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搭起沟通之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搭起沟通之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斯图尔特将他编写的人际传播著作定名为“是桥不是墙”,这个比喻一直被后来的传播学者们津津乐道。的确,沟通就是生活中的桥,它缩短距离、抹平裂痕,连接了你我他,扩大了人所能够到达的范围。但与现实中的搭建桥梁不同,在沟通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同时扮演桥梁设计师、建桥人和过桥人三个不同的角色。因此,学习怎样沟通(learning howto communicate)和学习什么是沟通(learning about communication)同样重要。在这两者的结合上,美国传播学专家桑德拉・黑贝尔斯和理查德・威沃尔二世合著的《有效沟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

在相互作用中认识自我

沟通无处不在,以至于它经常被看作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然而作者却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沟通是最终要做的训练,因为它教人们如何想和说。不仅那样,它使我们更有人情味。运用我们的想象,解决实际问题,明确表达我们的思想。”可见,在他们眼中,沟通是学习与思考的基础,同时也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获得的技能。

在这本内容繁杂的教材中,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沟通问题都可以找到原因和改进的建议。不管是针对人际沟通、小组沟通还是公共演讲,沟通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是作者始终强调的内容,相互作用的沟通(transactional communication)成为全书的主题。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创造价值”成为很多人的信条。但是,信息的传递本身并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它作为必要通道的作用,没有它,无法反馈和相互作用。大到社会互动模式,小到一个眼神的交流,人类的每一个活动无不体现着沟通的相互作用本质。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维系社会网络的内聚力。从个体来看,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化过程都是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

在我们的传播行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为目的的。我们从身边的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的评价,在与他人的不断比较中确定衡量自身行为的标准,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看待自己的方式。这些过程构成了自我概念的三个要素一一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它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地位也有所不同,青年人主要通过反映评价和社会比较来形成自我概念,成年人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自信,这两个要素变得不再重要,但他们依然需要通过人际互动来解除可能存在的关于自我概念的困扰。

在“关系”中分享意义与情感

人们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认识他人,与他人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彼此的关系中享受着交往的愉悦。人生就是一个在传播中建立、维持、终结关系的过程,传播的吸引力与其说在于传播的内容,不如说来自于彼此的关系。

被推崇为传播哲学家的马丁・布伯认为人置身于双重世界之中,“我与它”的事迹世界是生存的必须,但是仅仅局限于此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我与你”的人际世界中,个体间才可以超越彼此的社会角色,进行心灵的对话,达到生命的融合。

除了经验和情感的分享与交流,沟通也是意义的赋予与建构的过程。对意义的理解是双向的,“说话者有责任把思想表达清楚,而听者有责任设法准确地理解它。含义最终是由人而不是词语决定的。”对于专业、背景和年龄不同的人,词语的含义有所不同,即使是对同一个人而言含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们变换思想、情感和活动时,新的含义不断地创造出来;在我们思考、阅读、旅行、交朋友和感受生活时,词语与我们的联系和联结也在改变。”这样一来,沟通就变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它可能在任何时刻由于意义的复杂性而中断。作者建议读者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来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你要说什么,你要怎样表达,你在对谁说话以及你在发送什么样的变形信息。他们还特别强调对于词语的选择要十分谨慎,它不仅决定着当时的沟通能否顺畅,而且“决定在未来若干年里我们相互关系的本质”。

沟通中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唯一需要谨慎对待的东西,因为“高达93%的沟通是非语言的,其中。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势和手势传递的,38%通过音调。”非语言沟通通常是在下意识中进行的,每个文化和亚文化群体都有其独有的非语言沟通方式,与语言沟通相比它更复杂,无法通过学习而达到统一。在非语言沟通这一章后面所附的自我评估中,作者企图通过眼神信息、手势、声调、音量等因素来评估读者对非语言沟通的运用。他们还提出了利用录像来改善非语言沟通的方法。其实能够改进的范围和程度都很有限,但不管怎样,了解是一切改进的前提。

良好的接收是沟通的保证

不论是在语言沟通还是非语言沟通中,信息的接收都与信息的传递同样重要。在马丁・布伯及其继承者看来,人既是言说者又是倾听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我与你”的对话关系。

倾听(listening) 不同于听(hearing),后者是一个生理的、自然的过程,前者却是发自人心的,它对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都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未出生的胎儿也会在听到熟悉的故事时产生心跳减慢这种倾听的标志性现象。在倾听中,人们关注对方,投入情感,记忆、分析并随时准备表达自己,最终达到理解和被人理解的目的。然而,当接收到的信息与我们固有的信念相矛盾,当我们处于焦虑的状态,当我们假装在听以便找机会更好地讨论自己的问题或者漫不经心地将倾听退化为生理的存在,倾听的空间就被无情地剥夺了。对于倾听的缺失,作者表示忧虑,他们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以技术为导向、以信息为驱向的社会的后期阶段,这种社会导致产生不愿意倾听的状态。”但同时他们也指出倾听是一种技巧,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可以得到改进。书中列出了四种合宜的倾听方式:第一,获取信息式倾听――主动倾听,“当你把重要的观点在头脑中进行勾画,并考虑提出问题或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时,你是一个主动的倾听者。即便你可能什么也没说,但你在思想上与正在说话的人融合在一起了。”与之相反,“被动倾听者记忆但不评价所听到的内容”。第二,批判式倾听,“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评价和质疑。”“在理想的状态下,所有沟通中的倾听都应该是批判式的。”第三,情感移入式倾听,投入到对方的感情中去,给予对方找到问题解决办法的机会。第四,享乐式倾听。我们可以将这四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因为它们能够相互促进,比如一个人在获取信息式倾听中对一件事物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对其进行以欣赏、品位为主的享乐式倾听。当一个人既能有效地表达自己又能用心地倾听他人,他就有可能真正迈进人际世界的门槛,享受沟通带来的欢悦。

在网络时代享受沟通之乐

在《有效沟通》从初版到第七版的若干年中,网络的发展对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针对这种情况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在最新的版本中,他们“在每一章都增加了更广泛的计算机和因特网方面的信息与忠告”,而“删掉了从前集中在图书馆中的资料的绝大多数信息”。但遗憾的是,对于人们利用网络进行沟通时所发生的独特行为和心理,该书几乎没有论及。

与传统的沟通方式相比,网络沟通在形式、介质、环境、时间上都呈现出特有的元素,便利、互动的特征使其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场所。然而现代社会中的沟通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必然地简单起来。眼神、手势等现场的非语言符号的缺失以及虚拟性等特点使网络另一头的沟通对象变得模糊不清、无法信赖。

其实,不论通过何种渠道,沟通之乐的本质都是“我与你”情感和意义的交换,能够保证这种交换顺利进行的则是正确的沟通理念和沟通技巧。面对愈加脆弱的人际关系,面对因为快速的生活节奏而没有时间交流的人群,网络时代的我们更需要了解“什么是沟通”以及“怎样沟通”,毕竟,“生活就要有沟通,有效的沟通就是要去更充分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