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汪老是永远说不完的文学话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汪老是永远说不完的文学话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逝世10周年之际,北京作家协会、《北京文学》杂志社、鲁迅博物馆、高邮市委市政府日前联合举办了“纪念汪曾祺研讨会暨书画手稿图片展”。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邓友梅,文学界人士林斤澜、赵大年、陈世崇、赵金九、刘庆邦、阎连科、孙郁、李青、张守仁、何镇邦、白烨、陈福民、、季红真、解玺璋、章德宁、陈徒手、邱华栋、韩小蕙、徐小斌、刘连枢、潘军、苏北、王升山、岳江等共聚北京鲁迅博物馆,追思和缅怀这位文学前辈。

“汪曾祺先生是我们大家共同敬仰的前辈,是北京文学界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文学界的骄傲。他那种唯美、向善、求真的态度,他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是我们所有作家都应该学习的。”铁凝首先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并以她个人的名义,向离开人世已经10年之久的汪老致以深深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她说,汪老是她在文学道路上的一位恩师、一位厚道的长者。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汪老去世前,我曾有机会多次与汪老交谈,他幽默机智的谈吐、乐观爽朗的人生态度、贯通古今的学养、奖掖后人的热情,时时感染着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汪老那里我体验最深。汪曾祺在他晚年的时候迸发出的创作热情、达到的文学成就,在新时期文学一浪接一浪的潮流中独树一帜的地位,使他成为广大作家和读者敬仰的文学大师。小说集《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等,都是众多读者反复阅读的文学精品。

谈到汪曾祺的文学创作道路及其文学成就,铁凝说,在我看来,汪曾祺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他始终以追求文学的美为创作目标。美,是所有作家创作追求的品质,但在汪曾祺笔下,美具有不可多得的特质。健康、快乐、平和、向上,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感动,还有不露声色的幽默,是汪曾祺小说总能够带给我们的阅读感受。作为一位有着深厚中外文学素养的作家,汪曾祺总是以轻灵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情境,把充溢着浓郁中国气息的艺术美感带给我们。他以短篇小说名世,他让看上去平朴的传统故事和强烈的先锋意味浑然天成地在自己的短篇小说里融合,在当年也吸引并折服了一批有才华的致力于文体探索的青年作家。汪曾祺是一位用散文家的语言、剧作家的结构方式来创作小说的作家,多方面的素养造就了他的小说。他的小说给人散文化的印象,又不失小说的味道,正是他这种多面的创作才能的高度体现。他的小说人物那种健康的天然去雕饰的人性之美,传达着他一以贯之的人生和艺术理想。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这也是作家和读者尊敬他的重要理由。他曾经为自己的一幅画题名为“人间送小温”,使我想到这也是他给自己小说的一份界定:他的文学是要带给人温暖的,并且这温暖不是轰轰烈烈的“大热”,而是“小温”。虽是文坛大家,却能非常谦虚而又恰当地对待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不夸大,亦不盲从。今天想来,尤为不易,也分外宝贵。汪曾祺充满暖意的小说使人的精神健康,内心平安。在今天,我觉得汪曾祺的创作对我们这代人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更年轻的作家同样有着强烈的示范意义。

汪老生前温和恬淡,怡然自得,10年后这一以他为话题的研讨会亦没有沉重的气氛。大家争相追忆着汪老点点滴滴的生前趣事,谈论着他真诚热情的本色为人,更赞叹着他描述凡人小事和乡情民俗的传神妙笔。很多人表示,汪老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生涯乃至整个人生,而这种影响仍将在当代文坛继续延伸,“汪老是永远说不完文学话题。”

“我这辈子大概是不会离开汪先生了。他的文字对我的生命是一种滋养。我能写一点东西,纯粹是汪先生阳光的照耀。”自称为“汪迷”的作家苏北说,是汪先生的文字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使我走进去,看到了许多心仪的人物。有学者提出了一个“通道说”,说汪曾祺是个“通道”。我同意这个说法。我们正是通过汪先生这扇门,看到了许多中国传统的,有时是无以言说的东西。

何镇邦提出,汪曾祺先生的作品经历了10年岁月的考验,越来越深入人心,除了他独具一格的文风之外,还要得益于他纯粹的文人本色,而这种本色在当下文坛却十分稀缺。

白烨也认为,汪曾祺先生举重若轻的文风和与世无争的为人,可称是一面镜子。和他相比,当下文坛显得浮躁和自我膨胀。汪曾祺先生的文风和人格都值得我们学习。

陈福民在会上历数了汪曾祺先生为当下社会与文坛留下的精神财富。他说,汪曾祺先生具有非常深刻而平和的古典精神,在生活价值和生存准则的恪守上,汪曾祺先生为时代作出了典范。汪曾祺先生还具有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如随遇而安的境界与荣辱不惊的处事原则,古代文人深刻的世界观,在汪曾祺先生身上得到极好的诠释。汪曾祺先生身上亦有一种精致的小说精神与俗世情怀,他关注生活中一颦一笑的细枝末节,拒绝不自然地“抻长”自己的作品。这对于当下文坛是一副清醒剂。

会上展出的汪老的100多页手稿、30幅字画、200余幅图片和几十本图书,让人们近距离地感受这位文坛前辈。老作家林斤澜谈到这位与他“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至交好友,千言万语汇成了这一句感慨:“一想到汪曾祺,就感觉他并没有走远,好像他还在那里坐着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