原来是班里最会提问的学生,在这样的探索氛围里,又有了新的发现,我不想放弃这么好的一个探究机会。)

师:真是一个好问题,该怎么做呢?

生(大多数人的意见):我会我会。7+2-3,上车的2人就是7+2=9,下车的3人,就是9-3=6人。

生2(不死心追问):可是用原来的办法就不能做了。

生3(急得站了起来):可以做,可以做。还用3-2=1人,算下车的比上车的多1人,再算7-1=6人,就是多下了1人后车上剩下的人。

生2(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真可以做呀,我也会了。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该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就课堂教学而言,预设是必要的。在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吝赞许和鼓励,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善于找出自身的长处和问题;在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予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学会算我评价,反思学习的成败得失;在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自我评价的乐趣,以不断地体验成功、超越自我。有人说好课是“自然生成”的。但是“自然生成”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生成”,不能随学生说去,像踩上西瓜皮一样滑到哪算哪儿。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做到因势利导,变化调整,我们的课堂才能浪花闪耀,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