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素质构成和特点以及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采取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及环境支持等策略,并提出了培养问题意识、方法意识、质量意识及能力意识等措施。

[关键词]高职女教师 专业发展 策略 措施

[作者简介]苏宝莉(1963- ),女,河南荥阳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和软件工程。(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2012SJB880009,项目主持人:苏宝莉)和2012年度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高职与本科‘3+2’分段式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K2012212,项目主持人:苏宝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77-02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加快建设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以便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女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半壁江山,她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素质及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和研究,能够凸显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素质构成和特点以及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帮助高职女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发展,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及专业素质构成

1.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王鉴、徐立波等人把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归纳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及“两者兼而有之”三类;把国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归纳为“教师职业作为专业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教师由非专业向专业的发展过程”。梁钦水认为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注意角度选择、层面选择及衡量标准。立足于社会需求,以获得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效果为目标,规划教师专业化发展。

笔者赞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是指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运用专业知识,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也是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构成及高职女教师素质构成特点。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构成及高职女教师素质构成特点如表所示。

二、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女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几乎占到半壁江山。她们以自己细腻的情感、出色的感觉语言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在教学改革方面做得风生水起,在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成果等质量工程建设中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而相对于教学工作,目前女教师的科研工作则逊色很多。以作者所在学校2011年的论文、专利及课题数据为例。全院306篇,女教师为第一作者的只有47篇,占到总数的15%;全院获得专利29项,女教师4项,占到总数的13%;院级科技类课题15项,女教师主持2项,占总数的13%;院级社科类课题36项,女教师主持10项,占总数的27%;全院获得省市区社科类立项课题37项,女教师主持7项,占总数的18%;横向课题43项,女教师主持8项,占总数的18%。所占比例之低与女教师数量占全院教职工总数的半壁江山的现状有十分巨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女教师科研能力的差距并不是个别院校独有,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年龄段的增加,男女教师之间在科研成就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三、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提高高职女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发现自己教学和教科研工作中的不足,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有没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分专业新手与研究型教师的标志。

高职女教师要不断强化自我反思、不断更新观念,突破自己原有自我认知中的一些偏差,坚定信念,树立自己对教学与科研的兴趣与信心,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科研是生产、传授知识的源,而教学则是流;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则是教学的深入和提高。通过专业建设、教学实践、课题研究、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途径,提高高职女教师的学术水平、双师素质、提升教学开发能力、教科研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2.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教学检查、教学能力测试等都是开展同伴互助的很好形式。教师与同事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事实表明,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教师改善自我的教学行为。

3.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专家引领。教师获得专家的专业引领,可以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目前各个学校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会邀请许多专家来校进行工作指导和经验交流,高职女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些开阔视野的机会,多学习,多与专家探讨;同时,在推进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有众多的师资外出培训项目,高职女教师也应该排除家务的干扰,争取机会,参加培训,接受专家的指导。

4.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环境支持。第一,社会支持。首先,消除男女教师在退休年龄上的政策歧视,平等对待女教师的发展要求,在包括项目评审、科技资源与岗位等方面的科技政策与制度设计上给予女教师充分的重视与平等的机会。其次,设立女教师培训基金和科学研究基金,建立女教师协会,鼓励和支持女教师成长成才。再次,呼吁社会公众对女教师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使女教师更加自信、自强和自立。最后,构建和完善女教师的社会支持体系,使女教师有充分的闲暇学习进修,潜心研究。第二,学校支持。建立女教师专项培养计划,通过国内外培训、下企业锻炼、社会服务等措施,培养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建立女教师专项科研基金,加强对女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激发科研兴趣,增强科研意识。第三,家庭支持。家庭应该为女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她们能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家庭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家庭成员有力的支持对女性的教学与科研将产生重要而又特殊的影响。另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家人的帮助,家庭重任对于所有的女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家庭成员应该分担家庭责任,为高职女教师提供精神支持和帮助。

四、提升高职女教师专业能力的措施

1.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选准问题是研究质量的前提。可以围绕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招生体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入手,立足实际,提出真问题,研究真问题,为真正解决问题建言献策,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2.培养方法意识。方法创新是学术创新的先导,是研究质量的保障。研究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注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经验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教育研究和社会研究相结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广泛运用网络、数据库、模型、实验等新研究技术。可以采用大题小做、小题大做、老题新做、正题反做、多题联做和新题“炒”做等方法。

3.培养质量意识。论文、研究报告要做到论点新颖,概念准确;论证严密,思想深刻;论据全面,结论可靠;方法科学,行文流畅。

4.培养能力意识。女教师要勇于实践,提升能力。以教学改革为平台,以课题研究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技术上的难题,进而顺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丰富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丙.高职院校中年女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与自我调适[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2]梁捷,李海秀.女高科技人才为何凤毛麟角[N].光明日报,2010-05-14.

[3]梁钦水.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8).

[4]孟庆玲,付丽丽.性别视角下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5]强晓华.高职院校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8).

[6]宋媛.提升高校女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7]王珏.高职院校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8]王鉴,徐立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9]张君兰,左显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发展途径探讨[J].职教论坛,2008(8).

[10]张利荣,刘艳平.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惑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8).