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及应对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隐性逃课”是指上课时学生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心理旷课行为。大学生隐性逃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进而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文章通过对在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探寻此现象的成因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生隐性逃课;课堂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6.02.150

广义的逃课概念有“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之分。“显性逃课”是指学生在没有请假的情况下,未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上课的旷课行为。国内各高校对于“显性逃课”的防范及处理手段较多,所以该现象逐渐减少,属个别学生的个别行为。但目前普遍出现的“隐性逃课”更令人担忧。“隐性逃课”是指上课时学生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心理旷课行为。学生虽然到课,但是并没有听教师授课,而是睡觉、聊天、看小说或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智能手机普及之后,隐性逃课更为普遍,学生通过手机上网、玩游戏,听歌、看电影等,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热情,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悖于高校的教育理念,影响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

1高校隐性逃课现状调查

针对高校本科生隐性逃课现状,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有效回收问卷440份。通过调查,隐性逃课的现状堪忧。

1.1隐性逃课的频率分布

在调查中,学生对“是否存在隐性逃课情况”一项,有95.43%的被访学生表示曾有过不同程度的隐性逃课。经常存在这种现象的学生占比接近24%,而存在一般隐性逃课情况的将近47%,由此可见,隐性逃课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课堂表现。在不同年级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隐性逃课比例在不同年级中表现不同,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隐性逃课比例相对接近,隐性逃课比例接近43%,大学四年级比例最高,为75.13%,大学二年级的隐性逃课比例接近65%。

1.2隐性逃课的方式调查

在调查中,隐性逃课的方式多样化,以玩手机最多,占比达81.34%。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隐性逃课更加容易,用手机看视频、打游戏、浏览网页和即时聊天成为隐性逃课中最为常见的内容。除此以外,有些学生会在课堂中学习其他科目内容,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睡觉、发呆、聊天,占比不足10%。

1.3隐性逃课的课程分布

问卷中将选修课、必修课;公共课、专业课;考试课、考查课;理论课、实践课分为四组进行调查,很明显,从隐性逃课比率来看,选修课要高于必修课;公共课高于专业课;考查课高于考试课;理论课高于实践课。

1.4隐性逃课的原因调查

问卷中询问隐性逃课的原因,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另外31.34%的学生认为是课程不够吸引人,而教师的原因占比22.86%,也是学生在课堂上产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而考试方式和学校管理制度也构成了隐性逃课的原因但是影响较小。

1.5隐性逃课的合理性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隐性逃课与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有很大关系,认为隐性逃课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应该改正这一现象。但仍有接近20%的学生认为隐性逃课存在合理性,学生应该对于课程的选择有一定的自,对于学校标准课程的设置,学生应该能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

2隐性逃课的成因

高校普遍存在的隐性逃课,主要来自学生自身、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这个方面的原因。

2.1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高

在调查中,学生产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中,对学习缺少目标和动力是最主要的因素。目前在校生都是“90后”,在多年的学习习惯中,家庭和学校的督促成为主要动力,而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目标感不强。在高考后,大多数学生感到如释重负,加之大学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让很多学生来到大学后无所适从,与显性逃课相比,坐到课堂就减少了一定的负罪感,认为到课就履行了学生的职责。而一旦他们意识到浪费了时间而又深深内疚,隐性逃课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2.2教师课堂管理宽松,教学水平差异较大

调查表明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隐性逃课存在差异。对于课堂管理较松和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隐性逃课普遍存在。在近十余年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普遍为大班授课,对于百余人的课堂,课堂管理难度较大,且容易打断正常的教学节奏,由于隐性逃课的方式隐匿性强而且不影响教学秩序,所以大部分教师对于隐性逃课采取放任的态度,导致隐性逃课风气蔓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造成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不喜欢某些教师的授课也称为隐性逃课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各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晋级以科研成果为主,教学效果评价成为不痛不痒的考核内容,某些教师不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导致授课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沉闷,也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注意力不集中,发生隐性逃课也就不足为奇了。

2.3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在现有的课程管理和考试管理中,对在校生的课程考核主要以理论笔试为主,“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思想在学生中很常见。对于大多数课程,上课时不听讲,期末突击复习也可以拿到及格成绩。学生通过考试课程或修满规定学分,都可以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在这样的成绩考核机制下,无法对学生形成足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不能够客观评价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4社会环境对在校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高校学生群体对于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适应,突出表现为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在较为严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内容,经常会陷入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误区,认为现有的课程学了无用,考证热和考研热成为了一种突出的表现形式。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隐性逃课是为了获取其他方面的知识,这也为他们提供了隐性逃课合理性的理由。

3纠正隐性逃课的对策建议

3.1从学生角度解决内因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对未来人生的发展定位缺乏明确目标是产生隐性逃课的内在动因。所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教育是克服隐性逃课现象的积极应对策略。另外,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大学教育应挖掘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认同和热爱,从根源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对专业知识的渴望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识课和选修课对于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人,不能简单的将知识分为“有用”和“无用”,要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现在很多大学生功利性较强,带着功利心对待书本和课堂,大学生应该认识到隐性逃课与显性逃课一样,是对建立正确知识架构的危害,应确定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真才实学,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应对挑战。

3.2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能动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的引导者,对于纠正隐性逃课的不良现象有不容推卸的责任。教师应重视课堂管理,利用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上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布置课堂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要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填鸭式和枯燥的讲授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现有的教学要求。高校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通过学生的评教,督导听课和同行评教机制,督促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用生动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隐性逃课的不良习惯。

3.3学校应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隐性逃课现象与现有的大班授课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在满足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尽量将大班授课调整为小班授课。对于教师的课堂管理和授课效果来说,小班授课更具优势。在小班授课下,教师方便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进度,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提升教学效果。而在考试制度中,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命题空间,根据不同性质的学科采取不同的命题方式,让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考核方式成为学生改变“临时抱佛脚”现象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J].价值工程,2011(28).

[2]曾红,黎光明,温海英,等.大学生隐性逃课与人格特征及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