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心狂野 第1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试驾福特野马
用不同国家来划分车系是武断的,但请允许我再武断一回:豪放的美国人喜欢宽大粗犷;一丝不苟的德国人自然喜欢中规中矩的车;岛国日本自然要精打细算;浪漫的法国人喜欢不拘一格。这种武断就像野马这个名字:天马行空,爱谁谁
车标里有马的,基本都是好车:法拉利、保时捷,但它们在中国并不算稀有。还有个更稀有的可能不太容易想到――福特野马,它的定位远不像前两个那么高高在上,但在中国的确稀少,不服不行!
一直觉得美国车最适合中国,因为有着同样辽阔的国土,多变的路况,复杂的需求,中国西部戈壁笔直入云的国道也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风景。遗憾的是,真正的美国肌肉车却一直没有来到中国,它们的特点都是:大尺寸、大排量、有肌肉感、粗旷简洁、驾乘舒适。
不明白为什么福特一直没有把野马引入到中国。野马的号召力还不够?尼古拉斯凯奇的号召力至少可以和米勒打个平手。怕中国市场还不能接受这种大排量车?有可能,但现在的中国是什么地方啊,这里什么车都能火,野马也完全不用发愁。随便猜测福特的想法只是庸人自扰,摆在眼前的事实是:通用比福特的步子快得多,雪佛兰的“大黄蜂”已经进入中国了,飞的就是比跑的快。
听到天津有专门从事野马进口业务的公司,新到了野马车,我们第一时间就来到了天津,体会一下久违的美式狂野,寻找电影极速60秒中那让人与之生死与共的理由,虽然这次能试驾的并不是电影中那辆67年野马GT500(伊琳诺)。
独特的车身比例,亮银的轮辋,让你很远就能从车流中分辨出这辆野马,你甚至都不需要去注意那些细节,包括前凸的发动机格栅、显眼的黄色转向灯、简洁而古典的前大灯、尾部性感的小天线。尤其当你被它迷人的身段吸引而不自觉尾随其后时,车尾被划分成三段的转向灯顺序点亮的那一瞬,你敏感的神经如何不被打动?
野马的内饰也是简洁朴素,三辐方向盘就像是一辆美式老爷车,中控台方方正正的按钮和几个圆形旋钮按照功能分组排列,镀铬的Sync标识放在最下面,只不过微软打造的Sync系统我们没来得及多体验。
野马的驾驶感觉很独特,方向、油门、刹车都是那种以舒适柔和为主,但并不缺乏弹性。车子的悬挂的舒适取向也比较明显,虽然野马是以年轻、个性、运动为主打,但它并不想以牺牲舒适性为代价,高速巡航时的舒适平稳是美系车的首要诉求。这样的诉求,必然有激烈过弯时的车身侧倾,但这种侧倾的程度并不大,并且感觉仍很扎实,而且在侧倾中听到后轮突破极限前偶尔的吱吱声才是它快乐的来源。
野马的舒适性不仅仅来自于宽大的车身,充满韧性的底盘,还有不错的隔音和音响。走在颠簸路上,对胎噪的隔音也很好,配合不错的音响效果,很快就可以融入到这私密的氛围中。发动机那特有的低沉、嘶哑的咆哮,也是美国肌肉车的一种特色,这也是很符合美国那种粗犷的气质,就像你能想起的美国很多“公鸡嗓”的歌星在深情吟唱。
4.0升的大排量却配备并不算宽的倍耐力P Zero 235/50 R18轮胎,你就知道它肯定很有“乐趣”了。不大的车速入弯就能听到后轮传来吱吱的尖叫声,这就是它在警告你,它即将“出轨”。这时,你踏在油门上的右脚有两个选择,松一点或者再踩深一点。如果你松点油门,车速的下降会让后轮趋于稳定,避开出轨趋势。如果你再深踩一点,别以为它的后轮就会立刻甩出去,更大的加速趋势会让车身重心后移,增大的后部抓地力也会抑制住后轮外甩的趋势,反而让前轮的抓地不足,车子从转向过度趋势向转向不足趋势的过渡非常好玩。当然,这两个选择是你理性的选择,你还有一个不够理性的第三选择:在做第二个选择的时候右脚冲动得突然油门到底,这会让车子有瞬间打转的危险,还是不要尝试。
4.0升的V6发动机,表现比我想象的要“肉”多了,我甚至一度以为这种肉是牵引力控制系统的介入造成的。关掉牵引力控制,它仍然难以做出原地烧胎这种有点“吃饱了撑的”的娱乐节目。的确如此,单顶置凸轮轴的确听着太老了吧,再仔细看一下数据吧,这款4.0升发动机只“迸发”出210马力的功率,别怀疑你的眼睛,真的就是210马力,这也就相当于宝马325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水平,实在谈不上让人高兴;美式发动机惯有的低转扭矩在这款发动机上也不突出,最大扭矩也才325牛米。不过也很好理解,这是美国本土的2010款,还算是三大经历汽车危机前的产物。美国人在经历危机前,一直不屑于压榨发动机的潜力,感觉动力不够就加大排量,也正因如此,4.0升的野马也才是个入门级。不过,这款野马也已经有一些节油意识了,因为它11升/百公里的综合油耗相对这个排量和相对美式观念,应该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5速变速器对付这些功率和扭矩不需要什么难度。停在原地,踩住刹车,换挡到D或者R时,还是能感受到一些顿挫。这肯定可以理解,美国人肯定也不太在意去追求日本那种细腻和德国那种严谨。不就是顿挫嘛!不就是车嘛!这种感觉倒挺搭配那粗旷的外形,但开起来时的换挡顿挫倒不是很明显。
我们可以略微鄙视一下美国车的技术含量不够,但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底气把这种鄙视扩大到任何其他工业范畴,比如航空、航天、军事等等。看来,美国人真是觉得这样就够用了。当然,汽车领域不少关键的技术,也是美国人走在前面,比如无人驾驶的智能小车要看Google,比如汽车和手机融合的技术要用到“水果”和安卓。
美系车不是固守着粗犷,粗中见细才是真谛,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大智若愚。野马的很多操作按钮,都需要你用一点力度,包括打开它那厚重的车门,不习惯前还真可能会觉得有点别扭。但你看它那后视镜上带有的大曲率小镜片多么细心周到,还有那后转向灯顺序点亮的效果,都会让你想半天这种顺序点亮会不会让后车迟一些才发现是转向灯?但你转念再一想,当然不会啊!
如果说极速60秒中的GT500靠发动机特有的低沉咆哮和换挡声让你与之生死与共,那么这次的试驾就留下了很多遗憾要待未来弥补:没有试驾到野马GT500,没有试驾到手动野马。这些都留给未来吧。
对了,如果你非得不解风情地问:中国人喜欢什么车?答案会让你失望:中国人喜欢外国车,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