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析图文转换在地理解题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析图文转换在地理解题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特点决定地理高考试题的最大特色是“无图不成题”或者 “无图考图”。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解读地理题目中的图形信息,或者能将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转换并表述为直观的图形信息,而这正是大部分文科学生感到困难之处,从而成为制约其解题的一大瓶颈。因此,提高学生地理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由文到图的转换a

当题目所包含的信息较多时,解题时将题目中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或图表,尽可能地使题目所要表达的信息明朗化、具体化,即以图释文。这一过程难度较大,不仅要求学生对文字内容有正确理解,还要具备高度概括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这也正是文科生的一大难点。正确实施由文到图的转换一般需要以下环节:第一,正确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第二,选择恰当的图表形式,建构起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第三,准确描绘图像或图表中要反映的内容;第四,分析总结图像或图表中的规律,与文字内容加以对照。

例1:地形因素对建筑物布局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自然通风、日照效果等。建筑物的间距越小越能节约建筑用地,为了保证山坡上的建筑物底层有日光照耀,山坡上的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日照间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阳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②在阳坡,坡度越小,建筑物间距越小③在阴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大④在阴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此题全部是文字内容,解题时有一定难度,但用文图转换法,将复杂的文字情境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见图1),化难为易,问题则可迎刃而解。阳坡如图甲,坡度变大(即β>a),楼间距对应的关系L1>L2,楼间距变小;阴坡如图乙,坡度变大(即β>a),楼间距对应的关系L2<L1,楼间距变大。

通过这种转换,学生能够更形象地看出太阳高度随坡向、坡度的变化。学生通过亲手绘制图像,了解图像的形成过程,再面对新图像时更容易找到做题切入点。

二、由图到文的转换

在正确理解地图语言的基础上,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即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以文释图。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这些能力也能在转换中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以文释图一般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第二层次能够对图像和图表进行分析,并总结规律;第三层次能够把图像或图表中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例2:图2为某地区某日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a地的纬度为:

A.23°26′S

B.23°26′N

C.68°34′N

D.21°34′

(2)设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c地的地方时为T,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H<60°,T>13时 B.H<60°,T<13时

C.H>60°,T<13时 D.H>60°,T>13时

解析:这是太阳高度角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图形比较抽象。a地在太阳直射经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即a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45°,又a地在南回归线以南,故a地纬度为23°26′S+45°=68°26′S。

b地在直射经线以东,此时地方时大于12点,即下午时太阳高度等于60°,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60°;C地纬线圈小于赤道,故每相差1经度相差距离13时;因此,答案:(1)C (2)D。

这两问都是以文释图(读图分析)。通过以文释图,让学生对地理事物特征进行描述,有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关地理概念和观点,并得出规律性知识,从而进一步进行地理联系,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三、由图到图的转换

图图转换即从便于分析和解题的目的出发,结合题意使变式图与模式图等图图之间进行转换,不仅使原图中的一些隐含信息明朗化、具体化,问题显得直观简单,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而且对于加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进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实际解题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行图图转换,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第一,准确解读原图,这是进行正确转化的基础;第二,重新建构各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遇见陌生图时,可借助原图相关内容熟悉图形,降低建构各要素空间关系的难度;第三,将图中各要素进行准确转绘。在地理学习中,图图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平面图─立体图的转换

利用平面图描述立体景物是常用的一种手段,但是为了便于解答问题,需要把题目中提供的平面图转换为立体图,使原来隐藏的信息得以显现,从而降低解题难度。

例3:(全国Ⅰ卷)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3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1)~(3)题。

(1)S地的纬度:

A.与M地相同 B. 介于M、N两地之间

C.高于N地 D. 低于M地

(2)如果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

A.S地的白昼比N地长

B.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

C.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

D.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

(3)若R点沿直线RS:

A.上升,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

B.下降,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

C.上升,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相交曲线

D.上升或下降,看到m、n的形状保持不变

解析:从空中一点看球面上纬线和晨昏线的形状,还要根据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S来做题,很抽象,很难让学生利用此图去想象此时的一些地理现象,但可以把此图转换为直观的立体图,降低难度,从而解决问题。

第(1)题的难点在于视图的理解及观测点的移动带来的一些要素变化的理解。根据题目信息,可绘制图4。

由图4所示,纬线是直线,说明视线与地轴垂直;纬线m是一条直线,应该是从纬线m所在的纬线圈所在的平面上看下去,故S地的纬度应该低于M地和N地。

第(2)题由图5及上题分析,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又因为n为昏线,N在昏线上,此时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N地为昏线。

第(3)题见图6,m、n两交点间的距离实际上是昼长(或夜长),不会因观察者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若沿直线RS上升,观察者位置位于m纬线所在的平面之上时,m纬线则呈现向南弯曲的形状。

通过把平面图转换为立体图后,能很直观地显现题目中的隐含内容,从而较容易解决问题。

2.视角不同图之间的转换

该类图形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图形中蕴含的一些地理信息并不能充分得到体现,学生经常无从入手,甚至被引入歧途。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转换视角,将原图转换成平常学习中较常见、较熟悉的图形,使原有的关键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达到降低难度的效果。

例4:图7中X、Y分别为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据图回答问题。

X、Y两点情况相同的是:

A.太阳所在方向

B.所在时区

C.正午太阳高度

D.白昼长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但从原图角度很难作出判断,所以解题中须对原图分步作如下转换。

在图8的图d中再添画太阳光线,把原图转换成另外角度的侧视图,则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A。

由此例可以看出,变换视角,能够变抽象为直观,变困难为容易。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辩证思考,可以使所学知识更灵活,更深刻。

3.局部图―整体图的转换

这类图形经常是一幅整图的一部分,一些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同学往往无从下手,这时可适当增加相关内容,补齐原图,丰富其条件,从而达到降低难度之目的。

例5:图9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1)~(2)题。

(1)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A.5时 B.15时 C.9时 D.19时

(2)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A.55°N B.65°N C.75°N D.85°N

解析:原图很抽象,学生难以分析,如果将原图(图9)还原成完整的图,则问题就迎刃而解。

这是图图转换中的化零为整法。通过整合原图中点和线的关系,将原图还原成完整的图,减轻许多繁杂的思考,对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大大减轻“心理析图”的负担,可保证答题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