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戏曲与电视间运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戏曲与电视间运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以发展求生存的时代,戏曲电视联姻。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使戏曲电视化依然是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结合中的难题。通过对戏曲与电视的分析比较,结合运算的概念对戏曲电视化现象进行了重新认识。并提出戏曲电视剧与电视传播同步走的愿望。

关键词:戏曲电视;联姻;运算;交集;N次方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61-02

身处便捷刺激的高信息化时代,科技容量、受众群体与实效速度几乎成了衡量优胜劣汰的新准则,与这些新准则相伴成长的电视传媒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最具实力的赢家。于是,各门类艺术开始积极与之联姻,从而产生独具新质的视觉艺术形式与内容。如正活跃在荧屏上的MTV,电视美文,娱乐杂志TV秀等等,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戏曲,也被吸纳进了荧屏。央视的戏曲频道,河北卫视的《绝对有戏》,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河南卫视的《梨园春》等都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戏曲节目。然而,当我们面对着“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电视的时候,不禁会产生一种忧虑:目前的电视戏曲节目能真实完整地继承并发展国粹吗?亦或将其改得面目全非而后最终成为与之抗衡的新艺术力量?

既然戏曲与电视已经获得普遍联姻的机会,那就决不能只做简单的加、减法,它需要更审慎的分析比较来“运算”。

传统戏曲的舞台表演魅力早已深入人心,新兴电视手段的介入必然要冲破旧的欣赏秩序。这就要求必须熟悉并兼容它的特征,因为它们曾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秉承着前辈们不断探索追求的经验体会。任何一个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人,都不忍心轻易将其割舍。在这个以发展求生存的时代,在任何取舍之前都应更审慎地比较。

一、电视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各具特点

电视与戏曲有许多相异之处,两种艺术形式间存在诸多互为制约、排斥的因素,在传统戏曲电视化的进程中必然会产生分歧,但决不能知难而退。因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戏曲走进荧屏仍是大势所趋,前段时间火爆的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全国票友电视大奖赛、经典剧目的音配像工作,以及戏曲化的影视作品的推广普及也证明并迎合了电视观众的需要。看来,从单部戏曲电视的制作到整体电视宣传策划都需要审慎而灵活的对待。

(一)戏曲程式化与电视表现手段的对位

程式(戏曲表演符号)是在戏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演员表演与观众欣赏的互动关系逐渐建立起来的,这些表演符号的使用,不但演员将其作为“表达戏曲内容的特殊语言”,同时也是观众用以“理解和接受内容的特殊途径”。这种有规则的自由行动:一方面表现为早已成型并为大众认可约定俗成的舞台含义;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美的规律,还给演员在心领神会之后留有发挥与创造的空间。演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的可行性和对角色的理解结合他人经验所得,来对程式进行创造性运用扬长避短,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比如“二芳”之一的周信芳,将自己高音区唱词改成具有中国古典绘画留白意味的说辞,自成一派。但这种程式化的表现往往是不连贯的。致使戏迷走入只认个别唱段而不知整体情节的误区。这种舞台上特有的阶段性停顿在电视流畅的镜头中表现就会显得格外突兀。

(二)戏曲与电视信息语言的不同传达方式

舞台剧以主体人物行为、语言为重点突出对象。如京剧梅兰芳体系的核心是演员因为他们是舞台上唯一活的有思维支配力的灵动元素。所以,许多戏迷完全可以独立于戏外,以语言信息代替视觉信息,只听某位名角的某段唱腔。这对演员的功力要求则更为严格。但同时也忽略了形成整场演出的其他元素。电视则更注重视觉表现,它要求将演员融入镜头,发挥各种视听语言的优势。但在为原有艺术润色加工的同时,势必会削减原有艺术的固有特色成分,这使许多戏迷感到“很不过瘾”。

(三)戏曲表演的二度创作问题

有人称电视是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它一旦完成,对于观众的反响及导演的再度理解就只能报以遗憾。但舞台上的戏曲表演却场场都有新表现。对于演员的即兴发挥,没有过去时和将来时,只有瞬间即刻的行动。导演演员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创造中悉心体会,日臻完善。每当他们面对一次成功的表演,总会说:“我更好的戏还在后面哪!”阿尔托曾评论剧场是“世上唯一的做过的动作不会重复两遍的场所”由此联想现代演唱会的火爆,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未来谁也无从知晓,只能在心底存下对推理实现的美好祝愿。以“四大名旦”、“四小须生”等为代表的戏曲大师、艺术家们,技艺精湛,炉火纯青,已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只可惜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只听到大量录音,却鲜见身影留存,这对于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著称的京剧艺术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京剧新人渴望更全面、更多、更直观地从前辈遗产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当前演出剧目的单调,也使观众更加希望重睹近乎绝响的大师们的名戏佳作,在这个视听总动员的时代仅凭录音传播,显然是难以满足的。“但斯人长逝,前人的精美形象不能再造”,即使是依然健在的老一辈名家,也不复昔日景象。仅能采取音配象的方式补救了。

二、电视艺术与戏曲艺术需要审慎的分析比较来“运算”

相信戏曲与电视绝非顽固观念中的平行线,因为各门类艺术都是相通的。它们之间必有交集,而这个交集在这里的表现,正缘自于共通的情感表达。在寻找情感交集的过程中尝试着根据情况进行形象的运算。

(一)加法:把戏曲的情节、表演以及场景原封不动地用电视表现手段做出来,这是将戏曲搬上荧屏的必要手段。有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栏目的需要将录制的戏曲重新组合编排,形成系统的专业研究资料。正如仲老前辈所期望的:“如果能像集中国京剧流派代表作之大成的录音带《中国京剧有声大考》那样,集中人才搞一套集中国京剧流派代表作之大成的录像带《中国京剧影像大考》,辟一专栏系统播出,那福音所及,真不独当代。”在一个银幕空间实现多维时空的表现。使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更为直接全面。

电视手段中的平行蒙太奇,使由几条交织在一起的线索引发的冲突在暗中较量,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各种心理、闪回、反应等镜头的跳跃剪辑,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外部世界与剧中人物复杂内心情感的对比交织。以电影独特的手段丰富了戏曲相对狭小的表现方式,且完全贯彻了戏曲写意的一贯神韵。比较戏曲舞台剧中各占一场的板块结构,即使是同样的情节也会产生绝然不同的戏剧效果。无疑,戏曲电视剧在自由空间的表达上所独具的优越性和表现力,使舞台剧只能“望屏兴叹”了。为唱词和念白附加字幕,则更加深了观众对剧情的理解,从而引起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因为传统的戏曲表演,往往以表现戏曲声乐艺术的神韵和精华为主,并且方言较多,不常接触戏曲的观众听不懂,更看不懂。

大特写的运用,把那些隐藏在人物内心的微妙情绪让观众一目了然。尤其使现代实景戏从程式化的脸谱中解放出来。在舞台表演中对于起到特写效果的局部程式化表演如“鬓口”、“翅子”等形体动作,也可以进行突出适当的放大。一些特技处理的加入,在帮助营造表演氛围的同时。还能引发观众似真似幻的意向感应。在电视中保留了戏曲原有的写意意味。

(二)减法:求同存异,毕竟有很多戏曲化的表演放到电视中与观众的收视习惯不协调。比如,制作电视戏曲节目,戏台上为转场而特设的二道幕就可以“解放了”,因为一眨眼的瞬间,电视就可以实现原本复杂的场景转换。

在拍摄手段及镜头效果的运用上,以写实见长的电视艺术,与以写意见长的戏曲艺术,原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简单的凑合只会闹出诸如在林海实景中挥舞马鞭的笑话,挥来赶去也趟不出那几棵大树之间。简单的凑合还会给人以“电视剧加唱”的感觉,误导人得出“既是电视剧又是戏曲”的错误结论。更甚者,会让不熟悉的观众错以为这就是戏曲,从而打消了学习戏曲的兴趣。这就迫切要求,要根据不同剧目的风格来选择不同的拍摄方法。如为了突出演员的念白技巧,采用长镜头跟拍;为使人物的心灵、情感得以外化,而突出拍摄程式化较高的舞台动作。

(三)乘法:“不仅要做加、减法,还要学会乘法”这是戏曲评论家刘连群的经验总结。只有在适当的保留、增加内容的基础上打乱原有的格局,重新组合,才能使艺术质量成倍地增长,运用电视所长遮盖戏曲所短。

戏曲音乐形象的电视化处理,是关键的一步。因为戏曲的声乐之美,是各流派风格得以展现和表演艺术中被欣赏的主要对象。通过电视音像化处理,既可增进剧中人物与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使舞台上原有的二道幕转场变成镜头间自然地过度;又能在特定场合中加入一些非戏曲配乐的元素,起到渲染暗示的作用。《生死擂》就大胆地通篇使用交响乐伴奏,初听时似乎不如与传统乐器的配合默契,但细听下去,却另有一番味道,尤其在较为宏大场面的配合上,交响乐气势恢宏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贾海泉将《狱卒平冤》从舞台搬上荧屏后,也有意在全剧的情感高潮安排一曲画外伴唱,戏曲音乐在经过歌唱演员的独到处理后,听来沁人心脾,荡气回肠,再叠以浊浪排空的江涛、清幽长达的小河、交汇处的漩涡等画面,那幽远、空旷、富有哲理的意境便深印在观众的脑海里。

有效的利用电视这个传播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将戏曲进行N次方的改变。从中央到地方,从内陆到海外,电视以戏曲擂台、名段欣赏、综艺晚会、电视教学等各种方式,给观众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方便的机会面对艺术家的演出,甚至直接参与演出学习(如正在走红的《梨园春》现象)。戏曲频道的开设更为戏曲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大幅度地扩展了戏曲节目的播出时段,也为频道强化了节目的民族特色。观众从早到晚都可以从戏曲频道欣赏到自己喜欢的各类戏曲节目。既解决了电视节目雷同和缺乏特色的矛盾,又满足了当代观众审美取向个性化的需求。

(四)除法:剪辑对节奏的把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基本符合电视艺术节律的同时,又要比较明快和富于变化。在必要的场合,特别是在唱腔进行过程中,照顾了戏曲行腔的特点,这样的结合就产生了一种属于戏曲电视剧的独特节奏。在同一集戏曲电视剧中还可实现几种唱腔音乐结合,根据剧中主要人物的身份特征,用多种音乐唱腔作为他们对话和抒情的手段,多种唱腔的巧妙运用,既完成了人物形象塑造,又为戏曲电视剧在音乐设计方面打开了新的思路,告诉人们,戏曲电视剧完全可以用整个戏曲音乐作为背景,而任意选择符合剧中需要的某几种戏曲剧种的唱腔,既符合电视机前观众的欣赏节奏和心理,又使原有唱段富于变化。

总之,要将单部戏曲进行“加、减、乘”,等于加工后转化成为适合大众收看的戏曲电视剧,还要用“除”来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保持戏曲特性的同时,淡化程式、似有似无、若隐若现。表演要比在舞台上更收敛一点,程式化的表演应暗含其中,让唱、做和电视手段统一结合。将人物置于实景和搭景间。适当运用一些电视特技手段,配合一些类似于MTV中光影音效的表现手法等。就像在电影《霸王别姬》的最后场景中“霸王”和“虞姬”一梦一醒,似真似幻。就在“虞姬”自刎的那一刻,观众和“霸王”才“如梦初醒”般发出一声悲叹。

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入世后,中国的电视传媒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相应地受到外来媒体文化宣传的强烈冲击,这就需要有更多具有优秀民族文化特质的生命力注入。戏曲和电视结合,互取所长,形成新的节目形态。戏曲电视化为电视戏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弘扬展示了一个大有潜力的文化领域。它将成为电视文化革新的良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