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新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新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出版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使传统出版业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在这样的环境下,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必须要相应的调整工作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更好地完成编辑出版工作。本文将从编辑职能变化、编辑工作视角转换及具体工作创新三方面探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新策略,首先解决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是什么,然后再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对新时期编辑工作的新策略进行探索。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的编读关系、读者选择、信息获取渠道等都发生了复杂而巨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新时代的编辑必需要充分认清自身所处大环境的变化、探求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新变化及与其对应的改革策略。

而要分析编辑工作的改革策略,首先要弄清的就是新时期编辑工作的新任务是什么,所以,本文首先要探讨的就是数字出版时期编辑职能的变化,在弄清任务之后,再从整体视角和具体工作创新两方面,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一步探索编辑工作的新策略。

1.转换编辑思路,清楚认识到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职能的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信息不再是属于某一社会阶层的特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他所需要的信息。

这种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一方面使信息在社会各阶层的传播更为便捷,削弱了原来掌握信息来源的那部分群体的特权。另一方面也使整个社会面临各种信息的不停轰炸,各种不同观念、信息充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过大的信息量虽然扩大了受众的信息获取范围,却也增加了信息检索、查找的难度,受众往往要为了寻找一条有用信息而浏览无数条无用的信息,从中进行筛选,这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效率,浪费了受众的时间。

而这一新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决定了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职能的变化。

首先,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足够多的信息来满足受众需求,但受众却缺乏时间及必备的能力从海量信息中搜索出对自己最为有益的。因此,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最主要的职能应为“替读者选取最适合其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辑加工、传播”,而非传统的“创作出新的、为读者所需要的内容”。

正如郝捷先生所说“数字时代编辑应从‘文化选择者-文化把关人-文化创造者’重构为‘文化选择者-文化把关者-文化推广者’” ①,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海量信息的整理、搜集上,做好信息的采集者,为读者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信息内容,节省读者时间,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用的信息,这是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最具实用价值的意义。

其次,数字出版时代还赋予了编辑另一项重要职能:做好信息内容传播和信息传播技术之间的纽带,使出版技术和出版内容完美融合,进一步推进出版工作的发展。

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出版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出版行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另一方面,迅速发展的出版技术也给传统的出版方式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新问题,如数字出版版权纠纷、内容水平良莠不齐等等。这就要求新时期的编辑具有全局意识以及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充分熟悉新的出版技术、探求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文化引领技术,适应生存环境” ②。

看问题的角度是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方式的前提。因此,编辑工作的工作视角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具体编辑工作的方向、质量等等一些列问题,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要寻找一条自我改良之路,就一定要调整整体编辑思路,转换编辑工作的视角。

首先,要转换看待图书内容的视角。

数字出版为图书提供了多种表现形式,在数字出版时代,除了传统的纸质图书外,还出现了电纸书、网络阅读物、手机电子书等新的图书表现形式,这些不同的图书表现形式对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编辑要学会用多元化的视角看待新时期的图书内容,做到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设计不同的图书内容。

其次,要充分重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数字出版时代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出版业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读者地位的变革,数字出版时代的读者不再像传统出版时期那样只是信息知识的被动获取者。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在数字出版时代,读者才是书籍内容的真正决定者,编辑应转换看待读者的视角,培养“以读者为中心、按需定制”的选题思路。

第三,要调整看待作者的视角。

传统出版业的作者是隐藏在其所著的作品之后的,读者所了解的全部内容只是作品内容,除了极少数著名作家外,很少有作者可以凭借自身魅力吸引读者,也很少有作者自身的知名度超过其作品,作者和读者之间,永远都有一层神秘的面纱相隔。

而数字出版时代,发达的网络技术使我们生活的世界缩小为一个“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网络拉近,作者不再是神秘而要不可及的人物、也不再只是短短几十字的作者简介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平面形象,通过电视或网络访谈、博客、微薄等多媒体方式,作者变成一个读者可以了解、认识并且丰满鲜活的形象,在数字出版时代,一部作品畅销与否不仅仅决定于它的内容,该作品作者的知名度、受欢迎程度等等也成为了决定作品销量的重要因素。正如知名出版人路金波③所说“当今的出版业,一定程度上来讲卖的就是作者的形象,每个不同的作者都有不一样的形象,他们传递出不一样的信息,吸引不同的读者群体。”所以路金波为其公司的签约作家安排不同的宣传策略:韩寒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为的就是保持其的神秘感和在读者中桀骜不驯的形象;而与之相反的就是安妮宝贝会被安排许多采访,并且在采访中永远都温柔细致,也是符合其在读者心中的一贯形象的。而作为编辑,就要学会用新的视角审视作者,在选择一个作者时,要充分考虑其所展现出的个人形象是否符合图书选题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适合图书选题中所考虑的潜在读者群体。作者不再是一个隐藏在图书之后的符号,而是一个立体的、与图书内容同等重要的形象,是决定图书销量的另一个关键。

第四,多角度地观察图书市场,树立“全媒体”的盈利思想。

数字出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版工作的多媒体化,现在的图书市场中,传统的纸质书、电纸书、网络下载读物、手机电子书等等多种形式并存,这就为图书盈利提供了不同的模式。

新时期的编辑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出版环境下市场的这一特性,多角度进行图书营销工作,利用不同图书形式将同一内容可获得的利润达到最大化。

3.吸收新鲜想法,对具体的编辑工作进行创新

明确新时期编辑工作的新任务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应作出的调整,而新时期编辑工作视角的明确则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新时期的各种便利条件,吸收新鲜想法,进行具体的编辑工作创新。

首先,拓展选题思路,寻找新的稿源。

传统的编辑工作过程中,稿件来源无非是主动投稿、编辑在具体选题的基础上越稿等几种,而数字出版时代为编辑工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编辑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发掘新的稿源。

在网络时代所提供的多种稿源选择中,微博出版是新兴并极有前途的一种。

微博④是近来新兴的一种即时通讯手段,它因具有传播内容贴近生活、信息传递即时便捷等优点而迅速走红,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等都拥有不小的用户群。

新浪微博的“名人认证”是其吸引用户的一个重要武器,注册了新浪微博的名人,经过新浪官方认证后用户名前都会带有“V”字标记,这些名人会在微博中不断进行内容更新,普通用户也可通过留言、私信等手段与他们进行互动沟通。而一些名人的微博中,有许多连续性的、关注度极高的内容,甚至很多用户会随时等待博主针对特定内容进行更新,这些微博内容通过微博传播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度和支持率,如果将其出版成书,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比如蔡康永的《康永,给未知恋人的爱情简讯》,这是在新浪微博中点击率极高的一篇微博,并且知名歌手刘若英曾在网上公开询问是否有这篇微博的纸质图书,而根据当时的回复情况来看,许多网友都希望购买《康永,给未知恋人的爱情简讯》的纸质书籍。

这一例子证明了微博出书的市场潜力。编辑在进行图书选题时,应该扩宽思路,寻找更多的稿件来源。

其次,在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要注意符合当前的时代特征、读者需求,注意把握作品的内容、语言,使其能够反应当今社会的文化氛围。

每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等等都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基本特征、人民阅读需求也都不尽相同,在进行图书内容的编辑加工时,要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做出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作品。

综上所述,数字出版时代给传统的编辑工作带来了许多改变,在这中情况下,必须认清当前编辑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转换编辑视角、进行具体编辑工作创新,只有通过这样的调整,编辑工作才可以完成自我改良,适应新的环境,在数字出版时代进一步推进出版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 郝捷:《从文化分工看编辑职能的增强与演变:兼谈当今编辑的价值创新地位》

③ 路金波:万榕树叶董事长,知名出版人。旗下签约作家包括韩寒、安妮宝贝等。

④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参考文献】

[1] 郝捷.从文化分工看编辑职能的增强与演变:兼谈当今编辑的价值创新地位[J].出版科学,2009(1):34-36.

[2] 吴平.出版技术VS编辑思想[J].出版科学,2008(6):20-23.

[3] 杨卫民.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的新阅读观[J].出版科学,2008(1):23-25.

[4] 张国辉.编辑学研究的新趋向[J].出版科学,2010(5):17-21.

[5] 魏玉山.关于数字出版领域几个概念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6] 黄朝琴.移动出版[J].出版参考,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