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音山上留绝笔 何三峰的油画写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音山上留绝笔 何三峰的油画写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何三峰(?~1949)原名善之,广东台山人。1919年9月入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从藤岛武二(1867~1943)习画。1924年6月毕业。回国后在广州与留日同学谭华牧(1895~1976)等开办主潮美术学校,1926年与胡根天(1892~1985)开办东山美术学校,并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任教。1929年开办烈风美术学校,当年以油画《画室之中》入选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1937年以油画《庄严之圣迹》入选教育部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美展。1946年起在广州私立四邑华侨中学美术科任教。1949年3月因脑溢血在广州逝世。

在写本文之前,打算先查找何先生的简历。但寻遍相关书籍资料,仅得谢文勇《广东画人录》有记其里籍、留学及任教市美几项。于是只好在前人的文章的片段里和师友的零碎回忆中,找到 些蛛丝马迹,理成以上的模样。仅凭这几行简历便大约可知,何先生是上世纪初广东省颇有成就的艺术家,只是岁月尘封了他的足迹罢了。

数年前,朋友李老师从美国回乡省亲。闲聊中向我说起他的一位世伯何三峰先生。何先生是他父亲的同乡兼老友,早年一起去日本留学。他父亲是学西医,何则学西画,两人同住一宿舍,关系密切。李家先前藏有何的画作多件。解放初期,胡根天任广州博物馆馆长,到处寻找伺的画作。李的父亲曾将何的两张风景油画赠送给广州博物馆收藏。李老师托我方便时查找一下这两张画的下落。后来,我打听到广州博物馆的藏画自1957年后都归由广州美术馆收藏。到美术馆了解,也一时问不出结果来。直到去年,偶然有机会得到一册《广州美术馆藏画目录》,里面果然有何三峰这两张油画的记录。那时,画已经移到新建的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了。我征得院方同意,获准看到原画并拍了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李老师,了却他的心愿。

这两张油画是《观音山下》和《观音山水塔西望》。画背分别有两段题记:

“卅七年冬,已故挚友何三峰兄为写油画共四帧,此为第三帧。卅捌年捌月三日,李彦。”

“民国卅七年冬,挚友何君三峰为余写生画,此为第四帧:登观音山在水塔之东,望西村而写生者。写凡三天,共六时馀,画仅半成,因感身体有异乃暂停笔,拟候精神复原再续成之。不幸于今年三月某日患脑溢血症而逝。我失良友,国失优秀之艺人,伤哉、惜哉。特爰志数言以留纪念。卅八年五月二日,李彦。”

李老师的父亲李彦(1896~1976)广东台山人。早年留日,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西医科。后于广州行医。从他的题记中,我们知道了画创作背景,这次总共画了四帧写生油画。观音山即今天的越秀山,西坡象岗炮台旧址有钢球制水塔一座,塔基平台是观赏风景的好地方。何三峰选在这里画广州风景,前者从茏葱的树木中望广州城区,后者写昔日还很荒凉的西村,想不到画尚未完人先去,令人惋惜。

今年5月,李老师又回到了广州。特意将余下的两张油画拿出来,邀我一起观赏,并说有意将画捐献给博物馆。画幅虽然尘封已久但色彩依然艳丽,这两张油画是《重阳节的观音山上》和《观音山水塔南望》。前者写山间小路上――而今柏油铺设的镇海路,当日还是长满杂草的黄泥路。聚集了很多登高的人,据说是在放风筝,当时登高还有这项活动。镇海楼、仲元图书馆(即今之广州美术馆)等建筑都收入了画中。以油画写广州民俗风情,实在不可多得。画中云天的色很重,估计是白颜色发霉变黑的缘故。后者是在水塔上向南望,六榕塔、怀圣塔、爱群大厦、石室等广州当日的标志性建筑都历历可见。何先生留日从藤岛武二学画,藤岛是日本著名的印象主义画家,曾作为文部省遣派的留学生先后留学法国、意大利,他擅用外光派技法,画风糅合印象派的浪漫和日本画的装饰趣味,在日本画坛独树一旗帜。印象派画家注重自然光色的变化研究,坚持户外写生。何先生并未模仿老师的画风,而是沿用了印象派画家这种方法,自己背着画具步行上山,顶着烈日画下这几张画的。为广州留下了当日的倩影,也为我们留下了前辈画家执着于艺术的印象。

仅从何三峰的这四张画,很难对他的艺术作一个完整的概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最早将印象派画风带回广州的画家。也可以说,广州人最初是转折通过日本洋画家、中国留日画家而认识印象派绘画的。至于何先生的画对当时广州美术界有什么影响呢,这可以从前人的记述中了解到大致的情况。

“大概是民国十三年罢,何三峰、谭华牧、陈士洁三位先生从日本回国,在禺山市那里,开办主潮美术学校:私立美术学校,在当时算是设备比较完备的,先把自己三个人的作品开展览会:以印象派的作风,在画面上运用着绚烂的闪耀的色彩的何三峰先生的风景;以后期印象派的作风,表现物体的内在的真实的谭华牧先生的人物,却给了市立美术学校的学生们以很深的影响。绘画是自然物体的复述吗?这样的问题,就在那群青年人的脑回转着,他们对于自己的教师冯钢百先生也怀疑起来了。

……赤社同人的画风,后一辈的多受了冯钢百先生的影响,无形中做成稳健沉实的趋向,和何三峰、谭华牧的作品把广州洋画界划分了两种不同的形态。(吴琬《二十五年来广州绘画的印象》原载《第二次全国美展广东预展会专刊》1937年,广州)

当年美术学校的一个学生,六十七年之后在回忆录中也有这样的说法:

“何三峰的作品倾向当日风靡世界的法国印象派,谭华牧更跨进一步,接近后期印象派与野兽派之间简练、清丽的风格。……这个画展,令我们观感一新,和冯钢百老师的稳厚华滋、千锤百炼、大家典范的写实作风大异其趣。换一句话说,冯老师的大作,仿佛高不可攀,只许仰止,难以继踪,反之,后者清新可喜,平易近人。比较之下,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艺术风格的衍变,与艺术流派的多姿多彩。这个展监会在同学们中间播下了革命性的种子,茁发了自由奔放的嫩芽,吴琬(子复)对之尤为倾倒,影响一生,至死不渝。”(赵世铭《穗美十七年》1991年印本,香港)赤社和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是当时广州西洋画的两大阵营,由此也能推知当日的热闹情况。

何三峰回国之后一直在广州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但由于社会环境等种种原因,都不能让他更有所作为。“主潮美术学校,因为是私立的原故,经费只靠学费收入,学生不多,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仅一年便停办了。

主潮停办之后,谭华牧到上海去了,何三峰在美术学校任西洋画教授。十五年,他又和胡根天经营东山美术学校,在恤孤院路赁了三间楼,意思是一方面用这地方作画室,一方面也可以收几个学生,……

“东山美术学校收束之后,何三峰一个人又办烈风美术学校……”

何先生的其他美术活动和先后两次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现在也只能在一些泛黄的旧杂志中看到些模糊的影像。油画《画室之中》是何先生1929年入选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当时出版的《美展》专刊第九期(1929年5月4日)中有署名张泽厚的《美展之绘画概评》一文,内评这幅画说:“何三峰是一位无名画家。他此次出品的,仅有一幅不大的油画,题名为《画室之中》。他虽是一个不知名的作家,可是他的用色和笔触都全是创格,且他用的一种笔触很稳健而老练,用色清秀而雅洁,题材的一种神秘精神,也充分无遗的表现出来的。这位作家是极有希望的。第二次全国美展会,我相信他有很好的作品公诸国人的。”

另外,据见过他的画和知情人的回忆:

“(何三峰)家境富裕,父亲是美洲侨领,其画风倾向法国印象派,人物媲美雷诺阿,风景则接近毕沙罗……在烈风美术学校期间耽于文艺创作,写短篇小说和新诗,出版过诗集。”

胡根天来信说:“这个人我认为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内心世界充满热情幻想和表现力很强,他印了自己的诗和女儿的诗,我曾见过……(赵世铭《穗美十七年》1991年印本,香港)这些零碎的片段也大致为我们勾勒出当日一个多才多艺的新潮文艺青年的形象。”

抗战胜利后,何三峰的境况并不好。1946年夏由李彦介绍入广州私立四邑华侨中学教美术。生活才稍为安定。据说何擅长油画人物、风景、静物等外,还作水彩画、国画花卉等。

可惜历年来难逃劫难散失殆尽。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何先生的艺术,则有待沉寂的作品和材料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