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题不宜领着学生兜圈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题不宜领着学生兜圈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题贵在“化腐朽为神奇”,忌讳“化神奇为腐朽”.有些教师,在解物理题目时,总是喜欢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这种现象很普遍,在杂志或教辅书上例子就更多了.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做这样的示范,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之美,相反,把学生带到云里雾里,令基础薄弱的学生对物理产生畏惧和厌恶情绪,也会使基础好且好学的学生染上毛病,不愿加强基本方法的训练,总寻思想些“精妙”的解法.这样是不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下面以两个例子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例1 如图1所示,甲、乙两同学从河中O点出发,分别沿直线游到A点和B点后,立即沿原路线返回到O点,OA、OB分别与水流方向平行和垂直,且OA=OB.若水流速度不变,两人在静水中游速相等,则他们所用时间t甲、t乙的大小关系为

A.t甲t乙 D.无法确定

极值法 某文中,提供一种采用极值求解的方法.求解过程如下,假如水流速度较大,即使水流速度等于人在静水中的速度v0=v,那么逆水流的时候人就游不回来了,因此时间就变成无限大了,也就是t甲>t乙.初看这种方法是顶好的,但是细细分析,会发现里面是有问题的.因为要使得乙同学从河中O点出发能到达B点,是要满足v>v0的,现在假设v0=v是连前提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假设是不合理的,所以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退一步讲就算假设合理,分析知甲用的时间也是无限大,都是无限大,所以比较不了.虽然极值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为某些不可解问题提供分析方式,但它也是有缺陷的,如果用得不得法,是会弄巧成拙的.

常规法 设两同学的游速为v,水流速度为v0,OA=OB=l,则甲用时为

根据分析知道,要使乙同学从河中O点出发能到达B点,乙不能直接向着B游去,而是应该向OB斜上方游,设乙游的方向与OB的方向成θ角,则有

由前面两式可以求出t乙1=lv2-v20.

同理返回时,也有

再用作差或作商的方法都可以得出v甲>t乙.通过求解,可知该题应用常规方法求解虽然有点繁杂,但能很好的体现物理思想,能充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 竖直上抛一物体,分别在t1秒末和t2秒末两次通过空中某一点,试求该点离地面的高度和抛出时的初速度.

特殊解法 有人提供了一种应用韦达定理解题的方法,因为竖直上抛运动物体满足方程

将此式变为t的一元二次方程式

显然,通过高度H时的t1与t2是这方程的两个解.所以,由韦达定理可得

诚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一道充分分析物理过程、应用物理规律解题的运动学题目,变成了纯数学知识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偏离了出题人的真实意图,这对学习高中物理学习是不利的.

常用解法 根据对称性可知,物体第一次经过该点到达最高点,和从最高点到第二次经过该点所用时间是相等的.物体第一次、第二次经过该点对应时间分别为t1、t2,可求得物体从最高点到第二次经过该点所用时间为t=t2-t12,第二次经过该点和第一次经过该点速度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