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模式的特点与实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内在吸引力,是多年来该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广大教师和相关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大体经历了如下历程:从传统的抽象的理论讲授加举例,到在理论传授的同时重视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再到强调课堂上的模拟实践和情境创设的不可或缺性,以及近年来对实践教学独特作用的重视与探究。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还远未达到比较理想的境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相比上述变化与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或许具有更大的突破性和先进性,这集中体现在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新模式中,值得认真研究、实践与完善。
一、教育教学的生活化是国内外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共同追求
在人类社会早期,教育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但后来学校教育的形成和极端化,以及工业社会里科学主义对教育的统治,使得教育越来越远离人的生活世界。基于对科学主义世界观及其对教育负面影响的反思,一些哲学家、思想家从不同侧面提出教育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观点。
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1859~1938)认为,教育必须与生活世界相联系才“有意义”,“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杜威(1859~1952)针对美国教育严重脱离儿童现实生活的状况,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他认为生活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皮亚杰(1896~1980)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者具备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的智力潜能,新的知识和观念是在已有观念与新观念的冲突融合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一定的生活情境,唤醒学习者的已有经验,激发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看来,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也不是把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的简单过程。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教师和学习伙伴合作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由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的过程。
我国关于教育教学的生活化研究与实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在19世纪30年代,作为杜威的学生,陶行知(1891~1946)发展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他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其基本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此外,陶行知还在其创办的“晓庄学校”中践行其教育思想。
近年来,国内教育界针对多年来知性教育、应试教育远离生活、学生知行脱节的弊端,借鉴杜威、陶行知、皮亚杰等人的观点,又开始探讨教育教学向生活的回归。这既表现在发表了一批关于生活教育的论文和专著;更表现在基础教育系统新课程改革中带有引领意义的、教育向生活回归的系统研究与实践。最为突出和有代表性的是以南京师大鲁洁教授和华东师大叶澜教授领衔的教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鲁洁教授提出了德育的生活化概念,认为“当代德育无视道德的实践特性,导致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叶澜创立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一方面宣传生活化的理念――教育要通过培育师生的生命自觉回归生活;一方面致力于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教学实践,这集中体现在以她所主持的国家级课题为引领的、历时数年、几乎覆盖全国城乡的中小学、纳入新课改的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优化实践教学、重视虚拟实践的同时,一些教师也开始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寻求教改的新突破。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是该课程的内在要求
在探讨为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是该课程的内在要求之前,我们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首先,理解何为“生活”。从字面上看,“生活”就是生存、活着。但从哲学意义上讲,“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活着,“生活”是指处在主体间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过程。以此推导开来,所谓“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提升个体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从严格意义上讲,教学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泛指在各种场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在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而狭义的教学,专指在学校的课堂中,被用来进行的专门的教学活动。本研究所指的生活化中的教学,特指狭义的学校里的课堂教学。
那么,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呢?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活化”,是相对于该课程传统教学的外在化、教条化、知识化和过分政治化而言的。它特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背景出发,透过对生活现象的认识、探寻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形成正确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不是一种外在的人为设计,而是符合和凸显了该课程的内在要求。
首先,可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本功能。笔者以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过分偏重育人中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意识形态功能而产生偏颇;而近年来的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回归其个体功能中的人本功能。即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发挥其促进个体成长的生存功能、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活化恰恰可以发掘和强化其人本功能,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学会生活,驾驭生活,追求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
其次,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改变课程过于知性化,高、空、大,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的现状,变“三脱离”为“三贴近”,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在融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健康成长需求间的有效对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理论传授与学生成长相结合之教改目标。
再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实现教育对象认知、认同与内化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纯的知性教育,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不但要了解和记住一些理论和知识,还要做到认知与信仰的统一,认知与行动的统一。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一定要在教学中强化体验和情感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活化恰恰可以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机链接,启发和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建构价值,确立信仰,得出结论。
最后,增加授课教师的自豪感与价值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活化有助于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发挥其创造力和潜质,促进其专业成长,进而促进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模式是指,运用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打破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的、从理论出发―实践验证―回归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生活出发―理论导引―回归生活的范式转换,建立起以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学科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步骤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以及教学评价的综合化,来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实施要点。
教学目标生活化。即要在教学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从一维转向多维,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还要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认知、选择和驾驭能力,提高其在复杂生活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获取更多的生活智慧、能力与技巧,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
教学内容生活化。从不同层面或分类看,教学内容生活化中所指的生活,囊括了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积极、真实、具有典型意义和正面导向的,能链接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经验,拓展学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其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认知和感悟的。
教学步骤生活化。其一,确立生活主题。即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确定一个师生、生生可以共同探讨的话题,为教学生活化搭建平台。其二,创设、营造或再现一定的生活情境,通过提问、设疑、辨误等方式调动情绪,启发思考,为后面的互动、合作和深入探究提供条件。其三,师生以相关理论和知识为指导,通过一定的步骤和程序,共同探究生活问题。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在深入思考和碰撞合作中,从多元化答案中确定个人见解和选择。其四,在理论指导下升华生活选择,用理性的力量驾驭感性生活,通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加工和提炼,得出结论,确立信仰,在更高的起点上设计和践行新的更加美好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旨在克服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在社会生活的主题中,借用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实现从教材语言、学术语言到生活语言的转化。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促进探索与共享。教学资源丰富性主要是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多种途径从国内外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中获取形式多样、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鲜活案例。
生活化的教学评价应该形式多样,且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发展,促进其自我认识与精神成长。为此,要做到评价标准的层次化和个性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既要注重学生的认知状况,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行为等)和评价方法的多维化。做到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作业相结合,课堂考试与社会实践考核相结合,以及适当加大考试中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的比重等。
要实现上述生活化教学之模式,首先教师的意识、素养、能力和敬业精神至关重要,尤其是教师的理论功底、驾驭课堂的能力、生活阅历和人格成熟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生活化教学的设计、过程和效果。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活化向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生活化教学模式只是一般性的原则和程序,它应该为每位教师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和余地。
注:本文为天津市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05―030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